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業(yè) 吳光強,2 羅先銀
(1.同濟大學;2.東京大學生產(chǎn)技術研究所)
AMT換擋電機精確跟蹤控制
申業(yè)1吳光強1,2羅先銀1
(1.同濟大學;2.東京大學生產(chǎn)技術研究所)
介紹了AMT換擋執(zhí)行系統(tǒng)的結構和原理,并對AMT換擋機構與電機進行分析與建模;基于變結構滑模控制原理,構造了換擋機構電機的非線性系統(tǒng)滑模控制器,使被控電機具有高精度的跟蹤品質(zhì)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通過對2擋升3擋理想運動曲線跟蹤控制仿真表明,滑??刂票葌鹘y(tǒng)PID控制跟蹤精度高、響應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其不僅提高了掛擋過程換擋品質(zhì),而且又能保證同步器壽命。
當前市場上常見的自動變速器主要有3種:AT、CVT和AMT[1]。AMT是在原有機械式變速器和干式離合器的基礎上加裝微機控制的自動操縱機構。由于原有的機械傳動結構基本不變,因此AMT具有傳統(tǒng)手動變速器傳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制造等優(yōu)點,同時也具有操縱方便的自動變速功能,且經(jīng)濟、方便、安全、舒適[2]。
掛擋過程作為AMT換擋過程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控制策略對同步器的使用壽命和換擋時間有較大影響,同時也影響AMT換擋舒適性。因此,AMT掛擋過程的精確控制對提高AMT系統(tǒng)可靠性起著重要作用。Walker[3]對同步器與換擋執(zhí)行機構進行了建模,但是沒有考慮對執(zhí)行機構推動撥叉的行程進行精確控制;王洪亮[4]提出了換擋過程的控制策略,然而對于同步器結合的不同階段,沒有給出具體的控制方法;任玉平[5]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建立模糊控制規(guī)則,但對換擋電機沒有確定精確跟蹤控制目標的方案。
2.1 換擋執(zhí)行系統(tǒng)的結構與原理
換擋執(zhí)行系統(tǒng)是換擋控制系統(tǒng)(圖1)的一部分,其采用機電一體化驅(qū)動控制機構,主要集成有角位移傳感器的換擋電機、換擋減速機構等。換擋電機采用額定電壓12 V的永磁直流有刷電機,并通過自動變速器控制器(TCU)的電機脈寬調(diào)制轉速控制。角位移信號由裝載到電機輸出軸的角位移傳感器采集并送到TCU形成閉環(huán)系統(tǒng)。蝸輪蝸桿和齒輪2級減速機構可以將電機的旋轉運動轉換成換擋過程所需的運動,同時實現(xiàn)較大減速比,以獲得適當?shù)乃俣群妥銐虻膿Q擋力,帶動換擋撥叉。
2.2 換擋過程分析
換擋過程第1階段如圖2a所示,撥叉向左推動結合套,結合套通過止動銷帶動同步環(huán)往左移動,消除滑塊、結合套、同步環(huán)及齒圈之間的間隙,使同步環(huán)與齒圈緊密接觸。
換擋過程第2階段如圖2b所示,撥叉繼續(xù)向左推結合套,壓緊同步環(huán)與齒圈,通過同步環(huán)與齒圈之間的摩擦力矩來減少兩者之間的轉速差,直至兩者轉速相同為止。
換擋過程第3階段如圖2c、圖2d所示,同步環(huán)與齒圈已經(jīng)同步,同步環(huán)的鎖止作用消失,只需將結合套繼續(xù)左移,實現(xiàn)與齒圈的接合[6]。
