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摘要]提問法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提問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鏈接,使學生的學充滿快樂,提高效率,能夠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提問法;質疑問難;設計問題;提問時機;提問形式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設疑提問,學生質疑問難,是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重要手段。要提問就必須設計問題,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通盤考慮,全面安排,使之區(qū)分主次,先后有序,發(fā)揮整體功能。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怎樣進行提問,尤其是在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啟發(fā)式提問就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談談在教學中的膚淺認識:
一、摸清學生。面向全體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為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動機情緒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有了這些方面的基礎,教師方有可能有針對f生提問啟發(fā),既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又做到面對個別學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對課堂提問做出層次設計以后,到課堂上實施時,應注意把較難問題安排給“優(yōu)生”答,或在合作學習時討論解決。把容易的問題安排給“差生”答,這樣可以激發(fā)“差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老師在提出問題后,還要隨機點撥,為學生的思考“架橋”,降低問題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得班內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二、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要針對所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好問題,比如說我需要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該怎樣來引入?這樣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嗎?等等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萬不能隨心所欲,雜亂無章,漫無中心。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問題層層深入理解課文。若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跳躍性比較大,學生就會不明所以,來不及思考。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彼栽诮虒W中設計問題不求多,而求精。問題不宜太簡單,太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對教學不起作用,不能發(fā)展學生,不宜太難,太難的問題超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出的問題,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蘋果,讓學生產生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教師提出“黃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她原來什么樣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黃河的變化?”既難易適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問與答
“提問”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堂上教師要問,學生也要問。有時問了還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師在學生讀完新課文后可以提問: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有,請?zhí)岢鰜?。講課開始讓學生問,講完后還是讓學生問。遇到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也不妨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這不是走形式讓學生問,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問,讓學生回答。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學生問,小壁虎是動物不是人為什么用單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師說:“有沒有那位同學幫助他?”馬上有學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當作人來寫,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學問,原來有學有問,在學生的問題中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精神,在學生的回答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提問與作答的結合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實在訓練。提問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語文的熱愛,對學習充滿信心。
四、善于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前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和最后的總結性提問。雖然一節(jié)課中提問的次數(shù)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什么時候提問最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仔細思考和觀察,根據(jù)所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深入展開提問。這也需要老師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五、優(yōu)化提問形式。發(fā)展學生的思考
優(yōu)化問題的表達形式根據(jù)設問的目的和學生的認識基礎,可以改革常規(guī)的問法,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生動活潑地表述題意,富有情趣,讓學生樂于思考回答。
1.曲問。曲問不是下面發(fā)問,而是繞道迂回,問在此而意在彼,形式靈活。適當輔以曲問,可以激發(fā)思維,提高答問的訓練效果。如教學《將相和》“完璧歸趙”部分時,可問“藺相如是真的要將和氏璧撞在柱子上,還是故意嚇唬秦王?為什么?”由于這種問法改變了,就使其中包含著多種誘答因素,因而問后學生討論熱烈。
2.逆問。這是相對于順問而言的。所謂逆問,即從相反的視角切入,引導學生利用事物之間相反相成的矛盾關系解決問題。例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最后一節(jié),不是順問:“最后一節(jié)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而是問:“有人認為,最后一節(jié)表達的也是作者的感想,與上一節(jié)重復,建議刪去,你的看法如何?”這樣就更便于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3.換位。即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文章的某一人物,設身處地展開想象,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教學《跳水》一課,孩子爬上最高的橫木的原因,可問:“如果當時是你,你會感到怎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4.借助情境。設置諧趣的情境,或提供相關的材料,或給予必要的提示等,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但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廣闊的思維背景。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很多技巧,無時無刻不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精心地進行設計,善于引導學生答問,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