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紐約當?shù)貢r間5月6日,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位私人藏家珍藏了80年的莫奈《睡蓮》被一位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托的方式以2400萬美元的價格(含傭金的價格為2700萬美元)拍走。5月13日,紐約佳士得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夜場,弗朗西斯·培根所作的三聯(lián)畫《約翰·愛德華茲肖像三習作》,以8080.53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億元)。據(jù)業(yè)內人士透露,此件作品由佳士得客戶代表李昕替中國客戶代為競得。中國買家近期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大打出手,但是,如此大手筆的購藏更需了解市場。
東西藝術“碰撞”
2010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6億美元成交的畢加索《裸體、綠葉和半身像》,買家是中國人;2011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130萬美元成交的畢加索《閱讀的女人》、以2250萬美元成交的莫奈作品,最終都花落中國藏家;2013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柴姆·蘇丁《小廚子》以1800萬美元被一位電話委托買家收入囊中,買家疑為中國人。去年11月,萬達集團斥資1.72億元拍得畢加索風格成熟期的代表作《兩個小孩》。
在今年紐約的拍賣市場上,中國藏家繼續(xù)著大手筆,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之外,紐約佳士得“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夜場”中的數(shù)件拍品均由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托競得,如考爾德的雕塑以及杰夫·昆斯、馬克·羅斯科等大師的作品。
實際上,中國買家越來越國際化的趨勢已經頗為明顯。不久前,佳士得在上海的第二場拍賣會總成交額達到了1.25億元。佳士得中國區(qū)總裁蔡金青女士認為,拍賣結果顯示了中國買家與國際買家的平衡分布,且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愈加明顯。
從此次佳士得上海拍賣的情況來看,買家競拍更加理智,能夠讓人記憶深刻的場面并不多,曾經被給予厚望的畢加索為妻子創(chuàng)作的《女人頭像》以900萬元的最低估價落槌。加上傭金之后的價格為1083萬元。全場拍賣的一大亮點在于估價為13萬至19萬元的法蘭詩瓦·吉洛 《生生不息的森林》卻以140萬元由電話委托購得。除了估價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這位畫家就是畢加索作品《兩個小孩》畫作中的主人公兒子克勞德和女兒帕洛瑪?shù)哪赣H。由于《兩個小孩》被大連萬達集團以1.72億元購得,因而這幅作品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學術引領市場
在佳士得中國的第二場拍賣之后,佳士得印象派與現(xiàn)代藝術部國際主管、國際總監(jiān)Giovanna Bertazzon表示,今年吉洛的作品還將在中國做巡回展覽。這種市場運作模式值得廣大藏家關注,特別是盤點2013年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安迪·沃霍爾的火爆成交也有著相同的路徑。
綜觀2013年的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雖然最高價被弗朗西斯·培根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以1.424億美元取得。但安迪·沃霍爾無疑成為最大的亮點,他的《銀色車禍(雙重災難)》以1.054億美元、《可口可樂(3)》以5720萬美元成交,分列2013年藝術品成交榜的第二和第五位。1987年安迪·沃霍爾死后至今,他的作品價值增長超過了30倍,而支撐其市場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沃霍爾基金會其通過合作展覽、出借以及在博物館、美術館永久展出作品等方式,確保了沃霍爾數(shù)量龐大而又復雜的所有作品,即便是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讓人欣賞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曾舉行過 “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恒”的展覽,這是亞洲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安迪·沃霍爾回顧展。從此次佳士得中國的拍賣會中,沃霍爾的表現(xiàn)也足以證明了其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也同樣不小。
這種通過學術來影響市場的作品,也逐漸開始被運用到國內的許多藝術家身上。比如,2013年10月,作品剛剛拍出天價的曾梵志,在法國首次回顧展揭開序幕。這是巴黎市立現(xiàn)代美術館第一次用與對待西方藝術家一模一樣的方式來展示非西方藝術家。
并非穩(wěn)賺不賠
業(yè)內人士表示,中國的大部分藏家目前還停留在投資階段,對有名氣基礎、能創(chuàng)造新聞的藝術品更感興趣。而從投資角度來說,西方藝術品也許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們雖然保值,但不會漲得很快,而且這些作品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較難變現(xiàn)。西方人沒有把藝術品炒來炒去的習慣,而中國藏家卻把藝術品當成了投資品。如果不了解中西方的差異,盲目跟風是很危險的。比如,同樣是印象派,唯美的莫奈就大受中國藏家的歡迎,而冷靜、寫實的塞尚就不大受中國藏家青睞。
其實,西方繪畫作品也不是只升不降,哪怕是畢加索的作品。比如,2010年在紐約佳士得賣了456萬美元的一幅畢加索,在2013年又出現(xiàn)在紐約蘇富比的拍場上。不過,時隔三年,它卻貶值了,只賣了不到420萬美元。
在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其中,但是如果僅僅是通過簡單地市場炒作,脫離了藝術背后的學術支撐,價格的回落也將只是時間問題。雖然作為資產的藝術品回報率在過去5年遠超股票市場,但它往往也像金融市場一樣充滿迷霧。業(yè)內資深人士表示,只有擦亮眼睛,從學術入手,才能尋找到真正具有價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