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凌,張磊,王冰,衡勇 (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大港油田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沉積相研究
曾偉凌,張磊,王冰,衡勇 (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通過對大港油田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小層進行劃分,結合大量的巖心觀察,對目的層段的沉積相特征及沉積微相特征進行研究。在研究區(qū)劃分出2種沉積相類型: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以三角洲相發(fā)育為主;劃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灣、席狀砂、河口壩和深湖泥5種沉積微相。
大港油田;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沉積相;三角洲相
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含油面積18.18km2,儲量950.2×104t。張巨河地區(qū)處于黃驊拗陷中的歧口凹陷,存在較顯著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的構造特征。張巨河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中生代構造期、古近紀構造期、新近紀構造期3個演化階段。在中生代構造期,形成了南部高、北部低、東西隆凹相間的構造特征[1];在古近紀的構造期,由于南北方向上拉張應力場的作用,使得主控斷層大規(guī)模發(fā)育,逐步形成斷階式的構造格局[1]。
大港油田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Ed)的油藏類型為斷塊(斷鼻)油藏和巖性油藏,以斷塊油藏為主。埋深2300~3300m,厚度800~1000m。東營組分為3段,從下至上分為Ed3(東三段)、Ed2(東二段) 和Ed1(東一段),8個小層(Ed11、Ed21、Ed31、Ed41、Ed12、Ed22、Ed32和Ed43)??傮w上來看東一段(Ed1)為灰色泥巖與砂巖互層,東二段(Ed2)主要為灰綠色與綠灰色的泥巖夾粉砂巖和砂巖,東三段(Ed3)為灰色泥巖夾砂巖,且厚度大。新近系館陶組(N1g)和明化鎮(zhèn)組(N2m)位于東營組上部,東營組下部為古近系沙河街組(E1s)。東營組平均孔隙度18.56%、平均滲透率47.99m D,相對而言物性較好,有助于油氣的運移。Ed3油層鉆遇率較高,高于Ed1、Ed2,且含油氣性較好、含油面積較大。
1.1 沉積巖顏色
顏色是沉積巖最直接最醒目的標志[2]。Ed3泥巖以灰黑色、深灰色為主,反映深湖-半深湖亞相沉積;Ed2和Ed1泥巖以灰色、灰綠色為主,反映水體較淺的沉積環(huán)境。
1.2 粒度特征
粒度特征是指碎屑巖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是對碎屑巖相分析的主要方法[3]。從粒度累積概率曲線圖中(見圖1)可以看出,粒度概率曲線以二段式為主,表明研究區(qū)的沉積環(huán)境中缺少滾動組分、以跳躍組分為主;其中跳躍總體粒級Φ值主要分布在0.5~3,約占90%。懸浮載荷段粒級Φ值大于3,含量10%左右,反映較強的水動力沉積環(huán)境,多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壩微相沉積。
1.3 沉積構造
張巨河地區(qū)目的層段發(fā)育的沉積構造有多種類型,其中主要發(fā)育有波狀層理、波狀交錯層理、水平層理。水平層理主要出現(xiàn)于泥巖中,波狀層理、波狀交錯層理多出現(xiàn)在粉砂質(zhì)泥巖、粉砂巖和細砂巖中。
通過對巖心的顏色、結構、構造等巖性特征以及測井相特征進行細致的識別、描述。研究認為張巨河地區(qū)沉積相主要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進一步劃分為5種沉積微相(見表1)。
圖1 粒度累計概率曲線
表1 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沉積微相劃分及特征
圖2 ZH18-28井巖性、電性特征及三角洲前緣亞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陸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展部分。沉積構造由下到上為較大型槽狀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同時也存在沖刷充填構造。因為坡度平緩,所以水體流速較慢,則滾動組分含量較少,粒度概率曲線由跳躍和懸浮2段組成。測井曲線幅度為中幅,接觸關系為突變~漸變,自然電位曲線多數(shù)由鐘箱形鐘形組成(見圖2)。
2.2 河口壩微相
河口壩微相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處,巖性主要是粉砂巖、粉-細砂巖和細砂巖,多具反韻律特征。測井曲線幅度為中~高幅,接觸關系為漸變,自然電位曲線呈漏斗形,巖性由細變粗的反旋回加以識別(見圖3)。
2.3 席狀砂微相
席狀砂微相是由于河床末端河水的深度與河水的流速突然減小,水體所攜帶的沉積物為席狀或者片狀沉積形成的[4]。主要形成在河口壩偏湖側(cè)。主要發(fā)育平行層理、低角度交錯層理,常出現(xiàn)波狀層理、波狀交錯層理。測井曲線幅度為低~中幅,接觸關系為漸變,自然電位曲線呈指狀(見圖4)。
2.4 水下分流河道間灣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間灣微相是在水淺區(qū)與水下分流河道之間的湖灣或河道部分。具水平層理、透鏡狀層理??梢娎顺刹ê酆椭参锼樾嫉?生物鉆孔較為發(fā)育。測井曲線幅度為低~中幅,接觸關系為漸變或突變,表現(xiàn)出來為微齒狀或平滑的曲線,異常幅度極低。
圖3 ZH5井巖性、電性特征及三角洲前緣亞相河口壩微相
圖4 ZH18-28井巖性、電性特征及三角洲前緣亞相席狀砂微相
在單井沉積微相和剖面相劃分的基礎上,根據(jù)測井相標志,結合砂體分布特征研究了Ed的8個小層的沉積微相,編制了各小層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圖,選取主力產(chǎn)層Ed3段和小層進行分析。
Ed3沉積時期,湖泊和間灣發(fā)育面積較大,三角洲規(guī)模很小,主要是由于該時期物源供給少,發(fā)育少量砂壩微相。砂體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東部;其中最大的塊狀砂體發(fā)育在研究區(qū)東南部,砂體厚度在10~60m左右,發(fā)育在研究區(qū)西北部的歧60井、歧南11井附近和南部的岐南2井、張7井、張8井、張23-1井區(qū)附近(見圖5)。
圖5 張巨河地區(qū)Ed3段沉積微相平面圖
圖6 張巨河地區(qū)Ed22小層沉積微相平面圖
1)大港張巨河地區(qū)東營組(Ed)主要發(fā)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進而可細分為三角洲前緣、深湖泥亞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席狀砂、深湖泥、分流河道間灣等是該目的層主要的沉積微相
2)Ed沉積期,構造基底再次抬升,天氣炎熱干燥,使得河流湖泊干涸。沉積物粒度變細,從而形成細粒曲流河三角洲,Ed3對應抬升收縮初期,以發(fā)育湖相沉積為主,Ed2沉積時期為斷陷活動較強烈階段,沉積速率變大,發(fā)育湖泊和三角洲沉積體系。Ed1構造抬升作用減弱,湖泊面積減小,使得三角洲沉積規(guī)模開始擴展。
[1]白云風,張兵,王華,等.黃驊坳陷古近紀東營組物源方向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6,28(3):17-19.
[2]王允誠.氣藏精細描述[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孫小霞.埕北地區(qū)古近紀東營組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7.
[4]熊坤,王洪輝,何丹,等.洛帶氣田蓬萊鎮(zhèn)組沉積相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23(2):44-48.
[編輯]辛長靜
TE121.3+1
A
1673-1409(2014)26-0020-04
2013-11-24
曾偉凌(1988-),男,碩士生,現(xiàn)主要從事油氣藏開發(fā)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