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
信息時代新聞的獲得與傳播,已經(jīng)不同于工業(yè)化時代,所有的傳媒都具備了同時、同步獲取新聞的能力,搶奪獨家新聞的傳媒競爭重點,轉(zhuǎn)移到了如何滿足受眾對時事新聞進一步理解的需求方面。哪家傳媒能夠提供高人一籌的理性觀點,哪家就能贏得受眾的青睞,因為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無暇對已獲知的新聞進行深度思考,需要傳媒給予幫助。就此喻國明曾寫道:“在資訊海量、觀點雜陳的世界里,人們在豐富性的迷亂中有一種追求秩序與意義的強烈需求。因此,高度決定價值,思想決定影響力。如果我們的判斷標準,我們的意義解讀,我們的重要性排列能夠成功地幫助人們減低對于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使他們能夠輕松便捷但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圍世界的變化,進而對于他們社會認識、社會決策和社會行為起到‘資訊支點的作用,媒介的力量和媒介的價值就盡在其中了?!?/p>
一、五篇評論的比較
然而,認真看看現(xiàn)在各家報紙的評論版,橫向比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各報對剛發(fā)生的同一新聞事實的評論,水平差距很大。這里以2013年12月19日全國媒體爭相報道的老人被撞新聞為例,看看各報隨后是怎樣給予受眾思考路徑的。
這天,《沈陽晚報》最先報道了網(wǎng)友在微博中曬出一組照片:一位老人(王福順)在被電動車撞倒后,對撞人者說:“孩子,我沒事,我有醫(yī)保,你趕緊上班去吧。”隨后,騎電動車的男子和等車的女子將老人扶到路邊坐了一會兒。大爺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12月21日,羊城晚報2版就此發(fā)表評論《“不訛人”大爺溫暖屢屢受傷的心》
同日,《新京報》A02版就此發(fā)表評論《老人被撞,能由醫(yī)保買單?》
同日,《京華時報》02版就此發(fā)表的評論《放走撞人者不宜被提倡》
同日《北京青年報》02版就此發(fā)表評論《別把“扶老人”渲染成無解的道德難題》
12月28日,《新京報》B03版就此發(fā)表評論《因為不訛人,所以最美?》
某件事實發(fā)生了,傳媒發(fā)表評論最忌諱的是俗套思維。《羊城晚報》的評論一看標題就夠了,因為它的思想高度是一般宣傳干部的老套思路,即習慣性地要借此宣傳什么東西,這種東西永遠不會錯,但也沒有什么新意。這篇評論共三段,第一段述說這個事情好啊好。第二段是轉(zhuǎn)折:“當然,我們不提倡老人在被撞后無原則地寬容和退讓……”。第三段總結(jié):大家都不訛人,就不存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了。這是典型的“安全型”評論,政治保險,但估計也沒多少人看。
《新京報》的評論有點新意,論述的角度是: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既不訛人,也不為侵權人開脫責任,才是正確的做法。這種“正確”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來說,有多大的意義?讀者會感覺作者的高高在上和不偏不倚,于事無補。
《京華時報》的評論也有點新意,論述的角度是:放走人者,是一把矯枉過正的道德尺子,它不是標準,也不應該被提倡。面對一個因其言行而受到贊美的老人,說出這樣苛刻的話,即使是正確的,該作為面向公眾的時事評論的主題嗎?這是另一種冷漠。
《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寫得比較完美,伊始便是哈姆雷特之間:To be,or not to be。于是,很自然地把讀者引入文中。最初幾段,作者以旁人的視角講述最為一般化的評議:溫暖中國!接著提出了問題:一個社會已經(jīng)要靠這樣的表達來提供溫暖,那這個社會的道德環(huán)境就冷若雪夜了。作者提醒公眾注意兩個細節(jié):一個是老人說我有醫(yī)保,意味著無需通過后果轉(zhuǎn)嫁而減少損失;一個是老人說出我有醫(yī)保之前,撞人者已經(jīng)主動上前攙扶老人,這是一種主動的道德承當,而老人給予了寬厚的回應。在這兩個論據(jù)下,作者超越具體事件而得出結(jié)論: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能讓絕大多數(shù)凡人都能成為好人的社會。因此,設計一系列制度保障,使大多數(shù)人都能在放心地幫助他人的同時,滿足自身的道德成就感,是促使一個社會走向正常、健康,進而實現(xiàn)道德的重要保障。
