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亮
[摘 要]明代末年,學人士子為了謀取科舉功名,精研八股文章,“選文”市場由此形成。在“選文”的過程中,持不同學術(shù)觀點的學者之間差生了激烈的學術(shù)辯論,江西學者艾南英和吳中張采、張溥,以及和松江陳子龍之間的沖突尤為突出。雙方由書面的辯難往復,發(fā)展到會場上的拳腳相加。不同學派分化組合,促成了不同學術(shù)陣營“文社”的建立,為復社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科舉;制藝;選文;文社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00 — 03
自科舉制度在隋唐形成以后,中國文人士子的全部精力逐步被吸引到政府組織的考試科目上來。進入明洪武朝,規(guī)定以朱子義理之學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科舉考試正式發(fā)展成為以八股取士為標志的人才考錄機制。為此,讀書人為了切磋應(yīng)試效果,提高“制藝”水平(寫八股文的水平),同時也因性情、趣味的好尚,開始因地域之便,結(jié)成互相交流應(yīng)試學問的團體“文社”。當時的情形是 “有社必選文”。結(jié)社的目的是為了“文字之選”,簡稱為“選文”。
“選文”是晚明時期讀書人非常關(guān)心的事。這里的所謂“文”就是科舉必考的八股文,而“選文”就是從歷年科舉考試的八股試卷中,或者從面向社會征集的優(yōu)秀八股文中,挑選出有指導意義的八股文,將它們編輯成冊,刻印流通,為士子們“制藝”——應(yīng)試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鑒與參考?!斑x文”因此又被稱為“時文”。 對一個普通讀書人而言,如果看到了質(zhì)量上乘的“選文”本子,說不定就能受到啟發(fā),從而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制藝”水平,對自己將來順利參加科舉考試,實現(xiàn)“學而優(yōu)則仕”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所以,那些從事“選文”的人,在讀書人的圈子里,可謂影響巨大。
在明末,根據(jù)科舉考試的級別不同,“時文”具體也就分為不同種類。比如,從考秀才的“縣(院)考”試卷中選取的文章叫“程墨”,從考舉人的“鄉(xiāng)試”試卷中選取的叫“行卷”,從考進士的“會試”所寫文章選取的叫“房書”,從諸生(秀才)所寫文章選取的叫“社稿”。正如當時人所說,“今甲以科目取人,而制藝始重。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師取友,互相砥勵,多者數(shù)十人,少者數(shù)人,謂之‘文社,即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遺則也。好修之士,以是為學問之地;馳警之徒,亦以是為功名之門,所從來久矣?!薄?〕
“結(jié)社”和“選文”的風氣在明末達到高潮?!敖Y(jié)社”摻雜了部分政治原因,但“選文”的初衷都是為了提高科舉考試的成績。當時很多功成名就的地方文化名流和知名學者都參與到 “選文”活動。文人團體由小到大,出版發(fā)行市場也受其刺激。由于各團體、各參編人員的學術(shù)觀點、風格偏好不盡相同,本來純粹的編纂和學術(shù)活動,借助于“結(jié)社”這種形式,演變成為團體之間的公開沖突,在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比如,明末的“選文”之爭,對各地不同的文社最終聯(lián)合為著名的復社,起到過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使復社因此成為繼東林書院之后最有影響的社團組織。
一、“豫章”與“金沙”、“應(yīng)社”之爭
