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明
悠悠漢江越秦巴,入荊楚,簇擁萬千粉黛。而艷驚群芳者,尤以畫面石魅力獨具。美學家王朝聞說,“新的觀賞石不斷出現(xiàn),人們對自然美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可能不斷引發(fā)大家各自不同的觀感。許多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了的觀感也一定會使賞石文化豐富化、明確化及系統(tǒng)化。”漢江畫面石雖品類紛呈、資源厚積,但沿江賞石文化欠發(fā)達,理論探索處于起步階段,點滴感受亦顯淺陋,如有不妥,望同好指正。
水墨意趣??v觀漢江石家族,水墨畫面極為普遍、最奪人眼球。底色或白或灰,黑墨鋪陳揮灑,內容紛繁多姿,色彩飽和明亮,對比反差強烈。它集中詮釋了筆墨的范式美感和天地陰陽的老莊思想。如與國畫相提并論,它更加豐富玄妙,有過之而無不及。論水墨技法,國畫講究烘托、暈染、堆積、潑灑,呈現(xiàn)濃、淡、干、濕、焦,達到“墨分五色”的至高境地,但其無法突破紙張的平面。而漢江石不僅著色深淺過度自然,質地的微透因素還使畫面凸顯立體性狀。如此,山水有景深層次,物象有厚重之感,是自然神筆真正寫就的“力透紙背”。從國畫的骨法用筆而言,漢江石亦能分辨出勾、勒、皴、擦、點,如山石的獨特皴法,有的需重新命名(圖1)。漢江的淺絳彩石以赭色點染,彩隨墨運,更顯絢麗(圖2)。有的莽莽蒼蒼,有的清新雅致,畫面充滿靈韻,點線面有生命活力,這是漢江畫面石優(yōu)于國畫的第三個層面。
寫意源流。漢江畫面石構圖恣意豪放,題材樣廣面豐,常見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寫實類也栩栩如生,那翱翔于天地間的靈物,人魔共仙,神氣畢現(xiàn),讓人夢回“楚漢浪漫”。為數(shù)眾多的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初看眼花繚亂,主題難覓。繼而如夢方醒,無疑是“忽兮恍兮,其中有象”,這是否為國畫寫意的源泉?寫意畫為文人獨有,以直抒胸臆的創(chuàng)作方法,映射簡淡含蓄的內涵,表達高潔空靈的旨趣,使中國繪畫超越了求真的范疇。漢江石不僅僅“散點透視”、“知白守黑”以及“經(jīng)營位置”的賓主、開合、縱橫、繁簡,其上的每一根線條,每一點墨色,每一個塊面似乎都不甘寂寞,有蠢蠢欲動的張力。人物五官未現(xiàn),動勢全出。獸鳥羽翼不辨,馳騁游回(圖3)。花植莖葉難分,升騰搖曳。繪景處,氣韻生動,山水不限于郭熙的“三遠”,其意境更有如宋代韓拙所言,“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迷遠;景物至絕,而微茫飄渺者,謂之幽遠”(圖4)。漢江石這種彌漫畫面的信息、運動、變化、秩序,似乎直指宇宙的本真,人間情愫的寫意豈能為之。
線的誘惑。線條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它承載著心跡樂理和“無往不復、天地際也”的時空觀念。線從實物中抽離出來,經(jīng)過“原始沉淀”,蝶化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有意味的形式”,須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節(jié)奏、韻律、均衡、間隔、反復、粗細、疏密、統(tǒng)一、升降。但當我們近距離審視漢江石,其線條之美遠遠沖破這些法則的藩籬,使人驚嘆于自然的魔力。無論是直線的細挺、曲線的柔滑(圖5)、弧線的韌勁、平行線的齊整、曲組線的律動(圖6),在漢江石上均有充足的展演。觸及彎線,那飛揚的態(tài)勢九曲跌宕,那流動的痕跡百轉千繞,那彈跳的音符撥人心弦,撩起輕快、舒緩、奔烈、昂奮的情懷。那金鉤銀劃,把呆板生硬的石頭分割為動靜調和、方圓蓄容。“誰持彩帶當空舞”,漢江石的線條自身優(yōu)美且性格兼具,誰又能顧及它像什么(圖3)?
書法韻味。文字石是漢江流域的漢中、安康、十堰、襄陽等地廣為賞玩的種類。其出水頻率之高、出產(chǎn)范圍之廣、出品時間之久,國內罕有?;騿巫滞嫖叮蚪M詞成趣,或整句寓意,方式層出不窮。真、草、隸、篆,數(shù)體皆備。行草往往連筆,一氣呵成。運筆的提、按、頓、挫,行筆的輕、重、緩、急,結體的拙、逸、圓、正,均體現(xiàn)出“技進乎道”的書法韻味。無拘無束不刻意,形制絕創(chuàng)越法度,漢江石上鮮活的文字難道不應為工書者所鑒嗎(圖7、8)?
天然對稱。自然萬物與人類實踐中,對稱為普見的形式美。它蘊示著和諧、呼應、靜謐、趨穩(wěn)、恒安,隱匿于人們的潛意識,與心理形成“同構”。漢江金帶石(漢中以下稱水墨石)一經(jīng)進入石友的視野,圖文對稱便被很快發(fā)現(xiàn)。十余年來,津津樂道,稱奇不絕。在二維空間的單面存在上下對稱,左右對稱,三維空間的雙面還有前后對稱。圖紋或完全相同,或大體一致。同時以線條對稱為主,以圖案對稱為輔。這樣無疑擴展了賞石的觀賞角度,豐厚了價值體現(xiàn),引發(fā)玩石人更大的探究興趣。特別是多面對稱還使人產(chǎn)生慧眼穿石的幻象(見圖9)。
漢江畫面石所蘊含的萬千氣象,生機靈動,它直指中國書畫意象造型、虛實辯證和筆墨觀的靈魂,它似乎在暗示、在引導、在預言,誘發(fā)我們重新認知“師法自然”的命題,深感其恩賜予我們的智慧將永無止境。
《中華奇石》雜志副主編楊靖近年指出,“追求含蓄、意蘊、向藝術靠攏,通過收藏賞玩實現(xiàn)個人的精神追求,應該成為石界的新方向”,并坦言國內畫面石的時代即將到來。漢水瀾動,江涌暖流,讓我們期待漢江畫面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