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2007年,我們曾為王季玉校長召開教育思想研討會,那年是她去世40周年。她1917年擔任振華校長,直至1956年,整整40年。在我心中她永遠是我們的校長,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我與王季玉先生雖然未曾謀面,也未曾做過她的弟子,但先生的形象和那一段塵封的歷史卻早已捻熟于心。那些匯集在校史館的檔案,當用心和眼睛逐一閱讀和瞻仰它們時,原來悄然隱身在里面的人和故事,便帶著飽滿的生命質(zhì)感,在靈魂的觸摸之下,一一復現(xiàn)。
先生之志:不破不立,化育賢良
王季玉女士,1885 年出生于蘇州的一個名門望族。其父王芾卿,官至內(nèi)閣侍讀學士,是蔡元培的老師。其母王謝長達女士知書達理,思想開明。王季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很早就確立了“非教育不能救國”的思想。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蘇州景海女子師范學校后,王季玉遠赴日本學習英語、數(shù)學、物理等課程,后考入美國麻省蒙特霍克女子大學專攻文學,畢業(yè)后考入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獲理科生物學博士學位。
在王季玉海外求學的日子里,其母王謝長達女士做出了一個勇敢的舉動:創(chuàng)辦女學。在振華校慶25周年的講話中,她表達了自己當年的初衷:“長達切不自量,憤國勢之凌夷,憐女界之沉淪?!庇谑?,振華女子學校在蘇州小巷中悄然起步。
1917 年,王季玉學成歸國。她兼學文理二科,知識全面,是當時國內(nèi)奇缺的人才,各大學相繼發(fā)來聘書。母親王謝長達當時年事已高,王季玉先生不慕名利地位,婉言謝絕了各大學之聘,毅然承擔了辦好女子學校這一重任。先生當初或許也沒有想到,一句承諾,就此將她的一生定位在了這個不起眼的角落,與這片土地緊緊地連結(jié)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割舍。
她終身未嫁,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和全部生命都交給了這所學校,像一個守候燈塔的人,執(zhí)著地守護自己的信念。這一守候,就是整整半個世紀。
從辦女學入手,讓下一代女性擺脫愚昧,掌握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擔起振興中華的重擔,是王季玉先生現(xiàn)實而又充滿浪漫激情的想法。先生開始著手把小學擴充為中學。籌建中學初期,王氏母女手里只有多方募集來的 1000余元資金、數(shù)間租借的民房和僅僅5 名學生,急需大量經(jīng)費改造校園,添置設備。先生四處奔波,募得修建費用 1.2萬余元,相當于今天的 160 多萬元。一個弱女子、一個女校長,在那個時代,要做到這一切,該付出多少辛苦??!
就這樣,一個女子與一個時代的教育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中國女子為中國女性辦學,體現(xiàn)了 20 世紀初中國婦女的覺醒,也意味著女子應該同男子一樣,對社會和國家承擔同樣的義務,享受同等的權(quán)利。當年的振華學生,正是在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鼓舞之下,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從振華走出去的杰出女性,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字:沈驪英、王明貞、王淑貞、何澤慧、楊絳、彭子岡、陸璀等等。學校偶爾也招收男生,培養(yǎng)出了費孝通、李政道等大家。
先生之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從 1918 年 到 1958 年,王季玉先生前后 40年擔任振華女校的校長。這位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三先生”的藹然長者,不僅主持著全校的校務,還每天給學生上課。她處理校務有條不紊,對學生要求既十分嚴格,又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由于辦校有方,所以學校聲名鵲起,成為江蘇省頗負聲望的女子學校。
王季玉先生既是學生敬畏的嚴師,又是摯友。據(jù)楊絳先生回憶,先生每天一大早開朝會,總是很嚴肅地出現(xiàn)在課堂里,向?qū)W生訓話,強調(diào)要“實事求是”,然后,大小事情一一講評。她親自執(zhí)教生物、英語。上課時,她很嚴肅,也很嚴格,有病也不離開講臺,對待差生則利用課外時間耐心地補課??墒敲慨?shù)搅顺燥垺⒄n間休息時,她就笑瞇瞇的,學生可以跟她開玩笑,用楊絳先生的話說,就是“完全打成一片了”。王季玉先生對學生的伙食也毫不馬虎,親自為學生配制營養(yǎng)餐,她還與學生同桌吃飯,這也是令他校學生羨慕的一件事。