實際換擋時在同步環(huán)與結合齒圈之間會產(chǎn)生摩擦力矩,使同步環(huán)轉一個角度并與花鍵轂底槽接觸,此過程中如果換擋動作速度過快,會出現(xiàn)結合套的輪齒直接與同步環(huán)輪齒嚙合的現(xiàn)象而造成打齒。假設換擋執(zhí)行機構的運動速度有一個最大上限值,在達到該最大速度值之前,為了得到最短的換擋時間,換擋執(zhí)行機構首先加速運動,再減速緩沖,從而實現(xiàn)在最短的換擋時間內(nèi)完成換擋動作且不會產(chǎn)生同步?jīng)_擊,由此得到理想角位移曲線(圖3)。
2.3 換擋執(zhí)行器建模
換擋執(zhí)行機構采用永磁直流有刷電機,其基本原理如圖4所示。
根據(jù)基爾霍夫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建立換擋執(zhí)行器電機的電壓平衡方程和運動基本方程:
式中,Jm為折算到電動機軸上總的轉動慣量,kg·m2;Dm為電機阻尼,N·s/rad;Tl為折算到電動機轉軸上的負載轉矩;Uma為電動機電樞電壓;Tma為電機輸出力矩;θ為電動機角位移;Ima為電樞電流;Rma為電樞回路總電阻;Lma為電樞回路總電感;kme為反電動勢系數(shù),V·s/rad;kmt為轉矩常數(shù),N·m/A。
對于換擋執(zhí)行器有:
式中,F(xiàn)l為換擋阻力;r為齒輪齒條中齒輪半徑;ig為換擋執(zhí)行機構蝸輪蝸桿傳動比;iw為換擋執(zhí)行機構齒輪傳動比;ηg為換擋執(zhí)行機構蝸輪蝸桿效率;ηw為換擋執(zhí)行機構齒輪效率。
公式(1)和公式(2)聯(lián)立可得:
化簡后可得:
其中:
由式(4)可以得出該系統(tǒng)具有非線性,記:
其中,v=DUma為輸入量,o(θ¨)替代式(4)等號右邊除第1項以外的其他項,包含不確定換擋阻力Fl。該阻力主要為換擋開始時解除定位銷(圖5)的阻力Fpin、同步器作用力Fsyn和其他系統(tǒng)阻力。
Fpin的大小是由定位銷彈簧剛度和與其對應的定位坑的尺寸決定的。
其中,
最終可得:
式中,x為結合套軸向行程;x0為結合套起始位置;x1為結合套脫開定位銷的位置;x2為換擋完成位置;Fspr為彈簧力;Ff為初始階段摩擦力;f為摩擦系數(shù);Ff0為其他摩擦力;xspr為彈簧壓縮行程;kspr為彈簧剛度;Rpin為定位銷淺坑的半徑;rpin為定位銷頭部的半徑。
由于該過程歷時很短,假設結合套勻速運動,那么結合套受到的阻力Fpin與時間的關系如圖6所示。
Fsyn是換擋執(zhí)行機構作用在同步器摩擦錐面上軸向力的反作用力,可通過同步器參數(shù)以及同步時間計算得到[7]:
式中,rsyn為同步器摩擦錐面平均半徑;fsyn為同步器工作錐面間的摩擦系數(shù);αsyn為同步器摩擦錐面半錐角;ωe為發(fā)動機角速度;tsyn為同步時間;ig(n)、ig(n+1)為n和n+1擋傳動比;Jsyn-in為離合器從動盤、第1軸與第2軸常嚙合齒輪連接在一起轉動的轉動慣量。
因為車輛工況變化多樣,解除定位銷的阻力Fpin作用時間相對較短,大小較Fsyn要小,所以定義的估計為:
對于選換擋機構,不同車速和不同擋位所需的換擋力不同,因此造成建模的不精確性,這對非線性控制系統(tǒng)有很大的不利作用?;?刂剖歉鶕?jù)系統(tǒng)狀態(tài)偏離滑模面的程度來變更控制器結構,使系統(tǒng)按照滑模面規(guī)定的規(guī)律來運行的一種控制方法。這種控制方法具有較高的魯棒性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對于換擋執(zhí)行機構電機:
滑動條件:
即轉化跟蹤θ≡θd的問題為系統(tǒng)軌線必須停留在曲面S(t)上[8]。
為了滿足滑動條件,需加上一個不連續(xù)項,即:
這種方法得到的跟蹤控制規(guī)律在通過曲面時是不連續(xù)的,在實際控制中會得到控制抖振。為了消除該抖振,需要把控制輸入修正到連續(xù)化的邊界層中[8],即:
其中,
由此可得滑模控制規(guī)律:
在換擋過程中,從2擋升到3擋作用時間較其他情況時間長、工況不確定。因此,對換擋執(zhí)行機構在不同工況下對圖3中的理想運動曲線進行跟蹤,并與單閉環(huán)PID控制器進行比較,觀察控制器仿真特性,仿真結果如圖7所示。
