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李棟梁
摘要:系統(tǒng)研究了湖北省黃岡市龍王山維管植物區(qū)系分布,維管植物區(qū)系呈現(xiàn)出較豐富的特征,維管植物82科166屬210種,雙子葉植物的比例80.95%;在構成科的結構中,含2~5屬的寡型科占主導(45.51%),其次為單型科(29.34%);在構成屬的結構中,單型屬占主導(63.81%),其次為含2種的寡型屬(22.86%)。地理成分復雜,維管植物屬共有14個分布類型和8個變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成分(26.95%)和北溫帶成分(24.11%),其次為東亞成分(12.77%)。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古老屬占黃岡龍王山總屬的14.46%;單型屬和寡型屬比例高,分別占總屬的63.81%和30.00%;原始類型占黃岡龍王山總科的9.76%,占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的13.33%;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和第三紀建立的科占總科數的43.90%;喜樹是優(yōu)勢木本樹種之一。黃岡龍王山類似于一個島嶼,對黃岡植物多樣性的保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古老屬植物的保存意義重大。
關鍵詞:龍王山;植物區(qū)系;科;屬;種
中圖分類號:Q94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5-1029-03
湖北省黃岡市龍王山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黃岡市黃州城北側。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4°46′—115°14′,北緯30°25′—30°54′,海拔為81.8 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有低溫,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多干旱。年平均日照時數20.82 h,年平均氣溫16.2 ℃,年平均無霜期261 d,年平均降水量1 213.4 mm,年平均蒸發(fā)量1 731.9 mm。研究黃岡龍王山植物區(qū)系分布,旨在為黃岡市植物起源、演替和發(fā)展、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維管植物區(qū)系組成
1.1 維管植物統(tǒng)計
經過系統(tǒng)調查,黃岡龍王山內維管植物有82科166屬210種,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統(tǒng)計,雙子葉植物比例最高(80.95%),是黃岡龍王山植物的主體;單子葉植物比例較低(13.33%);蕨類植物(3.81%)和裸子植物(1.90%)比例非常低。
1.2 維管植物科的組成
科實際上是植物分類學中最大的自然單位,同一個科包含許多具有不同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的屬,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分布區(qū),并與一定的氣候條件相適應[1]。研究表明,黃岡龍王山內含屬數>10的大型科只有2個,菊科(Composita)含16屬和禾本科(Gramineae)含11屬;含屬數6~10的中型科只有2個,薔薇科(Rosaceae)含8屬和豆科(Leguminos)含7屬;含2~5屬的寡型科有29個,其中,含5屬的科只有唇形科(Labiatae),蓼科(Polygonac)、茜草科(Rubiaceae)和葡萄科(Vitaceae)均含有4屬,桑科(Morace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衛(wèi)矛科(Celastraceae)、傘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茄科(Solanaceae)、葫蘆科(Cucurbit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均含有3屬,胡桃科(Juglandaceae)、榆科(Ulmaceae)、蕁麻科(Urticaceae)、莧科(Amaranth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蕓香科(Rut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楝科(Mel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石蒜科(Amaryllidaceae)等,均含有2屬;單型科有49科,分別為紫萁科(Osmun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商陸科(Phytolacc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薯蕷科(Dioscoreaceae)等。黃岡龍王山含2~5屬的寡型科所含屬數占總屬數的45.51%,單型科所含屬數占29.34%,含6~10屬的中型科所含屬數占16.17%,含>10屬的大型科所含屬數占8.98%。在構成黃岡市龍王山維管植物科的結構中,含2~5屬的寡型科占主導,其次為單型科。
1.3 維管植物屬的組成
