張子威
摘 要:從薩特的文字中走進薩特,通過對薩特文藝著作及哲學著作的研究探討其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多數學者認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是純正的人本主義,是西方人本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脈。在與蘇共及美英資本主義思想的對比下,薩特的人本顯得中庸而又具有妥協性。對薩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深化研究,有利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龐大體系的理解。
關鍵詞:人本主義;存在主義;文學
中圖分類號:B51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032-03
薩特的存在主義世界是值得玩味的。在常態(tài)下,探險家只能乘坐船具到達新大陸,而想象力告訴我們通過月亮一樣可以。思維的東西總是蠢蠢欲動。嘗試從薩特的文藝作品走進他的存在主義,在那些偶爾矯情而又溢滿混沌想象力的文字中探尋人本主義的價值與特色。
子集這個術語對于描述薩特作品、存在主義、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在小說《惡心》中那些看似與哲學毫無關聯的小故事里,每一個場景似乎都烙上了存在主義的印記,人本就是一種抽象的線索,貫穿于小說的始終。存在主義是一種典型的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一個大概念,它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以自我實現為核心。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存在主義認為如果人生活在毫無意義的宇宙,那自身的存在也同樣毫無意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是一種企圖把二者綜合起來,按照存在主義的精神去解釋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在1960年薩特出版的《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用存在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革新與補充,以改良之名為人本主義正名。
一、純正的人本主義
薩特的人本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西方人本主義的代表,并不是說他比其他人本學說更為殊勝,而是薩特的文字對人本學說有著全方位的解讀,他的看法是全面的人本主義。
(一)文學作品對人本主義的真實展現
在某種意義上,薩特的文學屬于一種哲理文學,他主張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以小說《惡心》為例,其中飽含了人本主義的所有核心內容。人本主義的核心內容包括:強調人的責任、強調此時此刻、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強調人的成長[1]。
1.自由意志與使命
例如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薩特以“沒有什么新鮮事”開頭,寫了一件“不丟人又不奇特的小事”。故事由一片落在水坑旁的小紙片引起,作者由于沒有拾起那片紙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拔蚁胛也辉偈亲杂傻牧恕T趫D書館里,我試圖擺脫這個想法,但揮之不去。我逃到馬布利咖啡館,希望它會消失在燈光下,但它仍然待在我身上,沉重而痛苦?!薄皼]有什么大事可講。我未能拾起那張紙片,僅此而已?!盵2]作者反復強調不是什么新鮮事恰恰反映了其內心的懊悔和糾結。撕揉著作者內心的小紙片也許是有多重含義的。一方面可能是象征著人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象征著當時的革命運動。想要將意志付諸實踐,卻猶而不決。沒有行動,卻用“小事情”這樣的字眼安慰自己。薩特對于那幾片紙的懊悔,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社會責任和革命運動的迷失和膽怯。
2.活在當下
強調此時此刻的觀點,《惡心》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太陽向萬物投下冷冷的光,仿佛是毫不留情的審判。它從我的眼睛進入我體內,照亮我的內部,使我貧瘠。我敢肯定,不出一刻鐘,我就會達到自我厭惡的極端。多謝了,我可不想這樣。我也不打算重讀我昨天寫的有關羅爾邦旅居圣彼得堡的文章。我垂著手坐著,或者胡亂畫著,百無聊賴,打著哈欠,等待黑夜來臨。等天黑以后,我們,物體和我,將走出虛渺?!边^去的日子在現實的審判下赤裸裸的令人惡心,如果只思考過去,那么極端的情緒就會讓薩特不安。所以,薩特在這里強調了活在當下的觀點。不用批判的眼光審視過去,而用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應付此時此刻。
3.現象與本質