“時文”的編者群體,雖然不乏受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以謀取錢財為目的的出版商,最多的則是熱衷于功名的士子。理論上講,既然能夠參與“選文”,必定是寫應(yīng)試文章、八股文的行家里手,或者是科舉考場上的“成功人士”,否則就難有信服力,缺失權(quán)威感。實則不然,有的編者雖然眼光獨到,“選文”能力很強,但本人卻并非科舉場上的得意者。比如,艾南英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自號天傭子,江西臨川東鄉(xiāng)人,成名之后被人尊稱為“東鄉(xiāng)”,據(jù)《明史》記載,他年僅七歲就寫了《竹林七賢論》,一度膾炙人口??梢哉f年紀尚少,就頗有文名。艾南英十八歲進入縣學學習,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盡管他竭力揣摩考官的學術(shù)與文風偏好,科舉考試卻一直不順。他曾先后參加過七次鄉(xiāng)試,卻毫無例外地名落孫山。 對此他曾經(jīng)感嘆說:“予七試七挫,改弦為轍,智盡能索。始則為秦漢子史之文,而闈中(考房中的主考官——本文作者注)目之為野;改而從震澤、毗陵成、弘先正之體,而闈中又目之為老;近則雖以《公》、《榖》、《孝經(jīng)》、韓、歐、蘇、曾大家之句,而房司亦不知其為何語。每一試已,則登賢書者雖空疏庸腐、稚拙鄙陋,猶得與郡縣有司分庭抗禮,而予以積學二十余年,制藝自鶴灘、守溪,下至弘、正、嘉、隆大家,無所不究;書自六籍、子史,濂、洛、關(guān)、閩百家眾說,陰陽、兵、律、山經(jīng)、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無所不習,而顧不得與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為伍。每一念此,欲棄舉業(yè)不事,杜門著書,考古今治亂興衰之故,以自見于世,而又念不能為逸民以終才。嗟乎,備嘗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薄?〕 盡管艾南英精研各種學派與文體,卻始終不能得到考官的認可,直到他四十歲時,才“舉于鄉(xiāng)”。不幸的是,因為他當時的座師(主考官)丁乾學所出策論中暗含了譏刺閹黨魏忠賢的內(nèi)容,而艾南英本人在其對策中也包含了這樣的文字,因而這一對師徒都受到了閹黨的迫害。艾南英本人被罰“停三科”,從此斷送了政治前程。直到南明小朝廷偏安一隅時,地方政府才聘請他出來做官。
艾南英雖然任途頗不順利,在學術(shù)上卻的確是一個非常有造詣的人。據(jù)《明史》記載,“始王、李之學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后鐘、譚出而一變。至是錢謙益負重名于詞林,痛相糾駁,南英和之,排詆王、李,不遺余力?!薄?〕他和另外幾個江西同鄉(xiāng)才子陳際泰(字大士)、章世純(字大力)、羅文止(字萬藻)成立了豫章社, 被人稱為“豫章”學派,當時便有“陳、艾、章、羅,天下制藝”的說法。艾南英的學問受到了同時學者的推崇,當時學術(shù)名望比艾南英還高的陳際泰曾評價說:“天下文品不一,然度其最尊與夫抉奇者之途,未嘗到,力未易到者,則宜無如以仁義之質(zhì),標古雅之神。予以此道推求天下之士,海內(nèi)不七八人,吾黨不四三人,而艾先生實其一焉”?!?〕
由于參加過多次會試,艾南英可謂是“久病成醫(yī)”,在“選文”方面頗有自己的心得。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艾南英將自己大半生的試卷文章若干卷編為《歷試卷》付印,供作士子們應(yīng)試的參考書?!皠h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獨慮其亡佚散亂無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憂患、警怖束縛之間,而且已以存知己之感也”?!?〕由于艾南英的選文標準在預測科舉成績中得到了驗證,自此“天下皆推豫章”,后來當他被閹黨“停三科”,更搖身一變,似乎成了反“閹黨”的英雄,在士林之中聲譽日高,人們改稱為“艾、陳、章、羅”。從《艾千子先生》全書中所收序言看,他的書稿在江浙一帶刻板很多,非常流行與暢銷。
