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聽話加寫報告,社會關系是‘領導加同事。人生卻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覺到自己是loser……”這是一段在網絡上盛傳的公務員自白。
這番訴苦引起了不少青年基層公務員的共鳴,可隨之而來的也有大批網友的質疑。在不同群體的描述中,公務員的形象被各自推向極端。但不管在輿論的哪一頭,這個職業(yè)看起來都不怎么正常。
“過不下去了”,是2013年來不少基層公務員念叨最多的話。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為,所謂的“過不下去”,是把過去潛在的問題顯性化了?!罢呤站o是要改變過去的惡習陋習?!痹S耀桐說,“公職人員本來就不應該有這么多的福利?!?/p>
不少青年基層公務員抱怨最多的是工資太低。由此,要求上漲薪水的呼聲不絕于耳。“嫌錢少?趕快辭職,有的是人愿意干?!迸c呼聲相對的是許多民眾的不屑。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旭濤覺得,與其判斷公務員的薪水是高還是低,不如改變公務員薪酬的決定機制?!鞍吹览恚枪芗?,人民是主人,管家自己給自己定薪水顯然不合適”。他建議,公務員薪水的決定權應該回到各級人大的手中。
薪水是高是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場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劉旭濤的看法是,只要決策過程合理公開,結果就容易被接受。
精簡龐大的公務員隊伍被認為是薪資調整的前提。至2012年,全國公務員總數已經達到了708.9萬人。
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消極怠工是民眾對公務員隊伍最為詬病的幾點。有公務員在網上發(fā)帖稱:在機關里,每天8小時滿負荷工作的人幾乎找不到,把縣里的機構和人員砍一半,也不會影響政府的正常運轉,甚至可能比之前運轉得更好。
這在網上遭到了不少青年公務員的反對。在他們看來,公務員隊伍的冗余體現在內部工作分配不均。同在一個辦公室,新來的年輕人通常擔負了大部分的工作,而一些年長的同事則悠閑地喝茶、上網。同一個辦公室里,“三個閑成豬,兩個累成狗”,是不少地方和部門冗員充斥的生動寫照。
收入待遇之外,讓機關里的年輕人們最害怕的是一眼能看到頭的發(fā)展空間。此外,終日文件來文件去的生活也讓年輕人在機關里的日子變得沉悶。
武漢大學政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李和中認為,把職務和級別分開是應對公務員發(fā)展“天花板效應”的一項措施。即公務員按一定標準上升級別,級別決定薪水,同時級別與職務無關。
許耀桐比較了國外的公職人員制度后也說:“國外公職人員一般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由選舉任命。數量更多的是事務官,他們負責具體政策的執(zhí)行,有專門的職級,根據工作年限和考核會累進職級。”
事實上,類似的劃分在我國同樣存在。2006年開始施行的《公務員法》把公務員職位類別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yè)技術類和行政執(zhí)法類等類別。但此后,并沒有出臺不同類別的職級晉升的配套細則,這意味著公務員職位分類沒有得到落實。
“在大學,很多教授拿的比系主任多就是這個道理。”劉旭濤說,“完善不同類別的公職人員的發(fā)展途徑,公務員就不需要擠著去做領導,在自己的崗位上就能體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