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機械設計基礎》的課程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本文從靈活講解、靈活練習、靈活記筆記三方面談自己在《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會過程中的體會。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
1 概述
《機械設計基礎》不僅是機械類、機電類以及近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基礎課程,更是研究機械共性問題主干學科的基礎。它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為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課程設計、畢業(yè)設計及機械設備的維護、改進和設計能力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而且也能使學生在今后從事專業(yè)工作時,直接運用它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奠定堅實基礎。下面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談談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的幾點體會。
2 靈活講解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問題總是渴望得到真相和結果的,而教師照本宣科的解釋不僅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更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疑”作為學之始,思之由,由于“疑”能夠促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因此也促使學生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機。又比如在講授齒輪傳動時,因漸開線齒輪應用最廣,所以漸開線的形成及其性質既是授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筆者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拿出兩張紙,用一張紙卷成細長的圓柱筒代替直線,其余一張紙制作成簡易的圓,然后讓學生將直線沿著圓做純滾動,此時提出問題:直線上任意一點的軌跡是什么形狀?根據演示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是一段圓弧,隨即定義出漸開線、基圓、發(fā)生線的概念。接著問:漸開線的彎曲程度取決于什么?讓學生再制作一個較大的圓,再次演示漸開線的形成過程,學生自己就可以總結出:漸開線的彎曲程度取決于基圓的大小,基圓半徑越小,漸開線越彎曲;基圓半徑越大,漸開線越趨平直。有關漸開線的其他性質根據其形成過程,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分析,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實際教學中老師不但要深入分析教材、靈活講解,同時也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隨堂制作些簡易模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這樣不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靈活練習
為了利用較短的時間鞏固和提高學生所學的知識,教師可以選擇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習題讓學生加以練習。因此,為了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掌握結題的技巧以及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教師應當選擇思考性強、具有合適的梯度、廣度和靈活性的習題讓學生加以練習。此外,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獨立思考性,教師應當在選擇具有代表性習題方面多下功夫以免學生一味的機械模仿和死搬硬套。課堂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師卻認為教師在課堂講,讓學生在課外練習,不僅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并且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但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由于不少教師將課堂作業(yè)變成了學生的課外作業(yè),不僅剝奪了學生活動的時間,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事倍功半的做法直接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堂作業(yè)之所以作為學生課堂一項重要的活動,主要是由于:第一,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應用剛剛理解的知識,還能夠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第二,能夠暴露學生在應用新知識上的不足。教師督促學生及時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作業(yè)具有以下作用:對于學生來講不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還能通過進一步調整自己學習的不足來增強信心;對于教師來講,課堂作業(yè)作為一種重要的反饋形式,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恰當的評價,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4 靈活記筆記,靈活記憶
記憶的關鍵體現(xiàn)在“靈活”上,這里的“靈活”除了靈活記憶外,還包括靈活記筆記。先說靈活記憶:介紹一些記憶訣竅以便于掌握知識。如:在鉸鏈四桿機構中為學生補充這樣的順口溜:曲柄搖桿是基型,機構條件細分清;曲柄主動有急回,曲柄從動死點停;急回特性有K值,極位夾角相對應;壓力角小傳力好,型式尺寸要決定。又比如在講授平面機構的自由度時,學生往往對自由度的公式記不住或者不理解其含義,筆者就做了這樣的總結:活桿三乘有自由,兩低一高減中求,注意局復虛約束,簡式易記考無憂(F=3n-2PL-PH)。再說靈活記筆記:教不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其職責主要是指導學生學,并且教師不能夠滿足學生學會,而是要引導學生會學。由于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記筆記的習慣,或者根本不會記筆記,加上課后不看書也不歸納,不會做的作業(yè)就采取抄襲的方式。因此,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記筆記的習慣。學生只有抓住記重點、記難點、記規(guī)律三方面才能有效做好聽課筆記。第一,記重點:重點就是必須掌握的,如:蝸桿傳動一節(jié)中的蝸桿傳動的傳動比計算。第二,記難點:難點必須理解掌握,如:蝸桿傳動一節(jié)中判定蝸桿和渦輪的受力。第三,記規(guī)律:如:在螺紋傳動中,總結的左右手定律來判定螺紋旋向與斜齒圓柱齒輪旋向等。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歸納小結的能力。
5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教育教學過程獲得的一些體會,在所教班級學生中得到了較好的驗證,教與學均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恩霞,應麗霞.機械設計基礎課實踐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
[2]張超.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3(26).
[3]肖萍.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探討與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23).
作者簡介:劉曉花(1983-),女,甘肅康縣人,甘肅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