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習慣是通過時間的積淀、經驗的累積或者后天不斷重復形成的較為固定的行為傾向,它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的,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重復性等特征。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同時,也只有在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保證下,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才能不斷提升和優(yōu)化,促進學生去主動認知、探索實踐、感悟生活,獲得全面發(fā)展。一年級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能把握教育契機,彰顯教育教學的魅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下面,筆者從人才成長的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古人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边@樣的至理名言告訴我們人需要進步和發(fā)展,不可忽視榜樣的作用。在小學一年級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中,同樣,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
(1)行為示范。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切正義和美好的化身,教師的言行舉止不管有沒有教育的自覺性,對于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效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榜樣作用,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教師平時就應做到仔細傾聽學生的講話;要求學生愛護環(huán)境,不亂丟紙屑,教師在課后看到地上有廢紙時主動撿起,那便給學生做好了榜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做什么都是對的,教師就如同一面鏡子,成了他們做任何事情的參照。在此階段,教師要特別留意自己的行為影響,給學生在各個方面做好示范:注意禮貌用語、同學和睦相處、學會整理課桌、愛護地面環(huán)境等。長期下去,教師的行為示范便深深感染學生,而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后,有時還能舉一反三,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好。
(2)故事引導。一年級孩子對故事情有獨鐘,他們從故事中能得到樂趣,也能收獲知識和道理。教師充分利用講故事、學榜樣這一手段,對于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要精選故事,通過繪聲繪色的講演,和孩子們一起品評故事人物,讓他們向善良、正義的故事人物學習,并以他們?yōu)榘駱?。同時,故事中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語言,也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如 “謝謝”“對不起”“打擾了”等讓學生知道應該發(fā)自內心,出于真誠,對于學生的文明交際能力養(yǎng)成有著莫大的幫助。
二、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一年級學生由于剛剛從幼兒園時期過渡,各方面還不夠適應,加上年齡小,自制力差,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復。同時,學生個體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養(yǎng)成好習慣就跟接受新知識一樣,有的學生容易,有的學生卻無比困難。因此,在工作中,教師要遵循自我教育和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創(chuàng)設條件,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自我管理的機會,如值日干部輪流制、“小老師”監(jiān)督制等,既培養(yǎng)他的責任心,又鍛煉他們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利用集體規(guī)范對一些不好的行為進行制約和提醒,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改掉壞習慣,形成好習慣。
平時,教師要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抓住孩子的進步點滴進行鼓勵和表揚,有時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語,學生感受到的卻是無比的激動和無限的動力。這樣,學生正確行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養(yǎng)成了。
總之,一年級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它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從小抓起,努力探索多種途徑,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使他們不斷成才。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