半個世紀的寒暑,先生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她住在學校一間簡陋的小房子里,生活異常節(jié)儉,室內(nèi)僅有一床、一桌、一只箱子。先生經(jīng)常自嘲:“我沒有任何嗜好,以看書報為消遣?!彼?jīng)常資助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她還常走到學生的宿舍里,看看學生的被褥是否暖和,生活有什么困難;周末或假日里,她一定會去宿舍看望沒有回家的學生,噓寒問暖,甚至說兩句笑話,逗得學生喜笑顏開。
每年寒暑假,先生總會邀請從各地回家的校友來學校聚會。她親手布置會場,放上平時舍不得吃的糖果,并在長桌的一端準備好一疊廢紙。校友們陸續(xù)入座后,都會先拿一張廢紙折成一只小方盒,以便放果殼用。因為在讀書時,在王季玉先生的引導下,她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不隨地垃圾的習慣。先生在和學生交流時,會指定一位校友作記錄,日后再細細回味。在學生心中,王季玉先生既是嚴師,又是慈母。振華女校早期的校友都說:“我們很愛很愛季玉先生?!闭袢A校友,長期擔任先生秘書的袁敏事曾撰文深情地回憶:“她嫁給了振華,振華給她帶來了眾多的女兒,親如骨肉。”
王季玉先生更為關(guān)注的是她的學生們未來人生坐標的定位。先生認為,學校應該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既要讓學生具備升學的學力,讓更多的女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還要讓無財力或?qū)W力進大學的學生掌握服務社會的技能。她仔細研究女子從事的各個行業(yè),設計職業(yè)教育的學科課程,用智慧和膽識為她所摯愛的學生們點亮了生活的明燈。
大愛無言,在先生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先生內(nèi)在人格中折射出的愛是一種寬松、寬容的環(huán)境,一種以人為本的愛心。在先生眼中,人的頭腦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儲存火種的地方;先生愿意竭其所能把學生頭腦中創(chuàng)造的火種點燃。而要找到火種并將其點燃,更需要一種超越傳統(tǒng)師生定義上的情感。
先生之神:海納百川,和而不同
因為心系天下,眼界自然開闊,神氣自有不同。在先生為一方教育奔走呼號的背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先生引領振華不斷前行的理性精神。
1912 年 9 月,王季玉先生進入美國麻省蒙特霍克女子大學學習,學校的自然景觀河布局給王季玉留下很深的印象,從她歸國后營建振華女中校園的理念和日常管理中,不難看出母校蒙特霍克女子大學校園文化留下的啟示。
在蒙特霍克女子大學,王季玉先生雖然沒有學習教育課程,但是那里的教育氛圍,即便是一些細節(jié),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蒙特霍克學院學生到大二時,就會策劃畢業(yè)時為母校留下點什么紀念物。先生主持振華女校以后即借鑒了這個傳統(tǒng),幾乎每屆振華的學生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在畢業(yè)之時為母校添上一亭、一軒、一石。如今,當你漫步蘇州十中(前身即振華女校)校園的時候,觸目可見、觸手可及前輩校友留下的紀念物,便會自然地想起幾十年前風雨如晦、弦歌不輟的歲月。也正是在留學的那段歲月里,王季玉先生打開了飽覽西方世界的視野。
在 1936 年的振華校刊上,我們可見王季玉先生對振華教育理念的精準表達:“本校以培養(yǎng)青年充分知能,使學行完美,體用兼明為宗旨?!毕壬M西方國家先進的課程設置方式,加強基礎學科和科學、藝術(shù)教育,開設國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體育、圖畫、音樂等課程,強調(diào)英語教育的重要,開設高水準的英語課程,用英語教授理科課程,同時,也不降低國學傳統(tǒng)文化課的要求。高中從二年級起實施文理分科教學。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課程強調(diào)基礎,選修課程旨在適應學生的個性與需要,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各項能力,使學生有充分的選擇空間。
1917 年,先生歸國執(zhí)掌振華女校時,正是“五四”前夕。“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是王季玉先生對教育教學精神的最高追求。在先生眼中,思想自由是學術(shù)獨立的前提,學術(shù)獨立是探求科學真理的保證。因此,獨具慧眼的先生邀請海內(nèi)外的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將大學精神引入了這所江南女校。在這里,不同的學術(shù)觀點可以交流、碰撞,不同的學術(shù)風格可以找到各自的生長空間,而這正是振華為各方才俊和無數(shù)學子熱切向往的重要原因。在振華早期的歷史上,我們能看到那個時代一長串站在學術(shù)研究風口浪尖的名字:蔡元培、胡適之、竺可楨、李根源、貝時璋、俞慶堂、王佩諍等。
