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對我國的政治穩(wěn)定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且進行了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他提出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穩(wěn)定壓倒一切、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新思想新觀點。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黨和政府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指導,為我們正確地處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鍵詞]鄧小平; 政治穩(wěn)定; 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A8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8487(2014)01-0019-04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簡介]鞠健(1963-),男,河南潢川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經濟法政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在過渡時期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鎮(zhèn)壓被推翻的資產階級的反抗和破壞,以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思想。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他們沒有對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如何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問題作深入具體的探討和論述。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在俄國執(zhí)政后,曾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如:鎮(zhèn)壓敵對階級的反抗、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發(fā)揚民主、反對官僚主義等等。由于列寧執(zhí)政的實踐比較短,許多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因素還沒能顯現(xiàn),所以列寧的探索也只是初步的。斯大林在執(zhí)政過程中提出了許多關于政治穩(wěn)定的理論但他過于強調“專政”的作用,并沒有解決好無產階級政黨如何維護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以極大的注意力關注了新中國的政治穩(wěn)定問題,提出了許多正確的思想,但是毛澤東在政治穩(wěn)定問題上也有諸多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糾正毛澤東的錯誤的同時,在政治穩(wěn)定問題上也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觀點。學習和研究鄧小平關于政治穩(wěn)定問題的新思想和新觀點,對于我們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
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政治穩(wěn)定的因素十分復雜,有社會政治方面的、有經濟方面的,也有歷史方面的和現(xiàn)實方面的。能否抓住主要矛盾,對于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在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諸多因素當中,經濟因素是最根本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1](P32)我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農民失去土地、無法生活的情況下爆發(fā)的。因此,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基本條件,就是社會必須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發(fā)展對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沒有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穩(wěn)定便因喪失物質基礎而無從談起。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于發(fā)展生產力的問題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例如,1954年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xiàn)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yè)化的具有高度現(xiàn)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2](P133)1957年2月,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樵谛碌纳a關系下面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盵2](P 377)但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之后,毛澤東沒能把這種正確的探索成果堅持下去,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黨的工作逐漸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作結論時說:“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盵2](P475)從而否定了八大關于我國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的正確論斷。從此以后,毛澤東沒有明確地將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搞經濟建設作為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根本因素來對待,卻接二連三地發(fā)動群眾運動。1962年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的口號。1963年9月,中央制定的《關于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guī)定(草案)》中,明確提出運動要“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把階級斗爭置于一切工作之上?!拔幕蟾锩遍_始后,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口號下,社會出現(xiàn)動蕩局面,經濟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領導全黨開展了撥亂反正的工作。1978年9月16日,鄧小平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xiàn)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yōu)越性?”[3](P128)在鄧小平的努力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面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并及時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指出:“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盵3](P250)在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諸多因素當中,鄧小平把經濟因素當作是最根本的因素。1990年 3月 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要保持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最根本的因素,還是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體現(xiàn)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來”[4](P355)。
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使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政治生活進入正常狀態(tài),從而開創(chuàng)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在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并且經歷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和1990年前后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的考驗。鄧小平在談到1989年政治風波時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zhàn)?!盵4](P371)可見,經濟建設對于維護一個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多么重要。鄧小平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二、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zhí)政黨。如何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政治問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首先發(fā)生政治動亂事件。緊接著我國也發(fā)生了工人罷工、農民鬧退社以及學生上街示威游行等政治動亂事件。出于解決國內矛盾的迫切需要,1957年2月,毛澤東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文章。毛澤東認識到了政治穩(wěn)定對于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他強調指出:“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2](P363)但是,毛澤東并沒有把穩(wěn)定提高到“壓倒一切”的高度來認識。令人遺憾的是,毛澤東在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生活的主題后,并沒有將這一正確結論堅持貫徹下去。1957年反右派斗爭之后,由于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看法發(fā)生改變,毛澤東在對政治穩(wěn)定意義的認識和實現(xiàn)穩(wěn)定的途徑等問題上也陷入誤區(qū)。1966年7月毛澤東提出了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的思想[5](P71)。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黨和國家思想上亂了,組織上亂了,社會生活也亂了,致使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以極大的理論勇氣糾正了毛澤東在政治穩(wěn)定問題上的這些失誤。首先,提出了穩(wěn)定是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條件和保證的思想。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已經擺脫了林彪、‘四人幫所造成的十年混亂,獲得了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保證。”[3](P159)1980年1月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又指出:“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是要大幅度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沒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這一切都不可能的?!盵3](P251-252)其次,提出了“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思想。1989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tǒng)布什時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盵4](P284)1989年3月,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再次強調:“我們搞四化,搞改革開放,關鍵是穩(wěn)定。……中國不能亂,這個道理要反復講,放開講?!盵4](P286)鄧小平之所以得出了“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結論,這是由于他對“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教訓有清醒的認識。因為無論是改革還是發(fā)展,都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作保證。這里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鄧小平所說的“穩(wěn)定壓倒一切”這句話,并不是為了穩(wěn)定就可以不要改革和發(fā)展,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革和發(fā)展。因為穩(wěn)定本身不是目的,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發(fā)展才是目的。如果忽視了發(fā)展這個目的,片面地求穩(wěn),就會影響改革和發(fā)展的進程。
