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柏
前不久,筆者聽朋友說起這樣一樁趣事兒:他的一位吉林長白山區(qū)的親戚,某天突然發(fā)來一條短信,說得知他最近查出患了糖尿病,就給他快遞來一盒當?shù)爻霎a(chǎn)的上好刺參,對于治療糖尿病很有益處,讓他用刺參補補身體。感動之余,這位朋友又覺得十分納悶,刺參不都是生長在海里的嗎?長白山區(qū)又不在海邊,怎么會有當?shù)爻霎a(chǎn)的刺參呢?幾天后,快遞送到,這位朋友懷揣著好奇心打開包裝盒一看,頓時啞然失笑:這哪里是什么刺參???分明就是特別壯碩的人參嘛!
植物“刺參”
的確,說到刺參,人們首先就會想到那種渾身長滿了肉刺的海洋軟體動物。對于這種距今已有6億多年生長歷史的低等動物,大家都不陌生,它又名海參,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滋補品,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防止動脈硬化以及抗腫瘤等功效。海參與熊掌、燕窩、魚翅等齊名,被人們統(tǒng)稱為“山珍海味”。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刺參”并非只是這種海洋生物的專屬名詞,在植物界,同樣也有一種很珍貴的“刺參”,它就是五加科刺人參屬的落葉灌木刺人參,“刺參”是刺人參的一個別名。由于這種植物刺參主要分布在我國吉林省長白山區(qū),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和朝鮮北部山區(qū)的個別區(qū)域,因此刺人參通常又被稱為“東北刺人參”。
在自然狀態(tài)下,刺人參多分布于海拔千米以上的落葉闊葉林下。據(jù)《中國長白山藥用植物彩色圖志》記載,刺人參分布在海拔 1200~1800米的陡峭山坡、裸露的亂石堆以及郁閉度在0.5 以下、空氣濕度為95% 以上的偃松林型環(huán)境中。
雖然此刺參非彼刺參,但刺人參的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絲毫不遜于海參。據(jù)《全國中草藥匯編》等醫(yī)藥文獻記載,刺人參性溫,味辛、苦,具有補氣、化郁、助陽、解熱、鎮(zhèn)痛、抗真菌、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等功能和抗衰老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精神抑郁、老年癡呆、低血壓、心血管病、陽痿、風濕、皮膚癬菌等多種疾病。很明顯,刺人參與海參這兩種“刺參”,有不少功效是很接近的,如調(diào)節(jié)心血管、抗衰老等等。最為神奇的是,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異界“刺參”,對治療糖尿病竟都具有神奇的療效。也許正是這種奇妙的巧合,讓人更容易先入為主地將植物刺人參與動物海參混為一談。
東北刺人參主要含有精油,其根、皮、莖、葉和花均富含多種皂甙、揮發(fā)油、黃酮等,據(jù)說俄羅斯已利用刺人參入藥,其效用近似人參。另據(jù)日本資源事典記載,其同屬種植物的根、皮在日本民間被作為解熱鎮(zhèn)咳劑。目前,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刺人參的藥用方法和效果還有很大的研究開發(fā)空間。
木本“人參”
雖然由于別名相同,刺人參與海參容易被混淆,但它們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種,只要見到實物,還是可以很清楚地加以區(qū)分的。
事實上,更容易與刺人參混淆起來的是人參。刺人參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植物,在形態(tài)特征上首先就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葉片都是掌狀復(fù)葉,邊緣都有鋸齒及細毛;都是頂生的傘形花序,小花都具5個花瓣、5個萼片、5個雄蕊;果實都是扁球形的漿果狀核果等。而且,刺人參和人參的主產(chǎn)地都在我國東北地區(qū),藥用價值也極其類似,都具有大補元氣之功效。另外,加工為成品的刺人參和人參塊根形狀也比較類似,都是棒槌狀,對于缺乏經(jīng)驗的人來說,還真是難以辨別。
盡管如此,刺人參和人參之間還是有著非常鮮明的差異的。僅從植株形態(tài)上,便可以輕易找到兩者的差別: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單生直立,先端漸尖,邊緣有細尖鋸齒,植株高度在40~50厘米;刺人參卻是落葉灌木,莖直立,少分枝,均有細刺,節(jié)部刺特別多,植株高一般在80~150厘米,且呈木質(zhì)化。因此刺人參又有木本“人參”之稱。
如果要準確而熟練地將刺人參從包括人參在內(nèi)的眾多五加科植物中辨別出來,當然還需要對刺人參的其他形態(tài)特征有一個全面了解:刺人參的樹皮呈灰黃色,髓部多呈白色;芽較大,芽鱗褐色,密生刺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短不一,且密生針刺,基部膨大抱莖;葉片質(zhì)地較薄,呈掌狀3~5裂;頂部花序由許多小傘形花序呈總狀排列組成,棕黃褐色,密生刺毛;花梗長1厘米左右,花白綠色。果實直徑4毫米左右,成熟時為黑紅色,花柱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由于刺人參的植株形態(tài)相當優(yōu)美,尤其是碧綠碩大的掌狀葉片,以及隨著總果柄串串下垂的晶瑩透紅的漿果格外惹人喜愛,因此它不僅是珍貴的中藥材,還可以作為園林觀賞花木,廣泛應(yīng)用于公園、庭院綠化,栽植于林下或假山之上。
列入“保護”
刺人參渾身是寶,其根、莖、葉、果全株均可入藥,它的嫩莖及葉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既可蘸醬涼拌,又可炒食腌漬,還可加工成什錦袋菜,是一種融藥用、觀賞、食用等為一體,極具開發(fā)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
刺人參的采收工作一般在夏秋季節(jié)進行。7~8月可采收種子,當果實變成黑紅色時種子即已成熟,采下果實曬干后去除枝梗雜質(zhì),裝入布袋或麻袋保存即可;8月份可采收葉片,選平展而又鮮嫩的葉片采摘,及時風干保存;根、莖部位的采收在夏、秋季均可進行。由于春季是新株萌發(fā)的季節(jié),一般不宜進行采收。
令人心痛的是,由于刺人參的芽相當珍貴,市場上奇貨可居,結(jié)果每到春天,就會有大批人上山掰芽,硬生生地扼殺了刺人參的生長機會。到了秋季,又有成群結(jié)隊的人進山挖根割桿,用于泡酒治病,使刺人參資源遭受重創(chuàng),白白浪費掉了大批同樣珍貴的莖、葉及果實,給野生刺人參資源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據(jù)吉林省有關(guān)機構(gòu)十多年前開展的樣地調(diào)查估算推測,整個長白山野生刺人參的面積至少在 666.7萬平方米以上,株數(shù)可高達 100萬株。如今,這一數(shù)字卻在逐年銳減,東北刺人參已成了一種瀕危植物,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植物和吉林省一類保護植物。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