屬是由種所組成的真正的自然群落,它在分類學上所包含的種類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進化趨勢,分類學和生態(tài)學特征相對穩(wěn)定[2]。研究表明,黃岡市龍王山內含5種的大型屬只有薔薇屬(Rosa);含4種的較大型屬有2個,為懸鉤子屬(Rubus)和女貞屬(Ligustrum);含3種的寡型屬有鳳尾蕨屬(Pteris)、樸樹屬(Celtis)、花椒屬(Zanthoxylum)、衛(wèi)矛屬(Euonymus)和茄屬(Solanum)5屬;含2種的寡型屬有24個,代表屬有楊屬(Populus)、桑屬(Morus)、馬兜鈴屬(Aristolochia)、酸模屬(Rumex)、商陸屬(Phytolacca)、畫眉草屬(Eragrostis)、馬唐屬(Digitaria)、稗屬(Echinochloa)、鴨跖草屬(Commelina)和薯蕷屬(Dioscorea)等;單型屬共有134個,代表屬有紫萁屬(Osmunda)、海金沙屬(Lygodium)、松屬(Pinus)、杉木屬(Cunninghamia)、楓楊屬(Pterocarya)、榆屬(Ulmus)、南蛇藤屬(Celastrus)、薹草屬(Carex)、棕櫚屬(Trachycarpus)、菝葜屬(Smilax)等。
單型屬含種數占總種數的63.81%,含2種的寡型屬含種數占22.86%,含3種的寡型屬含種數占7.14%,含4種的屬含種數占3.81%,含5種的屬含種數占2.38%。因此,單型屬在構成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屬的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其次為含2種的寡型屬。
2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
植物區(qū)系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下,特別是在自然歷史條件下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地理成分組成是植物區(qū)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理成分比較是研究區(qū)系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3]。一個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主要決定于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所處的氣候帶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以及地質歷史條件。屬由種所構成,大多數屬是真正的自然群落,這一點對于植物的空間分布和演化關系最為重要[4]。
根據《中國植物志》第一卷中蕨類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5]和吳征鎰先生《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中種子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6],對黃岡龍王山內分布的維管植物做了區(qū)系成分分析,黃岡龍王山內維管植物屬有14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其中,世界分布25屬;泛熱帶分布及其變型38屬,占26.95%(不含世界分布型,下同);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4屬,占2.84%;舊世界熱帶分布及其變型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2屬,占1.42%;熱帶亞洲分布6屬,占4.26%;北溫帶分布及其變型34屬,占24.11%;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9屬,占6.38%;舊世界溫帶分布及其變型8屬,占5.67%;溫帶亞洲分布4屬,占2.84%;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2屬,占1.42%;東亞分布及其變型18屬,占12.77%;中國特有分布2屬,占1.42%(表1)。由此可知,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地理成分復雜,但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和北溫帶成分,其次為東亞成分。
3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分析
一個地區(qū)現(xiàn)代植物區(qū)系的形成和特點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綜合作用下植物本身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 程中,人們生產經濟活動對它們的影響也難以改變某一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根本性質[7]。黃岡龍王山被子植物區(qū)系分布及特征見表1。
3.1 植物區(qū)系較豐富
黃岡龍王山的維管植物有82科166屬210種。其中,雙子葉植物170種(80.95%),單子葉植物28種(13.33%),蕨類植物8種(3.81%),裸子植物4種(1.90%);含2~5屬的寡型科占主導,其次為單型科;在構成屬的結構中,單型屬占主導,其次為含2種植物的寡型屬。
3.2 地理成分復雜
維管植物屬共有14個分布類型和8個變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成分(26.95%)和北溫帶成分(24.12%),其次為東亞成分(12.77%)。
3.3 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
1)吳征鎰等[8]經過研究,一是明確了熱帶亞洲分布類型(7型)絕大多數是古熱帶第三紀的成分,較小部分是古南大陸第三紀的成分,這些在中國分布很少;二是明確了SJ型是古區(qū)系的孑遺;三是指明了第三紀古熱帶成分和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原始古老屬;四是指出了世界分布型(1型)由泛熱帶型分布向兩極推移形成“全球分布”,起源古老。黃岡龍王山內,7型屬有6屬,SJ型屬有6個,原始古老屬共3個(香椿屬、鹽膚木屬是第三紀古熱帶成分,棕櫚屬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1型中起源古老屬共9個(鐵線蓮屬、懸鉤子屬、酢漿草屬、酸漿屬、珍珠菜屬、鼠尾草屬、衛(wèi)矛屬、鬼針草屬和蒼耳屬)。由此可以得出,黃岡龍王山原始古老屬共占24屬,占總屬數的14.46%。
