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為了展現(xiàn)作者如何登峰造極的藝術造詣,而是為了表達一個能觸動人心的思想靈魂。有了靈魂的作品才能夠讓人為之一振,才能夠緊緊捉住人們漂泊的心,才能夠在人們的腦海里留下不可消滅的印記。沒有靈魂的作品線條生硬,沒有靈動性更加沒有張力,只是一件因雕刻而生的作品,完全沒有感情的流露,自然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和情感的交流。
關鍵詞:藝術作品 靈魂 翡翠玉器 雕刻
在藝術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經(jīng)典之作,它們不怕時間的洗禮,不怕時代的變遷,不怕思想的更迭,依然站在藝術殿堂的最高峰,俯視著紛紛前來膜拜的人們,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例如街知巷聞的《蒙羅麗莎》,為什么這些作品能夠永遠站在藝術時代的前端而不被人遺忘。這也是每一位在藝術之路上探索的學者必須了解的真相----靈魂。
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為了展現(xiàn)作者如何登峰造極的藝術造詣,而是為了表達一個能觸動人心的思想靈魂。有了靈魂的作品才能夠讓人為之一振,才能夠緊緊捉住人們漂泊的心,才能夠在人們的腦海里留下不可消滅的印記。不管中外藝術界,都非常注重為作品注入靈魂,因為有靈魂的東西才會具有無窮的生命力,才能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官享受,不一樣的情感空間。放眼我國,詩詞歌賦依然流行著,不僅僅是因為我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使得如今的我們擁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庫存,而且還是因為這些詩詞歌賦每每都能觸動人心,或令人感動,惑令人振奮,這些經(jīng)典之作都是脫離不了靈魂的關系。再具體地說明一下靈魂的重要性。釋迦牟利為什么可以令到萬人膜拜,因為他的使命令他具備神圣的靈魂。毛主席為什么可以在天安門城樓上登高一呼就能夠使得群眾振奮,因為他的信念使得他具有偉大的靈魂。喬布斯為什么能夠贏得整個蘋果帝國甚至世界的支持,因為他的夢想使他具有魅力的靈魂。劉備賣草鞋起家,為什么能夠讓關羽和張飛死心塌地地跟隨,因為他的情感使他具有高尚的靈魂。靈魂可以使人對一件事情或者物品向往和情感加分,它是人們不可忽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藝術創(chuàng)作人,沒有了靈魂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在我國,翡翠玉器一直盛行,而且越來越有國際范兒的痕跡,它不僅深受國人的喜愛,更加是漸漸走向國際化。為什么翡翠玉器能夠這么受歡迎了?除了其本身具有人們無法抵擋的嬌艷色澤外和溫潤和順的質(zhì)地外,更重要的是其具備靈魂。這種靈魂分二,第一是古時候人們賦予的。在古時候人們覺得翡翠玉器能夠庇佑他們,為他們帶來好運或者幸福,于是把對未來的憧憬和期許都雕刻在翡翠玉器上,這種靈魂是一種人們思想依賴的體現(xiàn)。第二種靈魂是雕刻師傅在雕刻的過程中賦予的,雕刻師傅在雕刻時會因材施工,同時在雕刻的時候在作品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靈魂是一種能夠吸引他人欣賞的魔法。
撇開第一種靈魂說法,試問一下有多少雕刻師傅在雕刻時候會注重為自己的作品注入思想靈魂。很多人會問,為什么要在雕刻過程中為作品注入靈魂呢?一件沒有靈魂的作品是不能夠震撼人心的,也不會吸引到人們的目光。沒有靈魂的作品線條生硬,沒有靈動性更加沒有張力,只是一件因雕刻而生的作品,完全沒有感情的流露,自然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和情感的交流。另外,把一件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作品放在蕓蕓作品之中,因為它帶有靈魂的張力,所以很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和欣賞,容易在眾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同時,一件具有靈魂張力的作品很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深思,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讓人更容易記住這件作品。
那么如何在雕刻的過程中為作品注入靈魂呢?這是很多雕刻師傅不斷尋找的問題,靈魂是一種飄渺的東西,只是一種感覺,比較個人和主觀。但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雕刻師傅的思想情感會在雕刻過程中不自覺地展現(xiàn)在作品上,所以若想做出一件具有靈魂的作品,雕刻師傅首先必須提高自己的自身素養(yǎng)和思想文化水平。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自身素養(yǎng),同時閱讀能帶給雕刻師傅無盡的想象空間和靈感。正如如今比較著名的作品《踏雪尋梅》,又如人人敬重的四君子《梅蘭菊竹》,這些都是從書中經(jīng)典典故延伸成雕刻題材的,因為這些本來就具有意境的題材,通過細膩且富有感情的雕刻加以升華,致使作品給人一種拍案驚奇的效果。同時,閱讀能提升一個人的思想層次,令到其作品更富有人生哲理和令人沉思的空間,這樣的作品才能成為經(jīng)典,名流千古。
每一位學者在雕刻之路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的雕刻技巧,但都別忘記了成功是需要內(nèi)外兼修的,只是把寶刀磨亮,卻沒有真功夫的話,耍起大刀只會引來別人冷眼旁觀。所以,每一位學者都必須在不斷提高自己的雕刻造詣外,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和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才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雕刻出令人為之感動的作品。有人說人生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伊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如每一位學者都能夠通過雕刻,通過創(chuàng)作,通過生活去感悟這三種人生的境界,感悟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境,致使創(chuàng)作出具有美和具有欣賞性的佳品。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有靈魂的聚集力,能夠讓人看到其作品的不同之處,看到作者的用心和思想內(nèi)涵。希望每一位學者都能把對玉雕的熱愛化作成為動力,努力地從各方面提升自己,讓人看到自己作品的靈魂和張力,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之作,而不是只有線條沒有內(nèi)涵的略作,讓靈魂塑造經(jīng)典,讓經(jīng)典貼上自己的標簽。
作者單位:
鄭立峰,四會市東城區(qū)暢意玉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