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那天看央視一套“中國成語大會”的比賽實況,我被精彩的比賽深深吸引住了。中國的成語因其凝煉的文字、固定的結(jié)構(gòu)、蘊含豐富的歷史知識和人文內(nèi)涵而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千百年來一直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在世界語林中獨一無二。而“中國成語大會”的創(chuàng)意之妙,是將整個比賽從出題形式、答題方法,一直到專家點評這一路密集的知識和懸念鏈到一起呈現(xiàn)給觀眾,令觀眾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整個身心都沉浸到了成語所營造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情境之中。
觀看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大腦的聯(lián)想功能便會被激活,我想到了前不久在新加坡的一次賞畫,其中一幅畫是徐悲鴻的《雄鷹》。
豎幅構(gòu)圖,鷹從天空飛來,沒有背景也無需背景,群鳥知春聲滿樹,大鵬展翅翼朝天,白蒼蒼背景就是天空。下幅是地,地面上也僅幾撇色墨淡淡的草葉。鷹姿矯健,目光銳利,兩爪并垂,搏擊前的姿態(tài)。徐悲鴻繪畫的突出特點是寫實,這與他當年在法國留學時選擇學習法國大革命后興起的學院派寫實主義密切相關(guān)。毫無疑問,矯健的鷹姿寄托著徐悲鴻作此畫的用意。那么寄托的是什么呢?畫左有題識:飛揚跋扈為誰雄?是一句反問。畫上有上款,為他的學生陳達琚作,作畫時間是“二十八年秋”,即1939年的秋天。
怎么題“飛揚跋扈”呢?說實話,我愣了一下。我相信一定還有人會像我一樣因為這句題識而在這幅畫前愣一下。
徐悲鴻是現(xiàn)實主義畫家,畫什么題材,怎樣表現(xiàn)主題,不論這幅畫是自存作品還是贈人作品,他都是有講究的,也就是他對自己的繪畫有寓意寄托,特別是像馬啊鷹啊這一類象征意義突出的題材更是如此。這幅《雄鷹》作于1939年的秋天,正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第三個年頭,徐悲鴻在新加坡。他這一次去新加坡是為了籌賑資金,支援抗戰(zhàn)?;I賑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辦展覽,一個是義賣他的畫。展覽的展品包括《田橫五百士》、《徯我后》、《奔馬》、《九方皋》等在內(nèi)的他歷年自存的最滿意的作品,也有其他畫家如齊白石、居巢、高劍父、張大千等人的作品,還有部分他收藏的古代繪畫作品。義賣的作品除了少量是他從國內(nèi)帶去的外,大部分都是在新加坡創(chuàng)作的。籌賑活動得到了新加坡各界華人的大力支持,展覽和義賣都非常成功。關(guān)于這次新加坡之行,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準確統(tǒng)計出徐悲鴻當年連送帶賣一共畫了多少畫,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新加坡創(chuàng)作的畫都是積極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這也是他的繪畫一貫的表達方向和出發(fā)點,其中就包括這幅《雄鷹》。但為什么以“飛揚跋扈為誰雄”來題畫?“飛揚跋扈”是一個貶意詞,通常只用來形容那些驕橫無理的人。那么誰“飛揚跋扈”?陳達琚?陳達琚是徐悲鴻的學生,1930年移居南洋,此次老師為抗戰(zhàn)來到新加坡展覽籌賑,他是熱情的參與者,顯然不是。況且,贈人以畫怎么會責以“飛揚跋扈”呢?是借畫斥責日本軍國主義?應該也不是,日本軍國主義以鐵蹄蹂躪他國,燒殺擄掠,所犯罪行罄竹難書,怎么會圖以雄鷹形象?并且徐悲鴻畫鷹題“飛揚跋扈為誰雄”也不止這一幅,比如1944年“甲申歲始”所繪猛鷹,題的也是這句子。
既不知解,只好問書。當年有后生帶著問題請教俞平伯先生,俞平伯并不直接作答,而是起身緩步書柜前,抽出一本書,翻至某頁,然后一字一句加以解說,最后喃喃說道:“書上都有的?!薄皶隙加械摹保狡降鍌€字出自學問如斯者,耐人回味。于是答案出來了:“飛揚跋扈”語出《北史·齊高祖紀》:武定四年(546年),“神武(高歡)謂世子曰:‘……(侯)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yǎng),豈為汝駕御也?!贝酥械娘w揚是放縱,跋扈指蠻橫。這是神武帝高歡對其長子所言,提醒長子像侯景這樣有職位權(quán)力的人會驕橫放肆,不受約束。這是“飛揚跋扈”的出典。但是“飛揚跋扈為誰雄”則出自杜甫的《贈李白》詩,原詩是這樣寫的: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與杜甫,生逢同時,命運遭遇也相仿佛,因而志趣相投,交誼深厚。兩人各憑手中如椽詩筆,歌頌大好河山,揭露社會黑暗與矛盾,并列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作此詩時正是李白遭奸佞排斥,從京城長安漫游齊魯,與杜甫相會在“魯郡東石門”之時。老友相見,惺惺相惜,自然會談及李白的遭遇,于是對飲互吟,傾訴衷腸,寫下了這首詩。
乍一讀,似乎是杜甫在規(guī)勸李白應該向道家葛洪那樣潛心煉丹,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呢?云云。其實杜甫有言外之意。李白傲骨嶙峋,狂放不羈,因藐視權(quán)貴不惜淪落漂泊而拂袖官場,這引發(fā)了杜甫的感嘆和對自己曾經(jīng)的相同遭遇的共鳴,于是以反詰的語氣化用“飛揚跋扈”將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成語字字有本,不僅結(jié)構(gòu)固定,其用意也約定俗成,不可隨意變動,但是杜甫的化用卻令之生妙,此中真意清初大學者錢謙益最得心解,他在其《錢注杜詩》卷九中對此作了精彩注腳:“太白性倜儻,好縱橫術(shù),魏顥稱其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故公以飛揚跋扈目之,猶云平生飛動意也?!边@不是杜甫對狂放不羈的老友李白的豪俠精神的贊揚嗎?如此說來,“飛揚跋扈”雖貶意,“飛揚跋扈為誰雄” 卻是貶意褒用——而杜甫作此化用也并非沒有依據(jù),《杜詩詳注》作者仇兆鰲注“飛楊跋扈”云:“飛揚,浮動之貌;跋扈,強梁之意??肌墩f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杜甫正是藉此意來象征李白的豪放與不羈。所以錢謙益在他所作注腳的最后一句話中,用了五個字斬釘截鐵否定以往對此詩“飛揚跋扈”所作解釋:“舊注俱大謬!”
徐悲鴻正是借此意題畫,送給學生陳達琚,溢美之意不言而喻。你看成語多美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