2)王荷生[4]認為單型屬和少型屬往往是一些在起源上相對獨立,比較原始的類群,黃岡龍王山單型屬和寡型屬(含2、3種)分別占總屬數的63.81%和30.0%,兩者之和為93.81%。
3)湯彥承等[9]吸取各學派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根據吳征鎰等的八綱系統(tǒng)界定原始類群的原則(一是分類群的進化程度是不同步的,若一個綱的最進化的科尚屬原始,則全綱的科均作為原始類群;二是若一個綱,其中大部分科已十分專化,則選其基部類群的一些科作為原始類群),界定了60科為原始類群[9],黃岡龍王山原始類群有馬兜鈴科、商陸科、睡蓮科、毛茛科、小檗科、防已科、樟科和懸鈴木科共8科,占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總科數的9.76%,占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的13.33%。
4)鄭重[10]研究指出了湖北植物區(qū)系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和第三紀建立的科[10],在龍王山內,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有楊柳科、胡桃科、???、蓼科、睡蓮科、毛茛科、防己科、樟科、豆科、大戟科、漆樹科、衛(wèi)矛科、無患子科、柿樹科,占總科數的17.07%。第三紀建立的科、屬有鳳尾蕨科的鳳尾蕨屬、莧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苦木科、清風藤科、葡萄科、山茶科、大風子科、千屈菜科、珙桐科、八角楓科、柳葉菜科、傘形科、山礬科、野茉莉科、馬鞭草科、唇形科、玄參科、菊科、禾本科,占總科數的26.83%。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和第三紀建立的科總和占總科數的43.90%。
5)珙桐科是中國最具古老性和特有性的四大特有科之一,喜樹是黃岡龍王山優(yōu)勢木本樹種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5 討論
植物區(qū)系是自然形成物,它是自然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下長期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它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反映及環(huán)境變遷的見證或依據[11]。長期以來黃岡龍王山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進入的栽培物種及隨之進入的雜草主要有響葉楊、紫薇、金森女貞、蓮、石楠、對節(jié)白蠟、韭蓮、甘薯、刀豆、南瓜、萵苣、狗牙根、狼尾草、蒿、蒼耳、雞眼草、播娘蒿、狗尾草等。龍王山東西均有湖水與外界相隔,南北各有一門,這樣的包圍環(huán)境使黃岡龍王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外界隔離作用明顯;同時,高大的喬木層以較高的郁閉度對龍王山進行著有效控制。這有效阻止了龍王山的物種交流,龍王山就像一個自花授粉的植物一樣一代代自我繁衍。黃岡龍王山更像一個島嶼,與外圍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物種傳播擴散都較少;植物區(qū)系也和島嶼一樣物種相對較少,當然特有植物比例并不會像島嶼植物區(qū)系那樣高,但古老的物種得以保存。黃岡龍王山類似于一個島嶼,對黃岡植物多樣性的保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古老屬植物的保存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徐中民,陳東景,張志強,等.中國1999年的生態(tài)足跡分析[J].土壤學報,2002,39(3):441-445.
[2]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Wetlands[M].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
[3] 郝朝運,劉 鵬,呂思田,等.浙江磐安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及與其他區(qū)系相似關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244-252.
[4] 王荷生.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 吳征鎰,王荷生.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8] 吳征鎰,孫 航,周浙昆.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9] 湯彥承, 路安民,陳之端,等.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及其植物地理學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2,40(3):247-251.
[10] 鄭 重.湖北植物區(qū)系特點與植物分布概況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83,1(2):165-175.
[11] 李洪遠,孟偉慶.濕地中的植物入侵及濕地植物的入侵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5):577-580.
