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王瑋
《催眠大師》是一次“回歸”'
在近期的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臺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zhí)導的《催眠大師》成為了閉幕影片,該片由徐崢、莫文蔚聯(lián)袂主演?!队耙暼Α酚浾咧码娏岁愓缹а荩糁{,這位胖胖導演的聲音透著一股文儒書生氣。從他這部即將在內(nèi)地上映的新片,聊到他對臺灣電影的想法,他的迷影經(jīng)歷,還有他鐘愛的阿莫爾多瓦、李安導演,陳導總有說不完的話。其間,因為信號原因電話屢次中斷,再撥過去,陳導依舊保持著臺灣人和軟的語調(diào),續(xù)上之前的話題。
話題從《催眠大師》開始,對著這樣一部有著驚悚氣息的心理懸疑片,有些影迷產(chǎn)生了有關《盜夢空間》的聯(lián)想,但陳正道認為,二者并不能比,“雖然《盜夢空間》是建立在假想的科技上,進入別人的夢境,而催眠術(shù)也是在恍惚中,在人的潛意識里尋找線索,但《催眠大師》在類型上其實更接近一些有關心理學的經(jīng)典電影:潛意識里架構(gòu)出來的東西跟現(xiàn)實世界是有呼應的”。
在近年的內(nèi)地電影市場上,此種類型并不多見,被小清新、小懷舊裹染了近一年多的大陸觀眾們,會對該部片作出何種反應,我們尚不得而知。但起碼可見的,是這部影片的兩大突破——第一,是內(nèi)地喜劇天王徐崢的一次新的嘗試,跳脫喜劇,轉(zhuǎn)走心理深度;第二,則是愛情片導演陳正道的第二次類型嘗試,愛情既已“修成正果”,不如再來玩點新花樣。
憑《泰囧》大熱的徐崢,此次在片中不僅挑大梁,出演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還擔綱該片的總監(jiān)制。問其緣由,陳正道說:“這個電影的類型比較特殊,徐崢說就是劇本的類型吸引了他。后來一起工作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都是這種片子的粉絲,是這種類型的同好?!?/p>
陳正道非常注重這部電影的“恍惚”味道,所以他選擇了“有一種神秘氣息”的莫文蔚作為女主角,她在片中飾演一個有心理疾病的瘋女人。人物和場景都不復雜,整部電影主要是徐崢和莫文蔚的飆戲。但是在拍攝過程中也體現(xiàn)出了陳正道的完美主義傾向,雖然影片場景比較單一,但陳正道不希望觀眾在看的時候覺得無聊,于是他用精致化的道具來呈現(xiàn)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他對于道具場景的細節(jié)要求非常高,場景內(nèi)墻上的畫、地上的紙張、桌上的擺設……每一樣都極盡心思。
不僅如此,陳正道還采用了實景拍攝來表現(xiàn)電影中的虛幻場景,這樣的做法比后期做特效要難得多,道具布景搬來搬去不說,許多東西拍攝之前就要先構(gòu)思好,如何剪輯也要先想好,辛苦程度遠遠大于后期特效。此舉是否為了“省錢”?陳正道否認了這個說法,他表示,他很喜歡嘗試一些實驗性質(zhì)的東西,因為這很“有趣”。這讓他回想到自己學生時代沒有錢卻想要做效果時的做法,在如今的電腦特效時代,還有人用這樣手工的方法來做特效,有一種特別的味道。
作為一位80后的年輕導演,陳正道有著很自覺的市場意識,同時又具備打破常規(guī)的實驗精神。對于電影,他不吝嘗試新的電影類型和拍攝手法,“我可能比較世俗,什么類型都想嘗試”。而這次拍《催眠大師》,他視作是一次“回歸”,因為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宅變》,就是懸疑驚悚類型。
影迷出身的電影導演'
作為一個深諳類型電影之道的電影導演,陳正道卻并非電影科班出身,而且研修的是商業(yè)設計專業(yè),與電影似乎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是什么令他竟然走入了與自己的人生軌跡原本是平行線的電影之路呢?答案是,興趣。
聊起自己的迷影經(jīng)歷,陳導滔滔不絕。他看電影的習慣從小養(yǎng)成,并一直保持到了現(xiàn)在。他隨口就能說出許多電影的名字,偏門的或正統(tǒng)的,亞洲的或歐美的,整個人就像是一個電影存儲庫。
但除了興趣,能夠成為電影導演,或許還有那么一點點的天分。令記者吃驚的是,張藝謀的《活著》對這位80后臺灣導演影響頗深。彼時《活著》在大陸遭禁,在臺灣卻是可以隨便看的。國中在讀的他跟著父母去影院看這部戲,那時他年紀太小,總想看的是周星馳那一類有打有鬧的片子,卻不情不愿地被父母拖進了《活著》的放映廳。他以為這部片會無聊到讓人打瞌睡,卻沒想到,自己看完之后深受觸動,甚至是哭哭啼啼地出了放映廳,沒過幾天,自己又坐公車跑回去再看了一遍。直到如今,鞏俐抱著孩子望著鏡頭的海報畫面還停留在他腦海中,那種印象,是深入潛意識般的牢固。
換作別的小孩子,或者看《活著》時就真的打瞌睡了,或者看完也就算了,可在他那里,《活著》卻起了化學反應。這大概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他天生擁有做電影導演的感性神經(jīng)吧。
