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盧莎
新聞散文是采用文學散文的手法去寫新聞的一種新聞文體,它在真實地反映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力爭創(chuàng)造一份形象美、抒情美、意境美。它集中采用細膩精彩的描寫手段再現(xiàn)新聞事實,采用能夠創(chuàng)造“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各種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并不影響新聞真實的詩意。
這里的新聞散文,同文學散文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它要以真實地反映新聞事實為基礎,把反映新聞事實作為第一要務,也就是說它也必須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彪x開了以新聞事實為基礎,就沒有了新聞散文的生存空間,形象地說,新聞散文是生長在新聞沃土上的一朵文學小花。
一、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形象美
形象性是藝術美的重要因子,而文學的形象是要靠語言一字一句的刻畫,就新聞散文而言,就是要集中采用細膩精彩的描寫手段再現(xiàn)新聞事實。這篇新聞作品《雕塑——江城魂》中,就用細膩的筆觸對雕塑中放木排的漢子做了這樣的描寫:
“木排上的三位大漢,以力的造型塑成一尊鴨綠江兒女迎風斗浪,開拓前進的立體的歌詩。左側的那位漢子身體幾乎全裸,四肢、軀干上無一處不跳動著一塊塊立體的肌腱,那漢子身體幾乎放平,雙手撐著的木篙與木排形成一個對稱的夾角,讓人感到他的力在涌動,他的血在沸騰,他這一篙撐下,木排會像箭一樣穿破重重波濤,奮力射向遠方。另一大漢似剛撐完一篙,正雙手擎起木篙,如握一把利劍,一桿長槍,向激流澎湃之處猛力刺下,蓄積又一次乘風的力,激發(fā)又一次破浪的能,他直立的身軀與正撐篙的漢子傾倒的體態(tài)恰好構成一個端莊的三角,于極可能顛覆的危難中塑成一座穩(wěn)健的和諧。他眉骨高高隆起,眉頭擰成‘川字,恰似大川激流掀起的巨浪,激勵著他去踏平腳下的山浪峰濤,軀體上一塊塊隆起的肌肉宛若連綿的山峰,挺立于呼嘯的激流之上,讓人想起‘中流砥柱四個字來。另一漢子,則身體向前俯下,雙手如鋼鉗緊握一根如舵的東西,于濤山浪海中握定木排的方向,他的頭發(fā)像卷起的波浪被風武斷地向后掀去,他的表情如山一般莊重,如水一般澎湃,他比兩位伙伴似乎多了幾分自信,他用血與魂的名義認定自己不會讓木排偏離航向?!?/p>
無疑,這樣的描寫,給人的形象感是深刻的,而這種形象感無疑增加了新聞的美感,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欣然感知率。
二、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抒情美
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文學樣式,富有抒情性是它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在新聞寫作中,許多新聞工作者對此積極探索。在表述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去抒情言志,不僅提高了新聞散文藝術品位,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新聞散文的新聞價值。如在《山詩水畫一家人》中,記者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最使我不能忘卻的要算那山里紅袖珍盆景了。山里紅,多么不起眼的山野喬木,經(jīng)過作者的一番匠心,硬是呈現(xiàn)出別樣的生命,那龜裂的主干粗壯而古樸,一窟樹洞于根部天然而成,剝落的樹皮在樹干上翻卷著,極自然地現(xiàn)出累累的傷痕斑跡,好似一位從遠古走來的滄桑老者,而這老者卻擎起一團翠綠的生機。那茂盛的花狀闊葉,婆娑起舞,披拂而下,展示了擋不住的無限春光。”
在對山里紅袖珍盆景描寫后,記者抓住山里紅樹樁的古樸滄桑與樹冠的生機勃勃的特點,筆鋒順勢一轉(zhuǎn),讓作者的愛國之情傾心吐露,不僅表達了一份美好的情感,也使新聞事實的立意登上一個新臺階。
這樣的抒情無疑是對主題的更深刻的開掘。
三、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稱為“境界”,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逼鋵?,何止是詞,具有文學美的散文,也一定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境界美。在《雕塑——江城魂》中,記者追求“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進行了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
“滔天大浪欲將木排拋向天庭,狂飆颶風要把漢子們打入龍宮,望著眼前凝重的銅雕,我好像聽到了狂風的聲嘶力竭,巨浪的歇斯底里,聽到了漢子們的風云叱咤,萬鈞雷霆,他們駕著最原始的木舟,勇敢地蕩平茫茫無邊的銀山雪峰,在怒吼的大江之上拓出一條通向現(xiàn)代文明的風雨通途。”
在這里,作者將城市綠地之景、贊美家鄉(xiāng)之情、雕塑造型之實、浮想聯(lián)翩之虛努力地融為一爐,創(chuàng)造出一種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向以往離新聞甚遠的意境美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從而增加了新聞的美的品位。
這樣的文字,自然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結果,它自然也帶著撲面而來的意境美,為我們的新聞散文提高了受眾的審美認同。
在新聞稿件《走進“接天”“映日”圖》中,記者在對舊城改造的壯景精心描寫之后,便產(chǎn)生了一種激動不已的情懷,于是便有了這樣一種情景交融的感慨:
“那四四方方粗壯有力的大廈水泥澆筑的框架,像伸展著的無數(shù)粗壯的手臂,在振臂呼喊著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那框架上方,為繼續(xù)向上伸展而挺立起的一根根鋼筋,下端編成網(wǎng)狀,上端一根根直刺天空,遠遠望去,像一片即將成熟,只待收獲的巨大麥穗兒,麥粒是那肥碩的網(wǎng)眼,麥芒是那挺拔的鋼筋。一種豐收的喜氣兒撲面而來。大廈的旁邊一字排開幾十架巨人般的吊塔,真的和天空‘接了起來。那吊塔上樹起的一面面紅旗,真的堪稱‘別樣紅了。整個工地,震搗器在唱著,攪拌機在笑著,電刨、電鋸扯著嗓子在呼喊著勞動號子;這‘歌聲,這‘笑聲,這‘勞動號子聲,又構成一個美妙的合弦,奏出一曲更動人的時代新曲——建設之歌?!?/p>
總之,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動情,多情才能善感。感受是筆端意境的源泉,沒有對事物深刻而真切的感受,是寫不出獨到而真切的美的意境的。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在帶給受眾的美感當中,意境美是具有震撼力的一環(huán)。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