2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
植物區(qū)系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下,特別是在自然歷史條件下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地理成分組成是植物區(qū)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理成分比較是研究區(qū)系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3]。一個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主要決定于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所處的氣候帶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以及地質歷史條件。屬由種所構成,大多數屬是真正的自然群落,這一點對于植物的空間分布和演化關系最為重要[4]。
根據《中國植物志》第一卷中蕨類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5]和吳征鎰先生《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中種子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6],對黃岡龍王山內分布的維管植物做了區(qū)系成分分析,黃岡龍王山內維管植物屬有14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其中,世界分布25屬;泛熱帶分布及其變型38屬,占26.95%(不含世界分布型,下同);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4屬,占2.84%;舊世界熱帶分布及其變型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2屬,占1.42%;熱帶亞洲分布6屬,占4.26%;北溫帶分布及其變型34屬,占24.11%;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9屬,占6.38%;舊世界溫帶分布及其變型8屬,占5.67%;溫帶亞洲分布4屬,占2.84%;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2屬,占1.42%;東亞分布及其變型18屬,占12.77%;中國特有分布2屬,占1.42%(表1)。由此可知,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地理成分復雜,但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和北溫帶成分,其次為東亞成分。
3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分析
一個地區(qū)現(xiàn)代植物區(qū)系的形成和特點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綜合作用下植物本身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 程中,人們生產經濟活動對它們的影響也難以改變某一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根本性質[7]。黃岡龍王山被子植物區(qū)系分布及特征見表1。
3.1 植物區(qū)系較豐富
黃岡龍王山的維管植物有82科166屬210種。其中,雙子葉植物170種(80.95%),單子葉植物28種(13.33%),蕨類植物8種(3.81%),裸子植物4種(1.90%);含2~5屬的寡型科占主導,其次為單型科;在構成屬的結構中,單型屬占主導,其次為含2種植物的寡型屬。
3.2 地理成分復雜
維管植物屬共有14個分布類型和8個變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成分(26.95%)和北溫帶成分(24.12%),其次為東亞成分(12.77%)。
3.3 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
1)吳征鎰等[8]經過研究,一是明確了熱帶亞洲分布類型(7型)絕大多數是古熱帶第三紀的成分,較小部分是古南大陸第三紀的成分,這些在中國分布很少;二是明確了SJ型是古區(qū)系的孑遺;三是指明了第三紀古熱帶成分和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原始古老屬;四是指出了世界分布型(1型)由泛熱帶型分布向兩極推移形成“全球分布”,起源古老。黃岡龍王山內,7型屬有6屬,SJ型屬有6個,原始古老屬共3個(香椿屬、鹽膚木屬是第三紀古熱帶成分,棕櫚屬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1型中起源古老屬共9個(鐵線蓮屬、懸鉤子屬、酢漿草屬、酸漿屬、珍珠菜屬、鼠尾草屬、衛(wèi)矛屬、鬼針草屬和蒼耳屬)。由此可以得出,黃岡龍王山原始古老屬共占24屬,占總屬數的14.46%。
2)王荷生[4]認為單型屬和少型屬往往是一些在起源上相對獨立,比較原始的類群,黃岡龍王山單型屬和寡型屬(含2、3種)分別占總屬數的63.81%和30.0%,兩者之和為93.81%。
3)湯彥承等[9]吸取各學派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根據吳征鎰等的八綱系統(tǒng)界定原始類群的原則(一是分類群的進化程度是不同步的,若一個綱的最進化的科尚屬原始,則全綱的科均作為原始類群;二是若一個綱,其中大部分科已十分?;?,則選其基部類群的一些科作為原始類群),界定了60科為原始類群[9],黃岡龍王山原始類群有馬兜鈴科、商陸科、睡蓮科、毛茛科、小檗科、防已科、樟科和懸鈴木科共8科,占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總科數的9.76%,占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的13.33%。
4)鄭重[10]研究指出了湖北植物區(qū)系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和第三紀建立的科[10],在龍王山內,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有楊柳科、胡桃科、???、蓼科、睡蓮科、毛茛科、防己科、樟科、豆科、大戟科、漆樹科、衛(wèi)矛科、無患子科、柿樹科,占總科數的17.07%。第三紀建立的科、屬有鳳尾蕨科的鳳尾蕨屬、莧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苦木科、清風藤科、葡萄科、山茶科、大風子科、千屈菜科、珙桐科、八角楓科、柳葉菜科、傘形科、山礬科、野茉莉科、馬鞭草科、唇形科、玄參科、菊科、禾本科,占總科數的26.83%。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和第三紀建立的科總和占總科數的43.90%。
5)珙桐科是中國最具古老性和特有性的四大特有科之一,喜樹是黃岡龍王山優(yōu)勢木本樹種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5 討論
植物區(qū)系是自然形成物,它是自然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下長期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它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反映及環(huán)境變遷的見證或依據[11]。長期以來黃岡龍王山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進入的栽培物種及隨之進入的雜草主要有響葉楊、紫薇、金森女貞、蓮、石楠、對節(jié)白蠟、韭蓮、甘薯、刀豆、南瓜、萵苣、狗牙根、狼尾草、蒿、蒼耳、雞眼草、播娘蒿、狗尾草等。龍王山東西均有湖水與外界相隔,南北各有一門,這樣的包圍環(huán)境使黃岡龍王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外界隔離作用明顯;同時,高大的喬木層以較高的郁閉度對龍王山進行著有效控制。這有效阻止了龍王山的物種交流,龍王山就像一個自花授粉的植物一樣一代代自我繁衍。黃岡龍王山更像一個島嶼,與外圍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物種傳播擴散都較少;植物區(qū)系也和島嶼一樣物種相對較少,當然特有植物比例并不會像島嶼植物區(qū)系那樣高,但古老的物種得以保存。黃岡龍王山類似于一個島嶼,對黃岡植物多樣性的保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古老屬植物的保存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徐中民,陳東景,張志強,等.中國1999年的生態(tài)足跡分析[J].土壤學報,2002,39(3):441-445.