鄧小平提出的“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這一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我們正確地處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思想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民主的發(fā)展既能給社會帶來穩(wěn)定,也能給社會帶來動亂。那么,究竟采取何種方略才能達到既能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又能保持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的目的,這是一個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嚴肅課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在民主與穩(wěn)定的關系上,毛澤東認為,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專政就不能鞏固,政權就會不穩(wěn)。但是毛澤東在發(fā)展民主問題上也有重大的失誤??傮w上講,毛澤東在推行民主的方略上是崇尚人治而輕視法治的。1957年7月毛澤東在談到改善黨群關系問題時說:共產黨絕對不能害怕群眾,不能認為群眾不講理?!暗蹏髁x都不怕,為什么反而怕老百姓呢?怕老百姓,認為人民群眾不講道理,只能壓服,不能說服,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2](P460)他提倡用大字報和大辯論形式揭露和克服社會矛盾。“大字報,除商店的門市部、農村(區(qū)鄉(xiāng))、小學、軍隊的營和連隊以外,都可以用。在我國條件下,這是一個有利于無產階級而不利于資產階級的斗爭形式。怕大字報,是沒有根據(jù)的。在高等學校,在中央、省市、地、縣的機關和城市的大企業(yè),大字報、座談會和辯論會,是揭露和克服矛盾、推動人們進步的三種很好的形式?!盵2](P464)1957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13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現(xiàn)在整風找出了一種形式,就是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盵2](P480)他認為,“不鳴不放是不利的,小鳴小放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大鳴大放?!盵2](P481)毛澤東稱贊“這是群眾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形式”[2](P480)。1957年出現(xiàn)的這種“大民主”的形式,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達到鼎盛,曾經寫入1975年的憲法。
民主與法制密不可分,在發(fā)展民主的同時,必須開展法制建設。民主的發(fā)展如果沒有法制的約束,群眾運動發(fā)動起來以后,就會像一群脫韁的野馬一樣橫沖直撞,造成混亂的局面。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6](P154)。法制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特定的規(guī)范、準則來強制規(guī)定社會成員的行為和行為方式。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十分重視法制建設。但是,好景不長,1957年反右派斗爭之后,毛澤東的法律虛無主義思想日益抬頭。1958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說:“法律這東西沒有也不行,但我們有我們的一套,還是馬青天那一套好,調查研究,就地解決問題。……民法、刑法那么多條誰記得了。憲法是我參加制定的,我也記不得了。”我們“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決議、開會,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來維護秩序”[7](P102)。此后,以法制治理國家的方法受到冷落。“文化大革命”時期,作為“革命”和“造反”手段的“大民主”,對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基層干部,都可以越過法律界限,任意地張貼大字報,任意地進行批斗。打、砸、搶、抄、抓和武斗事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層出不窮,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殘酷迫害。毛澤東本想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結果,事與愿違,中國并沒有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穩(wěn)定局面。
“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已經證明,“動亂不能前進,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進。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可以說,沒有安定團結,就沒有一切,包括民主”[3](P252)。“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鄧小平為健全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建議取消1975年憲法中的“四大”。鄧小平認真總結了我國二十多年來民主和法制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堅決地否定了“大民主”的做法,主張在修改憲法時“把它取消”。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指出:“我們堅持發(fā)展民主和法制,這是我們黨的堅定不移的方針。但是實現(xiàn)民主和法制,同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一樣,不能用大躍進的做法,不能用“大鳴大放”的做法。就是說,一定要有步驟,有領導。否則,只能助長動亂,只能妨礙四個現(xiàn)代化,也只能妨礙民主和法制。”[3](P256-257)根據(jù)中共中央的建議,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憲法第四十五條的決議,取消了“四大”。其次,他強調加強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設。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彼鲝垺皯摷辛α恐贫ㄐ谭ā⒚穹?、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3](P146-147)。第三,提出了黨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政治原則。為了保證安定團結,鄧小平同志強調:“全黨同志和全體干部都要按照憲法、法律、法令辦事,學會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罰款、重稅一類經濟武器)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勢力和各種刑事犯罪分子進行斗爭”,這場斗爭“一定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盵3](P371)
鄧小平關于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思想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走上一條健康發(fā)展的道路。這些思想對于規(guī)范我國公民的言論和行為方式,保持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四、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
任何社會都是由經濟、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諸方面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內在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如果其中某一方面沒有抓好,社會生活的不協(xié)調現(xiàn)象就會暴露出來,影響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毛澤東執(zhí)政時期,雖然提出了“抓革命,促生產”的思想,但是,由于黨的工作重點是搞階級斗爭,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就出現(xiàn)了抓革命有余、促生產不足的不正常現(xiàn)象。許多干部、群眾埋頭抓生產、抓業(yè)務工作被批評為“修正主義的唯生產力論”。江青反革命集團大肆宣傳“革命搞好了,生產力就上去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十年間我國的國民收入損失達5000億元[8](P290)。由于當時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很低,有些地區(qū)的居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十分困難,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廣東省的深圳邊境大小規(guī)模的偷渡外逃事件屢屢發(fā)生。這說明僅僅依靠“抓革命”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精神不是萬能的。要保持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還必須加強物質文明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國家和社會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鄧小平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的統(tǒng)一,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也不忽視其他方面的建設。1979年10月鄧小平就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3](P208)針對經濟領域犯罪活動日益猖獗的現(xiàn)象,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提出:“我們要有兩手,一手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就是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沒有打擊經濟犯罪活動這一手,不但對外開放政策肯定要失敗,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也肯定要失敗?!盵3](P404)1986年1月,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彼?,他主張“搞四個現(xiàn)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4](P154)。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又一次重申:“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盵4](P378)鄧小平關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論斷,對于保證經濟建設的順利發(fā)展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對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保持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7]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Z].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 王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