關于現象《惡心》中有許多片段值得玩味,如羅岡丹拿著石子想象手中的石子被拋入大海,可是現實是這個情景沒有發(fā)生,他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嘲笑,又無奈于孩子們沒有看到他的意識。又如主人公兒時遇到的一個凸眼人,他曾是中學學監(jiān),因穿著法蘭西院士的院服去課堂上宣讀季度成績而被迫離職?!笆刮覀兛謶值牟皇撬歉F途潦倒的神態(tài),也不是他脖子上那塊與假領相摩擦的腫瘤,而是因為我們感到他腦子里裝的是螃蟹或龍蝦的思想?!蓖高^凸眼人潦倒的窘況,能夠看到一個孤獨的個體,這是一種典型的由現象看本質。
4.關注成長
人的成長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進步,薩特寫道“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長久以來,我對羅爾邦這個人的興趣超過我打算寫的那本書,可是現在,這個人……開始使我厭煩。我更關注的是書,寫書的愿望日益強烈,大概是因為我越來越老了吧”。社會的變遷,時光的推移,當一個成年人漸漸步入“正軌”,成就感就顯得越發(fā)重要。對一個人有興趣又如何呢?沒有作品,是不能被認可的,然而失去興趣的寫作又失去了原味。那么人成長的真正意義又在于什么。
薩特的作品是帶著哲學靈魂的文字。我們不難看出,他對人的關注更多的是對于人的使命與價值的考量。所以薩特的馬克思主義是印著價值追求的人本哲學。
(二)哲學作品對人本主義的完整詮釋
薩特的哲學作品中最能反映人本主義思想的有《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無論是哪一本均強調了人的世界、人的主體性地位,及與自然觀根本對立。
1.存在與虛無
在薩特的哲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完整的、正宗的人本主義。具有代表性的是《存在與虛無》一書,這本書將現象、存在和人自然地融為一體,立體地展現了人本主義?!洞嬖谂c虛無》一書由五大部分組成,其中包括:對存在的探索(引言);虛無的起源;自為的存在;我與他人;擁有、作為和存在[3]。
在該書中他將存在分為兩類,一是虛無,即客觀存在。二是自為的存在,指人的意志。虛無中不存在人們所設想的規(guī)律、道,或是法則。自在混沌一片,偶然荒誕,沒有目的、原因。他認為甚至我們對存在的定義都是其原始的偶然性提供給我們的。既然客觀世界沒有規(guī)律可循,那么人的行動就是自由的,人可以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充滿了危險和挑戰(zhàn)。因為無律可循的事讓人毫無安全感。人是孤獨的,在無止境的責任中,除了自己的目的,沒有其他的目的,只有自己創(chuàng)造的命運,沒有什么天意。
2.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存在先于本質,是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書中所闡釋的基本原理。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他試圖用存在主義補充、支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目的,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否定決定論,批判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將紙刀與人、無神論哲學與無神論存在主義進行對比,用以說明人是首先存在的,然后在存在的過程中產生思維,進而用思維定義自己。人的意志造就了自己和他人,人是自我選擇的結果,是自我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然而人并不是在混亂中選擇了自己,而是依計劃而成的東西。薩特認為唯物主義自然觀限制了人的自由,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把人當成了自然界中的一樣東西,因此對其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任何事物的定義都是源于偶然,這樣的思想難免讓我們觸碰到一種類似不可知論的悲觀。然而我們不難看出薩特的觀點是將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割裂開來,像二元論一樣可怕的是,薩特的觀點最后陷入了矛盾相攻的窘境,漸漸滑向歷史唯心主義。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臆測薩特的馬克思主義終將是一種悲觀且割裂的人本。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
(一)突出人與社會的關系
“地獄,就是別人”。這是薩特的戲劇《間隔》中的一段臺詞,也是20世紀人類心靈世界的真實寫照。薩特的地獄描繪了一幅永恒不動的場景,靈魂過著鳥籠里的小日子,就像一棟高級公寓,只有房間,不然就是過路的走廊。其中有一個房間里有三個靈魂,他們?yōu)槿庥?、占有欲、私欲相互利用,又殘忍地傷害彼此。最后他們幡然醒悟,原來真正的地獄是別人,是自己與他人構成的關系之網。烙鐵、雄黃、火堆這樣的地獄并不可怕,真正讓人窒息的是他人的評價。
