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翻開《論語》首頁,映入眼簾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然后時常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令人愉快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嗎?”精練的話語揭示出3個道理:學習要溫習、樂迎遠道來客、寬容對待他人。作為國學經(jīng)典《論語》的開篇之語,這句話既道出了孔子做人的原則,也向學生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家長朋友也應該從這3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學習要溫習
《論語》中還有這樣的句子:“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睂W過了知識,復習與否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孔子認為,通過復習舊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這其實是揭示了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迥然不同的效果。學校里,老師會要求孩子養(yǎng)成復習的習慣,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學過的內容總不如陌生的知識新鮮、有趣。家長們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復習的習慣,后天的堅持可以使習慣成為自然。相信,“學而時習之”的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無窮。
第二,樂迎遠道來客
對于孩子來說,遠道來客的機會不多。但是,家長對自己朋友的對待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待人接物方式。總能聽到家長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太自我,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我們反思一下,在一頓盛宴之后,作為東道主的我們有沒有一些品頭論足、有沒有一點兒小抱怨,我們發(fā)自內心的迎遠客的欣喜又有多少呢?繁忙而急切的生活節(jié)奏,似乎榨干了我們待客的熱情,而這些,就是我們最可能傳遞給孩子的。那么,從下一次待客開始,嘗試用心待客、不厭其煩,這是一種修為,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第三,寬容對待他人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雙重的標準千萬不能倒置。別人做得好,要“見賢思齊”,別人冒犯了自己,要懂得寬容。家長朋友可以給孩子講周總理的故事: 有一次,理發(fā)師正在給周總理刮胡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fā)師不知所措,但周總理并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動呢?”孩子知道寬容是一種美德,他們的生活就會充滿正能量了。
學習要溫習、樂迎遠道來客、寬容對待他人,看似不太相關的3個方面,實際是做人做事的3個層面的道理:知、能、德。做學問為做事積累能量,事做好了才能做個好人?!墩撜Z》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