從圖7中可以看出,在阻力比較小的情況下,應用PID控制器與應用滑??刂破鞯碾姍C跟蹤誤差不是很大,但在0.3 s時PID出現(xiàn)超調(diào)現(xiàn)象,這在換擋執(zhí)行機構中是應該避免的。為了模擬真實情況,把2擋升3擋時同步器的阻力變?yōu)樵瓉淼?倍,得到結果如圖8所示。
在換擋機構所受到的阻力變?yōu)樵瓉?倍的情況下,滑模控制的系統(tǒng)跟蹤誤差變化不大,精度仍能保證。但是PID控制下的系統(tǒng)跟蹤最大誤差增大了80%,是總行程的7.2%,同時超調(diào)現(xiàn)象繼續(xù)變大。與真實情況相比,圖7和圖8都沒有考慮撥叉換擋開始時、退出自鎖機構時機構中的定位銷與定位銷淺坑形成的阻力Fpin??紤]該阻力后,仿真結果如圖9所示。
由圖9可知,在較大擾動的情況下,滑??刂葡碌碾姍C跟蹤誤差變化不大,仍能保持很好的跟蹤特性。
從圖7~圖9中可以明顯看出,在3種工況下,滑模控制比PID控制響應更快速,跟蹤性能更好。PID控制中為了達到快速響應,出現(xiàn)了超調(diào)現(xiàn)象,這在換擋控制中是應該避免的。然而,在應用了滑??刂破髦蠡緵]有出現(xiàn)超調(diào)現(xiàn)象。當負載增大的情況下,PID控制響應變慢,響應時間變長,跟蹤誤差變大了80%;而滑??刂葡孪到y(tǒng)仍然能保持很好的跟蹤特性,跟蹤誤差變化不大。圖8在負載模擬中考慮了撥叉帶動結合套開始運動,退出定位銷機構時,機構中的鎖止鋼球與定位銷淺坑形成的阻力。在該擾動情況下,可以看出滑??刂频母櫿`差明顯比PID控制下的誤差要小,具有很強的魯棒性。
總體比較,滑??刂票萈ID控制的跟蹤精度高、響應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適用于AMT難以測量換擋阻力且對精度要求很高的換擋執(zhí)行器中。
分析了AMT換擋機構的結構,建立AMT換擋執(zhí)行器的電機模型和動力學模型。根據(jù)滑模控制方法論,設計了滑??刂破鳌7抡娼Y果表明,該方法比傳統(tǒng)PID控制具有更高的跟蹤精度、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好的魯棒性。
1LiaoChenglin,Zhang Junzhi,Lu Qingchun.Coordinated powertraincontrolmethodforshiftingprocessof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in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JixieGongchengXuebao,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5(12):37~41.
2孔慧芳.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中傳動與控制的關鍵技術研究:[學位論文].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
3Walker,Nong Zhang.Engagement and control of synchroniser mechanismsindualclutchtransmission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12(1):320~332.
4王洪亮,劉海鷗,關超華,等.重型車輛AMT換擋過程控制方法研究.汽車工程,2009,31(6):540~544.
5任玉平,葛安林.全電式AMT選換擋系統(tǒng)模糊控制方法.汽車技術,2004,(8):11~14.