從王季玉先生的身上,我們還看到知識界先賢們在時代變革中所達到的歷史高度。他們既恪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又從容地引入外來文明。先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和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影響,把西方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教育觀念糅合到一起,并且賦予特定的時代精神。她營造了一種民主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接觸社會,自由地吸收各種思想營養(yǎng),以促進個人的精神成長,期待學生比自己走得更遠。
1936 年,振華召開成立 30 周年紀念會,蔡元培來了,竺可楨來了,王季玉做了《三十年來校史報告》,她喊出了振華要“造成國家有用之人才”的教育最強音。振華雖為女子學校,卻毫無脂粉氣,反而更為注重科學教育。振華女校的學生對于抗日戰(zhàn)爭的遠景,祖國的前途,人類的理想,都有著理性的思考??茖W素養(yǎng)的教育使得振華學生崇尚科學研究,向往科學探索;而扎實、豐富的人文教育又使振華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在她們的青春印記中,飽含著“敢為天下先”的愛國激情,這種精神歷經(jīng)歲月砥礪,沉淀成為一種文化品格。她們不但具有在民族危亡中挺身而起的愛國激情,更有一種沉下心來全心全意謀求科教強國的理性精神。
先生其人:不折不從,求實求真
王季玉先生,是上蒼贈予 20 世紀初江南一隅的一份厚禮。她的價值,一半在于她創(chuàng)辦的女學,一半在于她獨立蒼茫的健康人格。
堅定的人格,堅貞的氣節(jié),凜然不屈的個性,是先生不折不從的人生境界。1937年,日本侵華,“八·一三”戰(zhàn)事驟起,蘇州危在旦夕。她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振華女中拒絕敵人接收,實行異地辦學。就這樣,振華遷址上海,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條弄堂里辦振華分校,聘請校友楊絳先生擔任校長。當時 , 偽江蘇省教育廳在振華女校的原址另辦了一所江蘇省立蘇州女子中學,擬請王季玉擔任校長,先生當即回絕,原振華女校的教職員也效法校長全部拒聘,以集體拒聘來顯示民族氣節(jié),這在江南各所學校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振華有如洶涌波濤中的一葉扁舟,但一直有一種不滅的精神在支撐著先生及其同行者。她在《復校經(jīng)過》一文中提及:“憶自抗戰(zhàn)發(fā)生,本校東遷西移,繼續(xù)為教育努力,但始終守其崗位,不敢稍易初衷以誤青年?!?/p>
我們可以想象,在痛苦中堅韌前行,先生的內(nèi)心深處必然有著巨大的精神寄托與慰藉。究其一生,先生最大的特點是認真。她對于每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就非得徹頭徹尾,有始有終。每一個振華學子都受到先生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一言一行都不是為了作秀,而是為了展現(xiàn)出一個真正的自我,塑造真正的完美人格。王季玉先生在給二一級同學的贈言中寫道:“沒有人愿做的,我做;沒有人愿去的,我去。本你的面目,盡你的力量;不能像星辰的燦爛,也當像螢蟲的發(fā)亮。”當時,每個畢業(yè)生都真真切切地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這些教導。
1948 年秋,先生去母校美國蒙特霍克女子大學參加校慶,領取母校的名譽獎學金,并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教育學一年。1949 年 10 月,先生在美國得知中國解放的消息后,激動萬分,立即決定回國。旅居美國的親友都勸她留居美國,但她抑制不住思念振華女中、思念祖國的心緒,毅然踏上回國的征途。途中歷盡艱辛,繞道東北,歷時一個多月才返抵蘇州。憶及那段經(jīng)歷,先生曾不無感慨地說:“為了學校,我是拼著命回來的?!彼姷介焺e一年多的學校安然無恙,圖書儀器無一受損,她曾托付重任的幾位教師沒有辜負她的信任,令她更為興奮愉悅。
“數(shù)十年來愛真理、務實際之精神,未敢或渝?!贝搜钥芍^發(fā)自王季玉校長之肺腑。在振華的歷史上,王季玉先生是一塊永遠無法繞過去的思想碑石。百年之后,先生的人格修養(yǎng),仍然是我們向往的境界。
如今,先生的塑像就坐落在校園中,端肅凝重中卻不乏溫柔敦厚、慈祥愷悌。有時,我會停下腳步來瞻仰先生的雕像,儼如一位學子在承領先生的耳提面命。站在先生雕像旁,感受到的是一種平靜的親和,耳邊似乎總會隱隱響起先生的聲音。惶恐之余,我惟有收拾起一顆謙卑的心,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