[2]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Wetlands[M].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
[3] 郝朝運,劉 鵬,呂思田,等.浙江磐安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及與其他區(qū)系相似關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244-252.
[4] 王荷生.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 吳征鎰,王荷生.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8] 吳征鎰,孫 航,周浙昆.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9] 湯彥承, 路安民,陳之端,等.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及其植物地理學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2,40(3):247-251.
[10] 鄭 重.湖北植物區(qū)系特點與植物分布概況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83,1(2):165-175.
[11] 李洪遠,孟偉慶.濕地中的植物入侵及濕地植物的入侵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5):577-580.
2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
植物區(qū)系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下,特別是在自然歷史條件下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地理成分組成是植物區(qū)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理成分比較是研究區(qū)系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3]。一個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主要決定于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所處的氣候帶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以及地質歷史條件。屬由種所構成,大多數屬是真正的自然群落,這一點對于植物的空間分布和演化關系最為重要[4]。
根據《中國植物志》第一卷中蕨類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5]和吳征鎰先生《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中種子植物屬分布類型的劃分方法[6],對黃岡龍王山內分布的維管植物做了區(qū)系成分分析,黃岡龍王山內維管植物屬有14個分布型和8個變型。其中,世界分布25屬;泛熱帶分布及其變型38屬,占26.95%(不含世界分布型,下同);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4屬,占2.84%;舊世界熱帶分布及其變型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7屬,占4.9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2屬,占1.42%;熱帶亞洲分布6屬,占4.26%;北溫帶分布及其變型34屬,占24.11%;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9屬,占6.38%;舊世界溫帶分布及其變型8屬,占5.67%;溫帶亞洲分布4屬,占2.84%;地中海區(qū)、西亞至中亞分布2屬,占1.42%;東亞分布及其變型18屬,占12.77%;中國特有分布2屬,占1.42%(表1)。由此可知,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地理成分復雜,但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和北溫帶成分,其次為東亞成分。
3 植物區(qū)系成分分布分析
一個地區(qū)現(xiàn)代植物區(qū)系的形成和特點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綜合作用下植物本身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 程中,人們生產經濟活動對它們的影響也難以改變某一地區(qū)植物區(qū)系的根本性質[7]。黃岡龍王山被子植物區(qū)系分布及特征見表1。
3.1 植物區(qū)系較豐富
黃岡龍王山的維管植物有82科166屬210種。其中,雙子葉植物170種(80.95%),單子葉植物28種(13.33%),蕨類植物8種(3.81%),裸子植物4種(1.90%);含2~5屬的寡型科占主導,其次為單型科;在構成屬的結構中,單型屬占主導,其次為含2種植物的寡型屬。
3.2 地理成分復雜
維管植物屬共有14個分布類型和8個變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泛熱帶成分(26.95%)和北溫帶成分(24.12%),其次為東亞成分(12.77%)。
3.3 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
