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明文
“胡蘿卜,蜜蜜甜,盼著盼著要過年”。這是兒時的一首童謠。
前日,朋友打電話要我去她家炸果子,便欣然前往,推開門,一股濃濃的面香味撲面而來,幾雙靈巧的手上下翻飛,桌子上、簸箕里已有好多排列整齊的半成品。鮮紅、生動的果子,煞是惹人愛。
不禁感嘆,歲月的腳步太匆匆,不知不覺已經臘月初十了。當今物資富足,舌尖上的美味,極豐盛,極易得,豐富多彩的生活使我們失去了因等待而快樂的年味。盼有肉吃、有糖吃的歲月封存在兒時的記憶里,當年少時過年的氣息絲絲縷縷地浮現眼前時,總有一種撩動心弦的情愫,在心底微微輕顫,那種因等待而幸福的韻味烙印在兒時的記憶里,如窖藏甘醇的美酒,彌足珍貴。
出生在70年代的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雖然那時候,物資極其貧乏,能吃飽穿暖也需要智慧的年代里,簡單的食材,只要有一點油,一點肉,就能烹飪出那個年代最極致的美味。但每一個新年在記憶里都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幅畫里,有簡單的滿足、簡單的快樂。這幅畫里,色彩斑斕,絢麗生動,時而翻閱,和兒子分享。
我的童年是在川東農村度過的,那時候,鄉(xiāng)下平日里家家戶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過年,成了我們小孩子日思夜盼解饞的美好念想。過年,意味著能飽飽地吃上一頓白米飯,能吃到幾片肥肉,能穿上一套新衣服。所以過年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心急難耐,等待綿長。
進入十月間,我們便欣喜若狂的盼,滿懷希望地盼,耐著性子地盼。盼那件媽媽親手縫的花棉襖,裁的新褲子,納的花布鞋。我們從臘月開始就一天天的數,滿懷希望地數,數著豐收,數著希望。
十一二歲時,隨父親遷移到了川西高原。爸爸教書,媽媽用她的賢德、仁慧、慈愛、堅韌,日夜為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不知疲倦地操勞。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能寬裕一點,她帶領我們開荒種地,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豬,媽媽用她勤勞的雙手把一家人的日子打理的妥妥帖帖,雖然清貧,但其樂融融,充滿希望。那時候,最盼望的依然是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穿,有壓歲錢。
十一月的高原,天氣日漸凜冽,為了不讓圈里體肥膘厚的豬兒因天氣寒冷而消耗可貴的脂肪,爸爸便請來殺豬人。殺豬是家中的一件大事,看著屋外空地上用磚頭壘砌的臨時灶臺上的大鍋里冒起的白煙,那場面,熱鬧、喜悅、豐收,我們也樂顛顛地穿梭在大人們忙碌的身影里,不遺余力地往灶里添柴火,看著一條鮮活的生命在幾個壯漢的武力征服下,變成一大盆白白嫩嫩、垂涎欲滴的豬肉,便歡心暢然。這一大盆豬肉媽媽用鹽腌制成臘肉,做成香腸,這是一年中僅有的可供一家七口人的肉制品,一般情況下,一周只能吃一頓肉。
臘月開始,媽媽便忙碌地張羅著年貨。先給我們選布料做衣裳,然后腌咸菜,炸果子,炒花生,炒苕干,推湯圓,磨豆腐,做糍粑。爸爸總結一年來一家人的收獲,在紅紙上寫下對仗工整、象征來年美好希望的對聯。我們在哥哥的帶領下,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熱火朝天,賣力地打揚塵、擦窗戶。
臘月三十,更是熱鬧非凡,一大早,全家上下把積蓄在體內辭舊迎新的激情徹底釋放出來,按照能力大小,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拉開大年三十辭舊迎新的勝利大集結。爸爸先用灰面熬成漿糊,貼對聯和年畫,接著從雞籠里精挑細選出一只體態(tài)魁梧、長相俊美的大公雞,殺之,烹之。媽媽和哥哥姐姐在廚房里切、燒、炸、煮、炒,忙碌、有序,廚房里氤氳的年味浸透著快樂的味道。等上完最后一道菜,爸爸拿出一大串鞭炮,在屋外的空地上點燃,在噼噼啪啪、震耳欲聾的聲響里,我們盼了一年的連夜飯正是開始了。我們的飲料杯和爸爸媽媽江津白酒杯高高舉起,痛快地一飲而盡,便幸福的大吃起來。這是一年中吃得最好、最豐盛、最愜意的一頓,這一頓集一年餐桌之大成,這一桌飽含著父母親一年來辛勤勞作的歡暢和欣慰,飽含著他們對生活的追求和希翼,飽含著對我們的深情和期待,這一桌吃得我們滿嘴流油、酣暢淋漓、心花怒放、心滿意足。
除夕之夜,我們最期盼的時刻來了,一家人圍坐在黑白電視機旁,我們是無心看電視,盼望的是爸爸把手伸進衣兜里拿出幾張嶄新的毛票,為我們的年味錦上添花。
除夕夜,我們枕著壓歲錢和新衣服幸福地睡去。天剛亮,遠遠近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我們還在睡夢里,爸爸已將一串鞭炮點響,以這種方式告訴我們,新的一年開始了,媽媽則催促我們快起床了,還說,如果初一就賴床,這一年都要睡懶覺,初一早上讀讀書,這一年就喜歡讀書。我們便穿上新衣服,拿起書本裝模作樣、依依呀呀的念幾句。這時,媽媽已經煮好了湯圓。湯圓心也是媽媽用花生、核桃、芝麻、豬油、白糖制作而成的,咬一口,香甜軟糯,回味悠長。
當太陽踩著新年的節(jié)拍,帶著新年的氣息,坐在東方的山脊上,院子里已經聚集了十幾個小伙伴,嘰嘰喳喳,好不熱鬧,同伴們相互地炫耀著自己的新衣,衣袋里裝滿水果糖、花生、瓜子、苕干,搖晃著手里的壓歲錢,那種甜蜜的幸福感至今縈繞在心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歲的增長,生活的磨礪,年,在我的心里不再凝聚成一件新衣服,不再是那一桌豐盛的菜肴,沒有了兒時盼過年、等過年的心境,取而代之的是“唉!又過年了”的感慨。在今天這個富足的時代,把生活過得淡定、從容也需要智慧的當下,年味和七八十年代相比,寡淡了許多。濃濃的年味融化在豐衣足食的生活氛圍里,年的主題不再是吃吃喝喝,是帶著兒子回到母親身邊,把年味化成溫馨的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