6何忠波,梁憲福,韓正軍,等.AMT換擋過程動力學建模及換擋品質(zhì)影響因素分析.軍械工程學院學報,2004,16(6):45~49.
7關文迭.汽車構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38~240.
8Jean-JeacquesE.Soltine,Applied nonlinedcontrol.Massachusetts,Prentice Hall,1991.
(責任編輯晨曦)
修改稿收到日期為2013年6月20日。
《汽車技術》雜志征稿啟事
《汽車技術》雜志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長春汽車研究所(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共同主辦的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的應用技術類月刊,一直入選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統(tǒng)計源期刊?,F(xiàn)已被多家著名檢索機構收錄,包括俄羅斯《文摘雜志》(AJ,VINITI)等國際數(shù)據(jù)庫。
為更好地貫徹《汽車技術》雜志應用技術類期刊宗旨,履行其行業(yè)科技期刊功能,發(fā)揮其行業(yè)科技期刊的技術引領作用,加強汽車行業(yè)新技術的傳播推廣,滿足讀者需求,設置固定欄目:設計開發(fā),基礎研究,試驗測試。其中設計開發(fā)為主體欄目,以體現(xiàn)其重要性。固定欄目文章比例約占期刊3/4版面。設置機動欄目:專家論壇,專題綜述,新能源技術,節(jié)能環(huán)保,汽車電子,汽車安全,汽車開發(fā)方法。機動欄目文章比例約占期刊1/4版面。
對于“專家論壇”欄目,編輯部將選取行業(yè)普遍關心的熱點技術領域和技術問題,包括電動汽車技術、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式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汽車節(jié)能技術、汽車環(huán)保技術、汽車智能控制技術、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技術等,組織行業(yè)相關專家展開討論,為各領域行業(yè)專家開辟闡述技術觀點的平臺。因此,熱忱期待汽車行業(yè)內(nèi)相關專家就熱點技術問題發(fā)表看法、發(fā)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動學術交流,促進我國先進汽車技術的發(fā)展。
歡迎汽車行業(yè)工程技術人員、技術管理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不吝賜稿。反映國家重點扶持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其他重點項目等研究成果的稿件將被優(yōu)先選擇刊登。
投稿要求:
1.文章字數(shù)最好控制在6000~8000字范圍之內(nèi)。
2.請按科技論文要求撰寫文章摘要,摘要中文字數(shù)控制在180字左右。
3.文章必須附有公開發(fā)表的、體現(xiàn)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參考文獻,且在文中應標注文獻引用處。
4.文章主要作者應提供其簡介,包括出生年、性別、職稱、學歷、研究方向及技術成果等。
5.不允許一稿多投。
6.本刊現(xiàn)在使用網(wǎng)站投稿,請先登陸網(wǎng)站注冊成功后投稿。
具體投稿要求詳見本刊網(wǎng)站中‘下載中心’欄的‘投稿須知’。
通訊地址:長春市創(chuàng)業(yè)大街1063號郵政編碼:130011聯(lián)系電話:0431-85789857電子郵箱:bjb-qy@faw.com.cn 網(wǎng)址:http://qcjs.faw.com.cn
《汽車技術》雜志編輯部
Precise Tracking Control of AMT Electric Shift Actuator
Shen Ye1,Wu Guangqiang1,2,Luo Xianyin1
(1.Tongji University;2.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the University of Tokyo)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principle of AMT shifting actuator 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After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the shifting actuator in the AMT,a non-linear system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of the gearshift motor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trol principle of variable structure sliding mode,which enables the controlled motor to have high precision tracking quality and strong anti-jamming capability.The stimulation of the ideal motion curve tracking control of upshifting from gear 2 to gear 3 shows that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has higher precision,faster response speed and better anti-jamming capability compared with PID control tracking,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shifting quality,but also prolong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ynchronizers.
AMT,Shifting actuator,Motor,Sliding mode control
AMT換擋執(zhí)行機構電機滑??刂?/p>
U463.212
:A
:1000-3703(2014)01-0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