1)吳征鎰等[8]經過研究,一是明確了熱帶亞洲分布類型(7型)絕大多數是古熱帶第三紀的成分,較小部分是古南大陸第三紀的成分,這些在中國分布很少;二是明確了SJ型是古區(qū)系的孑遺;三是指明了第三紀古熱帶成分和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原始古老屬;四是指出了世界分布型(1型)由泛熱帶型分布向兩極推移形成“全球分布”,起源古老。黃岡龍王山內,7型屬有6屬,SJ型屬有6個,原始古老屬共3個(香椿屬、鹽膚木屬是第三紀古熱帶成分,棕櫚屬起源于白堊紀-老第三紀熱帶),1型中起源古老屬共9個(鐵線蓮屬、懸鉤子屬、酢漿草屬、酸漿屬、珍珠菜屬、鼠尾草屬、衛(wèi)矛屬、鬼針草屬和蒼耳屬)。由此可以得出,黃岡龍王山原始古老屬共占24屬,占總屬數的14.46%。
2)王荷生[4]認為單型屬和少型屬往往是一些在起源上相對獨立,比較原始的類群,黃岡龍王山單型屬和寡型屬(含2、3種)分別占總屬數的63.81%和30.0%,兩者之和為93.81%。
3)湯彥承等[9]吸取各學派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根據吳征鎰等的八綱系統(tǒng)界定原始類群的原則(一是分類群的進化程度是不同步的,若一個綱的最進化的科尚屬原始,則全綱的科均作為原始類群;二是若一個綱,其中大部分科已十分?;瑒t選其基部類群的一些科作為原始類群),界定了60科為原始類群[9],黃岡龍王山原始類群有馬兜鈴科、商陸科、睡蓮科、毛茛科、小檗科、防已科、樟科和懸鈴木科共8科,占黃岡龍王山維管植物總科數的9.76%,占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的13.33%。
4)鄭重[10]研究指出了湖北植物區(qū)系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和第三紀建立的科[10],在龍王山內,中生代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有楊柳科、胡桃科、???、蓼科、睡蓮科、毛茛科、防己科、樟科、豆科、大戟科、漆樹科、衛(wèi)矛科、無患子科、柿樹科,占總科數的17.07%。第三紀建立的科、屬有鳳尾蕨科的鳳尾蕨屬、莧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苦木科、清風藤科、葡萄科、山茶科、大風子科、千屈菜科、珙桐科、八角楓科、柳葉菜科、傘形科、山礬科、野茉莉科、馬鞭草科、唇形科、玄參科、菊科、禾本科,占總科數的26.83%。白堊紀時出現(xiàn)的科和第三紀建立的科總和占總科數的43.90%。
5)珙桐科是中國最具古老性和特有性的四大特有科之一,喜樹是黃岡龍王山優(yōu)勢木本樹種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5 討論
植物區(qū)系是自然形成物,它是自然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下長期發(fā)展演化的結果;它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反映及環(huán)境變遷的見證或依據[11]。長期以來黃岡龍王山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進入的栽培物種及隨之進入的雜草主要有響葉楊、紫薇、金森女貞、蓮、石楠、對節(jié)白蠟、韭蓮、甘薯、刀豆、南瓜、萵苣、狗牙根、狼尾草、蒿、蒼耳、雞眼草、播娘蒿、狗尾草等。龍王山東西均有湖水與外界相隔,南北各有一門,這樣的包圍環(huán)境使黃岡龍王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外界隔離作用明顯;同時,高大的喬木層以較高的郁閉度對龍王山進行著有效控制。這有效阻止了龍王山的物種交流,龍王山就像一個自花授粉的植物一樣一代代自我繁衍。黃岡龍王山更像一個島嶼,與外圍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物種傳播擴散都較少;植物區(qū)系也和島嶼一樣物種相對較少,當然特有植物比例并不會像島嶼植物區(qū)系那樣高,但古老的物種得以保存。黃岡龍王山類似于一個島嶼,對黃岡植物多樣性的保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古老屬植物的保存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徐中民,陳東景,張志強,等.中國1999年的生態(tài)足跡分析[J].土壤學報,2002,39(3):441-445.
[2]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Wetlands[M].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
[3] 郝朝運,劉 鵬,呂思田,等.浙江磐安種子植物地理成分及與其他區(qū)系相似關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244-252.
[4] 王荷生.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5]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 吳征鎰,王荷生.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8] 吳征鎰,孫 航,周浙昆.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9] 湯彥承, 路安民,陳之端,等.現(xiàn)存被子植物原始類群及其植物地理學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2,40(3):247-251.
[10] 鄭 重.湖北植物區(qū)系特點與植物分布概況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83,1(2):165-175.
[11] 李洪遠,孟偉慶.濕地中的植物入侵及濕地植物的入侵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5):5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