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文 唐璇玉
當下,越來越多網絡公共事件出現在公眾面前。通過抽絲剝繭的分析,網民自身的理性思考和對自身權利義務關系、社會道德準則的了解得到進一步加深。認識是行動的開始,這無疑是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一個有效途徑,而網絡公共事件對公民意識發(fā)展的推進意義也多有論證,①但是這種推進作用是何以產生的卻鮮有論及。
公民意識培養(yǎng)在當下顯得尤為緊迫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②公民意識是公民社會的重要內容,建立在“公民”概念基礎上,體現了對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固定法律關系的認識,是在對自身的公民身份認同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自覺。公民意識需要在不斷的教育培養(yǎng)中形成,目前主要的培養(yǎng)途徑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又可以通過社會團體和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網絡作為一種新興手段,為我國公民意識覺醒和培養(yǎng)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當前,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十分緊迫。首先,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公民培養(yǎng)成為具有民主、理性、法治、博愛,具有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意識的現代公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其次,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在呼喚公民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共同規(guī)則之下進行的多元利益的競爭和合作,它要求每個參與主體都具備誠信、遵守規(guī)則和契約的基本素質,也需要一個法治、公平、制度穩(wěn)定的基本環(huán)境作為依托。再次,政治民主化進程也迫切需要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公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只有每個公民都懂得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學會用理性的視角監(jiān)督批判社會公共事件,參與管理社會事務,才算是真正實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后,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需要公民意識的保障。
網絡公共事件具有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客觀性質
網絡公共事件是指現實社會中的公共事件在網絡上傳播或者網絡上發(fā)生的公共事件,受到網民熱點關注和討論,進而引起廣泛社會關注所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熱點事件。③目前的網絡公共事件多是社會公共事件在網絡平臺上的進一步傳遞和發(fā)酵,而這種對公共事務的廣泛討論,進而形成社會輿論,這正是公民社會的應有之義,是公民話語權的表現。如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直接促成了舊有法律的更新,也讓網民看到了公民權利的界限,有網友倡導“把孫志剛當作我們自己,就是要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④這樣的網絡公共事件正是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極佳范例。而網絡公共事件之所以具有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作用,則在于網絡公共事件本身的特性。
1.網絡事件是真實的社會事件。首先,事件本身是生動真實的社會公共事件。公眾所看到的是社會上真實發(fā)生的事件,事件中的人都是真實的社會人,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其次,網絡互動是真實生動的社會互動。在各種論壇和對事件的評論中,雖然參與者是匿名的,但都是真實的社會人,對真實發(fā)生的社會事件進行探討,大家在匿名之下更能夠講真話,這就不同于一般的虛擬網絡互動。像廈門PX事件、南京彭宇案、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天價煙事件等,無不是現實中切實發(fā)生的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的事件。這種真實生動正是網絡公共事件培養(yǎng)公民意識作用的基礎所在。
2.網絡評論相對公正全面。針對網絡公共事件的發(fā)言大多是匿名的,這樣大家沒有太多直接的利害關聯(lián)和復雜的利益關系,是一種基于道義的比較公正的評論。而那些有明顯偏向的發(fā)言者則會被網民冠以“五毛黨”“水軍”等稱呼而加以區(qū)分,最終使網絡輿論維持在社會公義認可的范圍內。在這樣的互動中也有利于倡導一種公平正義的社會風尚,維持社會良知和正義的底線,這種公正性正是公民意識得以發(fā)育的基礎。同時,由于網民人數眾多,水準不一,大家從各自的視角對問題展開討論,可以相互補充,使意見比較全面。其中也充斥著可能完全相反的觀點,這就需要公眾自己對事件作出判斷,有利于培養(yǎng)公眾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全面,大家把各自掌握的信息以及各自的分析在網絡上集合,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本來面目。
3.參與本身就是力量。對于網民來說,“圍觀”就能產生強大的效應,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而參與的過程也會有各種收獲。這是互聯(lián)網帶給普通公眾最大的實惠,所謂“技術賦權”正在于此。本就屬于公眾的對政治和社會事務的參與權利,在新的平臺上找到了實現途徑,并且形成強大的民意,成為監(jiān)督權利運作、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力量。如汶川地震、鄧玉嬌事件、李剛事件、小悅悅事件等社會反響強烈的事件,天涯論壇、強國論壇的帖子瀏覽回復數量動輒上百萬,帖子數量也在一千以上,更帶動了相當一些網友深入事件發(fā)生現場去援助。近年來新興的微博更是以其便捷性,使我國進入一個全民“微博”的時代,某些熱門事件的轉發(fā)動輒幾十萬。
