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 要: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中肩負著培養(yǎng)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近年來高職院校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令人擔憂,學困生比例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做好學困生的幫扶和轉化勢在必行。要做好轉化工作需全校上下合力而為,從學生管理角度而言,健全制度、嚴格管理是做好學困生幫扶的基礎和保證,善于借力、省身律己和因材施管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關鍵、前提和根本。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困生;幫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280-02
高職教育作為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中肩負著培養(yǎng)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2014年2月2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提出“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yè)教育,對提升勞動大軍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產業(yè)素質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高等職業(yè)教育再一次闖入國人的視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高等職業(yè)教育迎來了發(fā)展的又一關鍵期。然而近年來隨著普通高校擴招及招生形式變化,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了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在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中,高等職業(yè)教育能否完成培養(yǎng)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為國家、社會和企業(yè)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高職院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必須全面加強學風建設,必須高度重視影響人才培養(yǎng)整體水平的學困生幫扶轉化工作。學困生幫扶工作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線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加強學生工作人員在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方面的效能思考,對提高高職院校整體育人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一、學困生的界定
中國教育界許多專家認為,所謂學困生就是學習困難學生,他們智力正常但是學習效率低下,由于本身不正確的學習方法或學習動機的內部因素,和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造成他們在學業(yè)上達不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水平的學生。然而工作中對于學困生的界定不僅需要察看學生的學習成績,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情況,還需要結合專業(yè)等因素。
二、學困生的分類及成因分析
(一)學困生的分類
1.基礎薄弱型:這類學困生的主要障礙是學習基礎差。隨著高職院校單考單招生源人數(shù)的逐年增加,這類學困生的數(shù)量也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專業(yè)厭惡型:這類學困生是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yè)而導致喪失學習興趣、進而抵制甚至放棄學習,最終造成學業(yè)問題的學生。
3.動機缺乏型:這類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目標的缺失,現(xiàn)實表現(xiàn)為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
4.方法不當型:這類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動機,但是由于方法的不當造成自己疲于應付學習任務。這類學生對待學習比較認真,能夠自覺遵守學校的紀律,但學習的效率低。
5.品德缺失型:這類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制力差,并且受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比較大,道德品行不端,從而導致其演變?yōu)椤皢栴}學生”。這類學生常常是不服管教。
6.紀律散漫型:這類學生在高職院校學困生中所占比例較大。他們智力正常,有的甚至還特別聰明,但學習動機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較差。
(二)成因分析
導致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學校、教師、家庭、學生本人和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因素所致。
1.主觀原因:學生自身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動力不足,生涯規(guī)劃模糊;目標不明確、專業(yè)思想淡漠、自控力差;學習態(tài)度消極,意志薄弱。
2.客觀原因:(1)學生本人:基礎差,底子薄。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競爭加劇,單考單招人數(shù)的增加,學生入學質量呈現(xiàn)嚴重下降趨勢是不爭的事實。(2)家庭原因。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監(jiān)督,對學習關心不夠;有的家長對學生沒有高要求,畢業(yè)就行,這些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力。(3)社會原因。社會的輿論、不同價值觀和大眾傳媒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生,包括學生在實習階段,一些社會人員的言論等都對學生產生著影響。“讀書無用論”、“人情就業(yè)”的不公,動搖著他們對學習的信心。(4)學校原因。有些教師上課乏味,教學方法陳舊,沒有吸引力;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過松,缺勤或遲到早退也不做登記,放縱了學生的散漫行為,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性帶來了負面影響;還有個別老師的教育方法失當,激化師生矛盾,加劇了學生的違紀程度,由最初的只是紀律差,發(fā)展到逃課、厭學等。