比艾南英為代表的“豫章”諸子稍晚些,江蘇金壇的周鐘,太倉張溥、張采(當時有所謂“兩張”之稱)也開始在本地從事“選文”。周鐘是金沙望族,他自幼“敏穎絕倫”,文采斐然,選文水準極高,和他的三個兄弟周銓、周鎔、周鉞等人自成一派。對艾千子的學術(shù)聲望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挑戰(zhàn),“天下競稱之,由是向日推豫章者率而推金沙矣。”〔6〕 張溥、張采則在蘇州一帶創(chuàng)立了應(yīng)社,聚徒千人,名聲更是如日中天。這兩個新崛起的社團如此引人奪目,不能不引起艾南英的注意。
更關(guān)鍵的是,艾南英無法同意張溥、周鐘等人的學術(shù)觀點和選文標準,于是就和后二者發(fā)生了反復辯難。他寫信給周鐘,認為“今日制藝一道賴兄主持,真如日月之中天,萬特皆睹。但文之通經(jīng)學古者,必以秦漢之風行《六經(jīng)》、《語》、《孟》之理,即降而出入于歐、蘇、韓、曾,非出入數(shù)子也。曰是數(shù)子者,固秦漢之的脈也,今也不然,為詞章者,不知古人為何物”。〔7〕艾南英還寄去了自己的選文。但是,周鐘為代表的鐘氏兄弟根本不同意艾南英的觀點,而且對他提供的選文壓置不論;再到后來,周氏兄弟干脆懶得理會艾南英,“介生得書,以成、弘諸選封緘?!匀渭阂?,間涉時趨。選本出,千子大不悅。復書致介生,力為責難爭論,謂其過于夸汰。嗣是江左聲氣稍與江右別。而介生所謂隨聲附和,而亦不復與千子商訂?!薄?〕
與此同時,艾南英也在和張溥進行辯難。艾南英主張“書一主歐、陸、程、朱,法一宗成、弘?!倍鴱堜邉t堅持“文必六經(jīng),詩必六朝”的立場,雙方矛盾日益尖銳。 張采、張溥兩人最后商量,艾南英雖然學術(shù)觀點不同,但為人氣節(jié)還算不錯,最好是盡量消除和他之間的矛盾,把他爭取到自己這一邊。于是就便寫信吹捧艾南英:“江左、江右并為人文淵藪,在豫章向操海內(nèi)衡文之柄,近日介生、天如先后執(zhí)牛耳,然皆聲氣相倚,未有不奉豫章者也,宜共遵尊經(jīng)篤古之約,力爭大雅以挽頹靡?!薄?〕
但是,艾南英 “為人褊狹矜愎,不能虛公以求實” ,他天性戇倔,對兩張的示好毫不領(lǐng)情。崇禎元年(1628年),在諸家選印的選文中,他對其他文社提供的選文都沒意見,卻集中力量大批特批張溥提供的選文。這使張溥非常惱火。巧合的是,張采此時正好被任命為臨川縣令。張溥于是給張采寫信:“老兄可與大士、大力、文止講明。弟與介生心忖兄在臨川,豫章之交自固,不患一人之跳梁生事也,惟早圖之。弟意如此之人斷不容其有出頭。”〔10〕張溥希望張采能借助地理優(yōu)勢,發(fā)揮他在臨川任父母官的影響,把“陳、章、羅”三人爭取到自己這一方,進而孤立艾南英。吳江的“應(yīng)社”社友吳昌時也寫信給張采,讓他采取措施:“天如、介生負海內(nèi)重望,與兄主盟周旋者非一日,而貴治子民有心懷反側(cè),倡議翻為,遂至指介生為罪人,目天如為黠惡者,兩兄當之又付不校,吾輩聞之,恥莫甚于斯言。且言論狂妄,視應(yīng)社皆目不識丁,意如吾也何?如諸兄弟何?人非至愚,必能分別邪正”?!?1〕這個外交行動取得了成效,艾南英的好友陳際泰對“應(yīng)社”表示了好感:“吾友千子憂其然,因以成、弘之所為救,而矯枉既過,謗書盈篋,嗟夫!使不善用之,數(shù)傳之后而且失其本,即成、弘之所流獨無弊也哉!”〔12〕 應(yīng)社成員對艾南英采取了一致行動,“三吳社長傳單各邑,共絕之”。〔13〕至此,艾南英與“金沙”、“應(yīng)社”徹底決裂了。
二、“豫章”與“云間”之爭