后來,陳正道繞了個彎,還是進入到了電影的世界。他從拍短片開始接觸行業(yè),但不管是家人還是老師,沒有人覺得他可以真正做導演,但“生逢吉時”成就了他的導演夢。給五月天拍MV、寫策劃案投新媒體、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亞洲之風”競賽單元……在行業(yè)周邊打了個轉(zhuǎn)之后,終于有電影公司來找他拍電影,他的第一部作品《宅變》就在此時誕生。
內(nèi)地是
做更大電影夢的地方'
正式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以后,陳正道發(fā)現(xiàn)講故事確是自己所愛和所長。雖然期間也給包括蔡依林、陳奕迅、潘瑋柏在內(nèi)的許多知名歌手拍過MV,但他很清楚自己其實還是對講故事比較感興趣,“你去看我所拍的MV,基本上都是劇情類的”。
對于自己尚算順暢的電影導演之路,陳正道用了“奇妙”兩個字來修飾,他將其歸功于當時比較低迷的臺灣電影市場與不太完熟的華語片機制,正因為如此,才有機會流放出來給新的導演,他才能夠“趁勢而起”。
但老話說得好,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人。和陳正道聊天,會發(fā)現(xiàn)他細心、要求高、謙虛、敢于嘗試。大概就是這些品質(zhì),在機會來臨之時,成為了他捻取機會的內(nèi)在武器。
他坦承自己不是天才型的導演,他拍類型片,是因為類型片可以學習,可以越做越好。哪怕《宅變》在臺灣斬獲了1800萬的票房,他仍舊覺得不夠好,仍舊處在反思之中。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還可以更好”。
近年來,許多香港導演北上拍戲,總有聲音抱怨,穿不好體制的鞋,撤不去文化的隔膜,諸多困難橫在香港導演與大陸電影市場之間。我們好奇臺灣導演陳正道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申愓赖幕卮饏s出乎意料的平靜,他說可能目前為止自己還沒有感受到內(nèi)地制度的束縛,所以無法評價。相反,在他心目中,擁有巨大市場的內(nèi)地,是青年導演們做更大電影夢的地方,因為可以做更多的電影嘗試。
當年拍攝《盛夏光年》之時,陳正道才二十四五歲,他直言那個時候是臺灣電影最壞的一代,但也正因為最壞,所以才有了最好的創(chuàng)作自由。那個時候他不考慮票房不考慮明星,完全自由、純粹地講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故事,那種狀態(tài),是十幾年后的今天再也回不來的,“我很幸運”。與那樣的自由相比,“內(nèi)地給予的是另外一種自由”。巨大的電影市場與潛力,給了青年導演更多嘗試的機會與可能。
在陳正道看來,臺灣的好,在于年輕導演比內(nèi)地的要容易出來,內(nèi)地的商業(yè)導演太多,加上內(nèi)地觀眾是認導演的,導致內(nèi)地新人導演要“冒頭”比較難。而內(nèi)地的優(yōu),在于導演品牌與電影類型不是死死綁定的,拍過愛情片的導演再去拍其他類型,只要導演好,觀眾依舊買賬,例如馮小剛。這就給予了導演更多嘗試的機會,而不像觀眾比較認題材與故事的臺灣,如果偏向于本土題材的魏德勝導演去拍一個其他類型的片子,那么他的票房是無法得到保障的。
所以陳正道說,內(nèi)地是青年導演可以做電影夢的地方。而他的電影夢,也正在這里慢慢膨脹。
Q:影視圈
A:陳正道
Q:之前我們采訪陳嘉上導演,他說香港電影最寶貴的是自由精神,你認為臺灣電影的精神是什么?
A:關注弱勢群體,對本土類型的保護,愛家人、環(huán)保、尊重不同的情感等理念的傳遞。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覺得是“正能量”吧。
Q:你怎么看侯孝賢、楊德昌這樣的導演前輩?
A:他們的片子我每一部都會看,看他們的電影像是做功課,你總覺得他們是電影大師,他們的電影必須要看。全世界只有一個王家衛(wèi),一個侯孝賢,一個楊德昌,一個蔡明亮。我覺得他們的電影不存在我喜不喜歡這件事,而是要進去看大師們想傳達什么。
Q:你這一代年輕導演似乎市場意識更自覺了。你被評價為能同時駕馭藝術(shù)和商業(yè)特質(zhì)的導演。
A:我很喜歡很特別的電影,這啟發(fā)了我要拍電影。但是我自己拍的話,又喜歡拍類型電影,我拍的電影和我欣賞的電影是分開的。我的TOP4片單里,有阿莫爾多瓦的《母親》、薩姆·門德斯的《美國麗人》、王家衛(wèi)的《重慶森林》、張藝謀的《活著》,這四部都是風格極為獨特的。類型電影我可以學習,可以越做越好,可以讓觀眾笑得更開懷,感動掉眼淚。但有的時候自己更加會記得的電影是沒得學的,世界上只有一個創(chuàng)作者才能完成。
Q:對《催眠大師》的市場前景有什么期待?
A:這個劇本出來以后,蠻感謝萬達能夠投資,并且在宣傳上也很盡力。懸疑驚悚這種類型在內(nèi)地市場還很不確定,上次票房最好的可能是《孤島驚魂》的8000萬,說老實話這種類型片并沒有愛情片、喜劇片這么成熟,不一定廣大內(nèi)地觀眾能接受。但我很努力把故事說得很有趣,我們希望觀眾走進戲院,不管你們覺得我拍的好或者拍的不好,至少是有誠意拍,可以給我們提意見。如果它票房好,我相信就可以說服更多的投資者,這樣會一直有新類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