薩特對于集中的厭惡及對民主化的追求躍然紙上?!堕g隔》是表現客觀世界直接限制人自由生活的作品,該戲劇反映了薩特對人與社會關系的突出強調,是人本主義的多樣演繹。薩特堅決反對蘇聯模式,他認為蘇聯馬克思主義過度強調歷史必然性和世界的客觀性,正如三個靈魂窒息于別人對其的看法,而忽視了他們對自己的主體性闡釋和認同;過度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科學性,而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道主義的價值追求。
(二)思想的獨特性與妥協性
我們把薩特與共產黨比作兩塊吸鐵石,共同意愿作為控制兩塊吸鐵石的神秘力量。當薩特的觀點與共產黨一致時,他們相互吸引,彼此合作,組成磁場更強大的力量;當他們觀點不同,薩特會強烈地抨擊共產黨,并與之隔離。
1.獨樹一幟的思想
薩特的人本主義是一種思想的創(chuàng)新,立足于馬克思早期的著作。50年代初期,薩特鼓吹一種在蘇聯和資本主義集團之間兩個陣營中保持中立的“革命民主聯盟”,這是一個有共產主義傾向的政治團體[4]。薩特反對殖民主義也反對斯大林主義。所以他后來轉向的社會主義,這是一種個人應當享有比資本主義社會和蘇聯更深刻的自由的非獨裁性社會主義。“既然我們還是自由的,我們就不要去當共產黨的看家狗”,“思想基本上已經定型,不會因為和共產黨人就伴就拋棄自己的思想”[5]。薩特的話公開表明了他的立場,他是不依附于任何派別的無政府主義者。
2.“真正的哲學”與實踐的矛盾
薩特的思想通常被反對者們冠以極端個人主義的帽子,他們認為薩特排斥任何與社會主義政治和激進社會理論的結合。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薩特的思想是脫離實踐的,在今天看來這似乎有一定道理。
為了反駁這一指控,薩特發(fā)表了《辯證理性批判》。他以人本主義為核心,利用各種流派思想對其進行補充,形成了有力的反駁。但是這種哲學理論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在書齋之中,對于實踐革命的直接參與少之又少,并沒有像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樣的哲學能夠真正應用于實踐之中。因此他的理論缺乏實踐性,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薩特始終在強調人的自由與使命,但對于如何實現并沒有給出具有可實施性的正解。因此這是一個厄待解決的矛盾。
3.中庸與妥協
一方面,薩特認為人行動的基本特點是希望,與蘇聯共產黨激情的希望不同,在某種意義上薩特的希望等于絕望。薩特曾在與萊維的談話錄中說道,“就確定一個目標記憶實現這一點而言,他們絕不會真正達到他們所尋求的目標,這里始終存在著一種失敗”。又如“一個人的生命現實著它本身是一種失敗,凡是他想要完成的他無法實現,他甚至無法構想他所愿意構想的或者去感覺他所愿意感覺的”[6]。這些想法和不可知論有一點相似之處,那便是人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想象。另外,在政治傾向上,他不斷地妥協于形形色色的各種政黨之間。他曾經公開表示他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每一個時期他都試圖找到一個與他政見一致的團體,這是似乎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有著中庸意味的、軟弱的妥協。
三、總結
從薩特的文字中走進薩特,通過對薩特文藝著作及哲學著作的研究探討其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在與同時代的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者的比對中,薩特的存在主義是純正的人本主義。這不僅表現在他的作品完整地詮釋了人本主義的核心內容,也體現在他對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質的解說中。無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在哲學作品中,濃厚的人本色彩都是西方人本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抹。在與蘇共及美英資本主義思想的對比下,薩特的人本顯得中庸而又富有妥協性。多邊倒的行為,對現實革命運動的無奈,都體現這種特別的中庸,它貫穿于薩特的每一個文字中。然而薩特的人本在某種意義上缺乏與實踐的對接,這一點也成為后來理論家們所詬病的焦點。
參考文獻:
[1][美]伯格.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公司出版,2010.
[2][法]薩特.惡心[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
[3][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Taylor and Francis,2003.
[4]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第六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6][法]薩特.今天的希望與薩特的談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7]薩特.辯證理性批判[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8]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