4.線上線下的廣泛互動?;ヂ?lián)網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實時反饋功能。在網絡公共事件中,網民通過各種平臺,對公共議題展開自由討論,發(fā)酵出強大的影響力。在這樣的討論中,明確了社會公義和法制的界限,是對社會違規(guī)行為的強力矯正。這種互動性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在線的互動。網民通過論壇、新聞評論和微博形式進行討論,在交流中傳播了真相和理性。其次是不同媒體的互動。網絡公共事件的爆發(fā)可能源于其他媒體,在網絡上產生強大影響以后又進一步通過電視、報刊等媒體傳播,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影響力,使沒有在網絡上參與的公眾也受到影響。再次,是媒體與現實的互動。網絡輿論所爆發(fā)的強大聲勢在短時間內匯聚成民意,得到政府部門社會公眾的關注,網民也實際參與到網絡公共事件的調查和解決中,在客觀上也促成了某些問題的解決。這種實效性也正是網絡公共事件能夠進行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網友在了解網絡公共事件之后,通過現身說法、參與調查、捐款捐物、向相關部門反映等形式實際參與到了事件的解決當中,促成了問題的解決。如2003年孫志剛事件發(fā)生后,幾名法學博士就向全國人大遞交了建議書,直接促進了法律的更新。endprint
公民對網絡公共事件的主動參與是公民意識提升的重要前提
1.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成為生活方式。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人們對網絡媒體的依賴進一步加深,公眾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已經達到空前的程度。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多達6.1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45%。這就使得網絡公共事件的影響范圍能夠遍及整個社會,對社會產生強大沖擊力。對新聞事件的網絡交流和評論成為多數網民的生活方式。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中,網絡參與爆發(fā)出強勁的力量,在動員民眾參與救援獻愛心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9年鄧玉嬌案通過網絡的傳播和發(fā)酵引起全民聲討,口誅筆伐之聲彌漫大街小巷,成為該年關注度第一的網絡公共事件。對網絡公共事件的關注和參與成為公眾了解社會、表達意見、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方式,成為公眾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2.網絡成為公民討論公共事務的平臺。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民主政治的健康運行,需要以廣大民眾的自由表達為前提,借助各種媒體對公共事務進行自由討論和監(jiān)督,從而形成強大的民眾力量。長久以來,我國公民話語權雖然在法律地位上得以確認,但由于缺少現實的表達渠道而難以釋放,網絡開放性的特點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技術賦權”。社會公共事務開始在網絡上受到自由的評點和交流,某些廣受關注的熱點事件則演化為網絡公共事件,形成全社會關注的輿論焦點。天涯論壇、強國論壇等網絡社區(qū),以及門戶網站上的新聞評論、微博、博客上的討論動輒參與過百萬,且不說討論的內容如何,單是這種表達權的實現就足以彰顯一種進步。
3.網絡公共事件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在互聯(lián)網上形成的社會輿論有力地作用于公共事務,進而引起政府的回應,成為政府理政治國的重要考量,從而促進了事情的解決,反過來又推動了公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提高了公民的理性精神和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2008年被稱為“公民社會元年”,汶川地震中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許多公民的優(yōu)秀表現被視為公民意識的集中爆發(fā)。2003年孫志剛事件促成了舊有法律的更新,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正是網絡的輿論關注使得事情迅速得以解決。2009年的鄧玉嬌事件,網民的參與使得判決結果有了轉變,國人在這樣的網絡公共事件風暴中接受了一次次公民意識的洗禮。這種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路徑使得網絡公共事件受到更多的關注,是網絡力量的重要表現。
以網絡公共事件為焦點所匯聚起來的強大民意,成為影響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也使網民參與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進一步促進了網民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而公民自身也有參與網絡公共事件的現實需要,使得網絡公共事件實際上成了公民實踐話語權的契合點。在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參與中,公民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其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分辨利害沖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這樣的動態(tài)過程中,公民的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參與意識、理性批判意識等公民意識的核心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張言斐:《淺析互聯(lián)網對我國公民意識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法制與社會》,2009(8)。
②嚴 浩等:《公民文化與和諧社會調查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201頁。
③史樹梅:《網絡事件中的網民心理特點與行為影響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4-5頁。
④《憲法意識 公權意識 公民意識——網上透視孫志剛案件的意義》,《中國網友報》,2003-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