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學校每個月都要為學生們放一次電影。為了了解大家對年內所放電影的感受,團委的一位干事在校園網上搞了個調查。
投票很散亂,面對同一個問題,答“是”與“否”的幾乎是一半對一半;但是,在“最不喜歡的一部電影”這一問題面前,大家的投票卻出奇地一致——全都是伊朗電影《小鞋子》。在留言當中,我看到了下面這些話——
“破電影!忒沒勁!”
“兄妹倆輪換穿一雙鞋子?莫非編劇姓胡?名叫胡編?”
“那個阿里也太傻了,長跑比賽一門心思想得第三名,為的是贏得那雙鞋子。結果一鉚勁,跑了個第一名,還挺難受。你難受啥呀!你把第一名的獎品換成三雙鞋子不就得了!”
“當阿里把他那雙爛乎乎的腳丫子泡進水池子的時候,哥果斷地笑了!”
“再也不要播放類似《小鞋子》這樣的電影了!強烈要求補償,播放《小時代》吧!”
“誰推薦的這部電影?。坑心懽拥恼境鰜?!”
……
我呆在了屏幕前。
這部電影,是我推薦的。
看電影的時候,我多次落淚。阿里一家的貧困與苦難,以及他們在這樣窘迫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尊與寬容,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當看到兄妹倆一次次飛奔回家輪換穿鞋的時候,我甚至想到了自己那一雙雙閑置在鞋柜里的鞋子,同情心與負罪感,使我受到雙重折磨……從那場電影中出來,哥哥阿里、妹妹薩拉的眼睛一直在我眼前晃啊晃。我?guī)缀跏欠耆司屯扑]這部電影,我愿意讓這樣的洗禮惠及更多的心靈。所以,當學校要求老師們推薦影片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推薦了《小鞋子》。
我的朋友韓松落說:“為了報仇看電影”。我喜歡他將“報仇”這兩個字用在了這里。我們的“仇”來自何方?我們的“仇”來自生活苛刻的鎖定——一個城市,幾個親友,三萬個日子,這就是多數人寒素的一生。是電影,將我們帶進了不可能的生活。漫漫遠古,遙遙他鄉(xiāng),陌生的名字,陌生的日子。每一個看電影的人,都在不自覺地與劇中人進行著“角色互換”,分享劇中人的苦樂,體察劇中人的憂喜??匆徊亢秒娪?,就是做了120分鐘的他人。這樣,我們乏味單調的人生就變得富麗起來、多彩起來、波瀾起伏起來。我們用妙不可言的內心體驗,報復了凡庸的、死水般的生活。好電影恰如一個好老師,他會娓娓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從好電影中抽身,我們便更愛了這個不完滿的世界,更愛了有著種種性格缺陷的親友。
讓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們的孩子是那么反感與阿里、薩拉“角色互換”,那么反感耳邊真真切切地響起落難者的哀鳴與呼號。他們懷疑苦難的故事正在遠方真實地發(fā)生著,他們自作聰明地為遠方的孩子開出療治痛苦的藥方,他們會止不住地在該哭的地方發(fā)出冷漠的笑聲……他們向往著《小時代》中的浮華、奢靡,向往著與影片中的林蕭、南湘?zhèn)儭盎Q角色”。他們粗暴地排斥在一種泣血的提醒中懷著感恩之心抱緊已有的幸福,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目光投注于那些毫光四射的物什,以期在一種的廉價的視覺撫慰中獲取內心短暫的快感。
我要向《小鞋子》的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先生真誠致歉。真是對不起??!我沒有能耐讓我的學生們喜歡您導演的這部優(yōu)秀影片。但我決定寫出這篇文章,我愿意等,我愿意等那些稚嫩的心靈在遭到生活的狂風暴雨一次次擊打之后驀然回首,我相信,那時,他們會在哭泣中看清那雙哭泣的小鞋子……
在作者的博客里,記載著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她說“心情不好,心臟難受”,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感傷和沉痛,盡顯其中。這部《小鞋子》電影還有一個名字——《天堂的孩子》,兄妹倆純潔的心靈,即使在苦難與艱辛中,也不改其清澈,他們對生活的堅持和夢想,濕潤并溫暖了觀者的心。但是,為什么那些中學生們感受不到?為什么他們對此嗤之以鼻?也許片中生活離他們太遠,也許他們更關心自身享受。不管怎樣,學生們同理心的缺失是當前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一個人只關愛自己,不愿意去理解、關注他人,這,也是一種心理人格的缺陷,因為愛、尊重和關懷,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優(yōu)秀品質,而純凈美好的童心永遠是彌足珍貴的,它提醒并撫慰著一個又一個蒙塵的心靈。
【文題延伸】可貴的同理心、純潔的童心、教育的缺失……(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