三、對幫扶工作的思考
學困生的幫扶轉化是學校學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需要全院上下良好的學風氛圍,又需要健全的制度與嚴格的管理;既需要輔導員老師真情投入,又需要家庭、學生以及任課教師共同形成的合力;既需要用愛心、耐心去感化學生,又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學困生的幫扶轉化有著很多的方式和方法,現(xiàn)結合我校的實踐,探討幫扶轉化工作。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基礎
制度是節(jié)制人們行為的尺度,它有著約束、警示及激勵的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礎。管理學中的“胡蘿卜+大棒”理論提倡的是在嚴管的同時,還要有必要的激勵。在學困生幫扶轉化的制度建設中,要做到既有嚴管又有激勵,就需要制定制度時,要既有底線制度的約束,又要必要的激勵機制。然而在現(xiàn)行各高職院校的學困生轉化工作中,制定的制度大多擔負著底線的約束作用,真正發(fā)揮激勵作用的制度比較少。因而,加強制度建設,尤其注重發(fā)揮激勵制度的作用,是學困生幫扶轉化工作的源頭,是做好學困生幫扶轉化工作的基礎,影響著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效果。
(二)嚴格管理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保證endprint
學困生普遍自律性差、自控力不夠,嚴格的管理對于學困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外力。這也是讓輔導員老師最為辛苦和頭疼的地方,一大早要去宿舍,把不愿上課的學生從寢室攆到教室,上課期間,還要輾轉于各教學樓去查課,對于個別學生可能還要去網(wǎng)吧把他揪回來……這些工作是輔導員老師在學困生幫扶工作中每天都要重復的。究竟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能不這么辛苦,答案是沒有。因為學困生幫扶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當通過外力把他們自身的內驅力激發(fā)出來后,幫扶工作才算是初戰(zhàn)告捷。因此說,學困生幫扶工作,不僅僅是對基層輔導員工作能力的一個檢驗,更是他們職業(yè)責任感的一個高度體現(xiàn)。
(三)善于借力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關鍵
當前,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對學困生的幫扶和轉化,做了大量工作,實施學困生“一對一”幫扶工程等,取得了較好的幫扶效果。在高職院校的學困生幫扶工作中,輔導員是前沿工作的主力軍,在工作任務繁重、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學困生的幫扶工作,需要輔導員善于借力。一要向任課教師借力。怎樣去借力,通常來講,每學期初還沒上課前,就必須和自己所帶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取得上聯(lián)系,就班情做必要的溝通,尤其是對學困生情況是必須要交待的,然后學期中也要做經(jīng)常的、密切的聯(lián)系與溝通。二要向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借力,發(fā)揮朋輩輔導員的作用。朋輩輔導員的引入不僅有利于緩解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壓力,而且為學生干部、學生黨員提供了鍛煉成長的機會和平臺,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學風整體水平。三要向學生家長借力。學生表現(xiàn)多半與家長有關系。如何與家長溝通,與家長形成合力是需要下力氣去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四要向優(yōu)秀畢業(yè)生或企業(yè)經(jīng)理人等借力。通過為學生安排生涯訪談人物,幫助和引導他們確立目標,發(fā)動其內驅力。要做好此項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對畢業(yè)生的情況了解和資料收集,與企業(yè)經(jīng)理人建立普遍聯(lián)系。
(四)省身律己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前提
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響,這些對我們有重要影響的人在教育學上被稱作“重要他人”。在校園里,老師尤其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輔導員是學生大學生活里的“重要他人”。輔導員素質的高低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此,只有省身律己,不斷完善自我,輔導員老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政治上的旗幟、品行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
(五)因材施管是做好學困生幫扶工作的根本
同樣是學困生,但他們的成因可能各有不同。清晰把握其成因,有助于我們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助于我們在幫扶中能夠對癥下藥。比如說,對于那種死學但成績就上不去的學生,幫扶的重點就是幫著他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學習方法不得當或是智商方面有沒有問題,同時還要和任課教師聯(lián)系,讓老師們關注一下,多幫助一下。幫扶中還會遇到一類學生,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無所謂,對于這樣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很無奈,嘗試了很多方法但都不見效,往往會有想放棄的想法。其實,世上沒有什么人天生就想讓自己不如別人的,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他的關注點、興奮點而已,行百里半九十,可能再努力一點兒,就會看到學生好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李獻林,張淑清.學困生心理特征與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崔懷將.高校學困生的類型診斷與矯正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0,(35):132-134.
[3] 何兆菊.做好高職學困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途徑[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2):32-33.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