《新京報》12月28日再次發(fā)表關于這件事情的評論,此時已經(jīng)事發(fā)一周,事實進一步清晰,原來老人并沒有醫(yī)保。這篇評論運用傳媒放大論的觀點說明:傳媒傳播的內(nèi)容不論正負,都會造成人們對現(xiàn)實認識的放大效應。要讓我們社會對道德的認知正常起來,在軟件和硬件上,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在這組評論中,《北青報》的評論視野寬闊,既接地氣,又有所超脫,說出了人們對社會道德的希冀,以及這種道德存在的必要條件,帶有一定的理性。一周后《新京報》的評論有了點學術味道,而《羊城晚報》、《新京報》、《京華時報》21日同一天的評論,或太俗,或不接地氣,或觀點偏激,都是不夠成功的。
二、兩篇讓人眼前一亮的評論
事實剛發(fā)生,報紙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即刻發(fā)表有理性且文字水平高的評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組織者和作者具備較為豐厚的知識積淀和敏銳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素養(yǎng)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當事人的知識積淀和敏銳的眼光都得經(jīng)歷各種考驗。所以,恩格斯談到對報紙編輯的要求,只有一條,即“重要的是從適當?shù)姆矫嫜杆僮プ栴}”。注重加強對時事的評論,提升社會對各類問題的理性認識,是傳媒的社會責任,也可以提升傳媒的競爭力。然而,現(xiàn)在的傳媒太習慣于一擁而上地發(fā)表平庸、套路化的時評了,能夠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不多。這里說說我看到的兩篇較好的評論。
2013年12月7日,最高法表態(tài),贊成廢除嫖宿幼女罪,一時間傳媒上充斥贊揚最高法表態(tài)、批判刑法360條是“惡法”的時評。這是怎么回事?廢除嫖宿幼女罪,將這一罪名一律算作強奸罪就行了嗎?我看了多份報紙的評論,沒有看到一篇有說服力的文章?!稒z察日報》2013年12月18日6版的評論《嫖宿幼女罪:存廢之爭不能替代立法審慎》,給予了我關于這個問題該如何認識的智慧。作者很有邏輯地一一指出原有法律設計時的合理的一面,以及司法實踐中如何顯現(xiàn)出漏洞和法理上的矛盾,進而產(chǎn)生存廢討論的合理性。然而,作者最后的結(jié)論并非簡單的是與非的判斷,而是指出:“刑法的廢除并非一刪了之,立法者必須考慮廢除后是否存在治罪漏洞和刑懲真空?!彪S后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最后回到評論的主題:觀點的存廢之爭并不能代替立法的審慎與周延。這個問題有些專業(yè),若報紙評論部有意想深刻思考,是能夠迅速組織到同類時評的,因為問題并不艱深,法律界人士眾多,可以面對大眾把問題講清楚。
2013年12月2日,廣東陸豐某服裝店主在網(wǎng)上發(fā)布某女是小偷的截圖,網(wǎng)上對其“人肉搜索”,該女生跳河自殺身亡。一時間傳媒上充斥批評店主、批判網(wǎng)上“人肉搜索”的文章,幾乎所有新聞標題都將“人肉搜索”與該女自殺作因果關系的表述。我理性地知道這不是簡單的指責一下“人肉搜索”就可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對案件中當事人每一個行為,依法做出侵權與否的責任判斷。但是我在事件發(fā)生的幾天內(nèi),沒有從各報眾多的時評中看到一篇全面而理性的分析。過了幾天,《新京報》A03版一篇不到800字評論《少女自殺案,別只看到“人肉搜索”》(12月16日),對案件的每個細節(jié)從法律意義上做了分析,講得十分清楚,最后回應了對“人肉搜索”的簡單批判:“許多個案中的是非,應結(jié)合具體案件做判斷,‘人肉搜索惹禍,本質(zhì)上也是依附于法律素養(yǎng)與理性認知的缺失?!边@篇評論要是早幾天出現(xiàn)在群情激憤的評論中,加以突出處理,該報是可以在報紙競爭中得分的。三、評論——傳媒競爭的支撐點之一
如今微博、微信盛行,一些報紙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豐富的時評資源,開始經(jīng)常摘引,用來活躍版面。做到這一步固然好,但是被引證的典型言淪只有幾十到一二百字,僅提供了觀察的視角,真正的深度論證仍然仰仗傳媒組織的力量。從龐大的微博、微信作者群中發(fā)現(xiàn)評論人才,有計劃地拉攏到傳媒的大旗之下,或有計劃地加以培養(yǎng),哪家傳媒能有這樣的長遠規(guī)劃,哪家傳媒的未來發(fā)展便可持續(xù),因為傳媒競爭的焦點現(xiàn)在已不在新聞的獲取,而在新聞的評論、觀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