“豫章“和“云間”之間的爭論,同樣純粹因為學術(shù)觀點的不同。在艾南英《天傭子》里所收的《陳人中論文書》,《答夏彝仲論文書》和再《答夏彝仲論文書》等文章,都是他同陳子龍為首的“云間社”進行學術(shù)辯論的文章。當時雙方論爭的內(nèi)容,主要是各自重申唐宋派與前后七子的文論主張,“他們論爭的性質(zhì),是明中葉以來力主革新的唐宋派與力主復古的秦漢派(前后七子)之間爭論的繼續(xù)與深化、概括與總結(jié)。陳子龍在文學主張基本還是學步前后七子;而艾南英則與陳子龍尖銳對立,主張以實學為衡量古文的標準,大力排詆前后七子,極力推敲崇唐宋派?!薄?4〕據(jù)陳子龍自己回憶,崇禎元年(1628) “秋,豫章孝廉艾千子有時名,甚矜誕,挾諼詐以恫喝時流,人多畏之。與予晤于婁江之弇園,妄謂秦漢文不足學,而曹、劉、李、杜之詩皆無可取。其詈北地、濟南諸公尤甚,眾皆唯唯。予年少在末坐,攝衣與爭,頗折其角。彝仲(夏允彝)輩稍稍助之,艾子詘矣。然猶作書往返辯難不休?!薄?5〕這件由學術(shù)之爭而發(fā)展起來的拳腳相毆,同時代人有不同的記錄。陸世儀回憶說“某月某日,偵千子來吳,謬約之面相參證,會于婁之弇山園,語不合,陳臥子及周介生之幼弟我客共挾之。千子即夜去,由是社集取其名《金沙婁東合詞》,布告于同志云”,〔16〕而杜登春則說,“陳臥子在七錄齋中,與艾千子肆論朱王異同,以手批千子頰?!薄?7〕由此可知,因為學術(shù)觀點上的不同,批判的武器發(fā)展成為武器的批判,“豫章”學派與“云間”學派的矛盾已經(jīng)無法彌補。
三、“應(yīng)社”、“幾社”與“金沙”學派的聯(lián)合
婁東兩張所倡導的應(yīng)社,與周氏兄弟形成的金沙學派有著親密的交往。最初,張溥、張采在太倉老家時,一心要改變文風時弊,但他們急于求成,矯枉過正,推崇樊宗師、劉知幾所提倡的古文。因此盡管“婁東兩張”及其應(yīng)社的名聲遠播各地,但張溥本人在科舉考試中卻都以失敗而告終。后來,張溥聽說“金沙周介生鐘始以制藝甲乙天下”,于是同張采一同前往金沙拜訪周鐘,“三人一見,相得甚歡,辯難五晝夜,訂盟而別?!倍矣芍茜姵雒?,把匡社統(tǒng)一于應(yīng)社?!跋仁?,貴池吳次尾(應(yīng)箕)與吳門徐群和(鳴時)合七郡十三子之文為‘匡社,行世已久,至是共推金沙主監(jiān),介生乃益擴而廣之。上江之徽、寧、池、太、淮陽、廬、鳳與越之寧、紹、金、衢諸名士咸以文郵致焉。因名其社為‘應(yīng)社,與萊陽宋氏、侯城方氏、楚黃梅氏遙相應(yīng)和,于是‘應(yīng)社之名聞于天下?!薄?8〕經(jīng)過這次會面,應(yīng)社勢力大大增加。張溥也自此調(diào)整文風,“盡棄所學,更尚經(jīng)史,試乃冠軍”,一舉考中了進士?!爸芙樯畱?yīng)社,……獨以‘凡例為天如手定,蓋兩人相信在語言文字之外別有契合也?!薄?9〕因此,應(yīng)社與金沙兩派的關(guān)系可以說非常特殊。
另外,陳子龍早在天啟五年(1625)就與周鐘有同學之誼,天啟七年(1627)又和婁江兩張、吳門楊維斗、徐九一等人有過交游。因此,當艾南英與張溥、周鐘、陳子龍等人先后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后,周鐘、張溥和陳子龍為首的三個派別就聯(lián)合起來,同時把艾南英先前的好友陳際泰、章士純也爭取到自己一邊,共同排斥艾千子,并最終發(fā)生了陳子龍、夏彝仲、周鎔等人群毆艾千子的事件。在這之后,三家“選文”之爭劃上了一個句號。對此,后世學者呂留良說:“初東鄉(xiāng)(艾千子)之與諸公(指陳、章、羅三人)為社友也,一時比之沛公之有三杰。蓋魚水之合也。自東鄉(xiāng)與復社爭辯選事,病詆聲氣之文,其有力者欲殺之。東鄉(xiāng)不得已,舉已與同社之文亦育詆以示公,此合作《摘謬》之所由也,是書出,忌者喜得間矣,復社領(lǐng)袖請得令臨川,名為慕四家,實欲傾東鄉(xiāng)也。因聯(lián)大士、大力復社,深相款浹,旦夕諷刺,大力因有《髫年藝》之刻,以叛東鄉(xiāng),而臨川之社遂有隙。吾觀東鄉(xiāng)摘諸公之謬,于理本不為苛,而辭氣太戇,且雜以虐謔,既有足以致讒者。東鄉(xiāng)因以新暱三公,而不慮其已中敵人之間也?!薄?0〕認為艾千子的觀點雖不無道理,但態(tài)度卻過于咄咄逼人。另外,“復社”諸人為了處理一個純粹的學術(shù)問題,卻采取了一些不是很正大光明的手段。通過“選文”之爭,各地“文社”逐步走到一起,“應(yīng)社”的影響逐步擴大,使后來“復社”形成規(guī)模成為可能。
〔參 考 文 獻〕
〔1〕 陸世儀.復社紀略.續(xù)修四庫全書〔O〕.第438冊,“史部雜史類”.以下同.
