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桐 (東北大學 110000)
淺析道家美學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李依桐 (東北大學 110000)
道家美學是以“道”為哲學基礎,強調“天人合一”。道家美學的基本原則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道家美學思想給人們的啟示是以自然為美、以平淡為美,當代藝術設計作品悠然自得,素然嫻靜的設計風格正是受到道家美學思想的影響,設計師開始尋求淡然和諧的視覺效果。
道家美學;天人合一;尊敬自然;現代設計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國外解構主義的盛行,海峽兩岸學者重新解讀道家哲學思想,從而開始了老子、莊子哲學的重新闡釋或建構。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提出“道”的最高范疇和道家的價值觀,同時也是道家美學的審美標準?!兜赖陆洝吩疲骸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家美學的總綱,無論是社會結構、倫理結構、心理結構、自然結構,凡是與道相諧調的,符合自然無為的宇宙節(jié)律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那些矯飾做作,違反自然本性的東西。則是無道的,是假的、丑的、惡的。戰(zhàn)國時《莊子》一書更提出了道家的意境說和境界論?!肚f子?外物》云:“莖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莖;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種意境是中國文學、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理論的根據,從“有我之境”達到“無我之境”,進而上升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的境界,突出了道家美學的特征。莊子哲學更提出了真人逍遙無待的人生境界,至德之世無為而治的社會境界,道通為一坐忘朝徹的生命境界,將審美標準推向了道的頂峰。?!独献印泛汀肚f子》從精神境界到審美境界的呈現,蘊涵深厚,為中國美學中審美理論的豐富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藝術的影響深遠。
正如李澤厚所著《美的歷程》一書中所寫:“ 道家比孺家及其它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藝術、審美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 道家對后世文藝的影響更多在創(chuàng)造規(guī)律方面, 亦即審美方面, 而藝術作為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 重要性恰恰是其審美規(guī)律。”道家思想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至今仍可為設計者汲取重要的設計方法和指導原則。
“天人問題”是道家美學的核心問題,人與天地的自然性達到相互交通,即“天人合一”的實質。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老莊皆主張“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自然之道,老子講求“道法自然”,莊子講求“順應自然”,其思想是一致的,即美學思想應依附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老莊皆強調,崇尚自然真情,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追求“ 天人合一”的境界。
1.老子的美學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老子的美學精神質樸而深邃,他關于有狀混成的追問與回答,表現了一種對美的本體的思考,是一種在當時祖宗崇拜的倫理觀念上對人的生命意識的覺醒,另外,老子的思想,顯示了原始道家與儒家的相互包容?!独献印芬粫训兰宜枷胪七M到了儒家對立、對抗的方向。他關于道的思想,代表了一種破除任何神秘存在的思維突破,提出的人法自然、致虛極、守靜篤,以及大象無形、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思想,為道家美學思想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莊子的美學思想
較之老子,莊子強調道不是生天地萬物的原物,而是一種“氣”。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的境界;莊子提倡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融入于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始終;莊子是要求重視內在的德行的修養(yǎng),生命應自然流露出一種充足的精神狀態(tài)。莊子的美學精神是曠達、逍遙、瀟灑飛揚、遐想豐富,精神超脫于肉身,忘卻世俗而達于意志的自由,詩性四溢。
莊子的美學即可概括為以下幾點:混沌之中的原美、天人合一之美、超越的審美尺度、心齋坐忘的審美境界、返璞歸真之美、齊物之美。
目前中國設計趨勢以“道家美學思想”為主,在視覺設計、設計藝術布局中強調疏簡、素然、含蓄、天然之美。
中國道家學說主張“ 天人合一”,這里“天”即是自然,主張順應自然,不要人為地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這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前提,也是中國設計的新境界?!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思想,倡導“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觀, 注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這種觀念決定了中國古代造物設計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順應自然”的自然主義設計思想
好的設計要像自然一樣生息自由、靈動變化。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互融互通的,正所謂“大巧若拙”( 《老子》)。在其看來,真的巧并不在于違背自然規(guī)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于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這種順應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實現。正是人們所謂的“自然天成,巧奪天工”。這正是一種藝術和審美的境界,是審美與設計的境界。對于現代設計而言, 其“天人合一”就是指導設計的方法論。
“順應自然”要求尊重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對設計而言,就是從自然中獲取靈感,保持設計作品的自然靈動。在設計方法上表現為盡量尊重材料的自身屬性,同時也尊重使用者的自然與社會屬性。例如,質樸是明代家具重要的審美標準之一,“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強調家具的返璞歸真。質樸,即自然性,主要體現在選材方面。因此,明式家具對木材的選用非常嚴格,一般采用桐木、揪木、楠木等。這樣制成的家具無需上漆,又能體現木質的肌理之美。此外,明式家具完全采用隼卯結構,簡練淳樸、典雅清新, 呈現出一派“ 天然去雕飾”的悠閑氣度。
2.“效法自然”的仿生造物設計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道中產生的,而道則是本乎自然的,也就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人創(chuàng)造器物是效法道的,也就是效法自然的。道家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齊物論》),并極力贊美天地萬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 天道》),這都在竭力說明客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是以自然為師,對待自然應持順從,吸收并加以應用的態(tài)度。
事實上,產品是人為的“第二自然”,自然界中無數的生物形態(tài)正是設計師取之不盡的素材。師法自然,能夠從科學、理性的角度為產品造型設計提供形態(tài)素材與依據,設計師從廣大的自然世界中獲取靈感。同時,師法自然的仿生造物注重以物表情,從生產原料的選取到物體的造型及裝飾設計,極力體現著“ 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精神。
3.“少則多,多則惑”對現代設計的啟示
老子中講:“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感”(《老子》)?!吧賱t多”,正是對德國現代主義設計大師米斯? 凡德羅“ 少即是多”簡約主義的先知解讀。道家美學思想崇尚淡泊寧靜、閑雅恬靜的審美情趣,而器物設計應以簡約為美,反對過多的雕鑿和文飾。以明式家具為例,它設計繁簡得當,極少裝飾,渾厚簡練,線條流暢,是現代功能主義和簡約主義設計的先知體現,現代設計師靳埭強也將“少則多”的哲學思想應用到其海報設計中,其海報中元素雖簡單但卻在向觀者傳遞更多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少則多”從產品的形式方面給人以啟示,那么從“多則惑”中可以體會到,對部分使用者來說,繁瑣的功能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反而使操作者感到迷惑。例如手機的設計,功能的多樣化并非都是可取的,它會使一些老年人感到操作的困惑,并且對其來說有些功能是無用的浪費。這就需要設計師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把握好度做適宜的設計。
此外,簡約主義是一種基于節(jié)約資源的設計理念,提倡物盡其用,反對無謂的浪費,這也是值得設計師重視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外來文化的沖擊會越來越大,西方的設計美學在啟迪我們的同時也正試圖同化我們。我們只有挖掘美之根源并將先人總結出來的美學思想、美學原則應用到現代設計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之路。道家美學思想所蘊含的設計思想及造物方法和原則,對現代的設計有著重要的啟示,挖掘道家樸素的設計美學思想,并用于指導今天的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2]王學磊.《淺析道家美學對現代設計的啟示》.中南大學藝術學院.
[3]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