〔2〕艾南英.歷試卷自序.艾千子先生全稿.明代論著叢刊〔O〕,第三輯.以下同.震澤:今江蘇蘇州吳江,代指王鏊。王氏字守溪,明憲宗成化年間鄉(xiāng)試、會試皆第—,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著有《震澤集》。毗陵:今江蘇常州,代指唐順之。王氏字應(yīng)德,明世宗嘉靖中會試第一,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成弘:成化、弘治年間。先正:先賢?!豆罚骸豆騻鳌贰!斗Y》:《穀梁傳》?!绊n”:韓愈?!皻W”:歐陽修?!疤K”:蘇洵、蘇軾、蘇轍?!霸保涸枴!昂搿⒄?、嘉、隆”:弘治、正德、嘉靖、隆慶,皆明代年號?!傲濉保杭戳?jīng)。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濂、洛、關(guān)、閩”:分別指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講學濂溪書院,時稱濂溪先生)、程顥、程頤(二程為河南洛陽人)、張載(曾居關(guān)中講學)、朱熹(僑居建州,今福建建甌)?!瓣庩枴保宏庩栁逍屑业膶W說?!氨保罕ā!奥伞保郝蓺v?!案⊥馈保悍鹜樱阜饘W.
〔3〕明史〔O〕.“文苑傳”第四.“艾南英”條.李:李攀龍;王:王世貞。李、王二人是嘉靖、隆慶年間出現(xiàn)的“后七子”代表人物,以恢復古學為宗旨,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鐘:鐘惺;譚:譚元春。二人均竟陵人,主張性靈說,是明末反對復古思潮的重要一派,又稱竟陵體或鐘譚體.
〔4〕陳際泰.艾千子新草序.艾千子先生全稿〔O〕.
〔5〕艾南英.歷試卷自序.艾千子先生全稿〔O〕.
〔6〕陸世儀.復社紀略〔O〕.
〔7〕艾南英.與周介生論文書.天傭子集〔O〕,卷五.
〔8〕陸世儀.復社紀略〔O〕.
〔9〕陸世儀.復社紀略〔O〕.
〔10〕陸世儀.復社紀略〔O〕.
〔11〕陸世儀.復社紀略〔O〕.
〔12〕陳際泰.太乙山房集〔O〕.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O〕.第67冊.
〔13〕陸世儀.復社紀略〔O〕.
〔14〕鄒自振.艾南英及其散文理論與創(chuàng)作〔J〕.蘇州大學學報,1995,(02).
〔15〕陳子龍.自撰年譜〔J〕.陳子龍詩集〔M〕.下冊.上海古籍出社,2006.
〔16〕陸世儀.復社紀略〔O〕.
〔17〕杜登春.社事始末〔O〕.叢書集成新編〔O〕.第26冊.
〔18〕陸世儀.復社紀略〔O〕.
〔19〕陸世儀.復社紀略〔O〕.
〔20〕呂留良.記章稿二則.章大力先生全稿〔O〕.四庫禁毀書叢刊〔O〕.經(jīng)部第七.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