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趙薇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我很多對青春的回憶及感嘆,現(xiàn)在,我也來致一下我們共有的童年!
回首童年,最值得我們懷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些一起玩過的游戲、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些閃亮、燦爛的游戲時光?
游戲為我們的童年生活加入了多少心靈雞湯?。?/p>
一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一個人一生只做三件事就好了!吃飯、睡覺、玩!
玩,對于個體的歡樂和幸福、對于個體的身心和諧有多少重要,不用“百度”,聽聽自己的心就知道。
孩子生而會玩,無師自通。所以,我們無需教孩子怎么玩,只需允許、守護、支持、理解??墒橇钊藨n慮的是,現(xiàn)在許多孩子的游戲時間被侵占,許多孩子的游戲被異化,其實不懂玩的家長常常在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的玩、干擾孩子的玩,還常常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如家庭治療師李維榕老師所言:“不會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這些人不單對自己有所限制,對別人也會不自覺地扣滿枷鎖?!?/p>
幼兒園的情形也不容樂觀。很多研究者發(fā)出“是幼兒游戲,還是游戲幼兒”“幼兒是為游戲而游戲,還是為教師而游戲”之類的詰問。國外有學者也質疑:“在關于游戲價值的研究資料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同時,為什么幼兒園活動室中的游戲卻在迅速減少?”
我以為,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家長、教師不懂玩、不會玩、不知道孩子在玩!
玩,看似很簡單,其實并不簡單。
請先用心體會游戲和玩的共通及差異。
我們說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也說玩是孩子的天性。這時兩者的意思相近。
可游戲和玩很多時候意義是有區(qū)別的,英文中,游戲是“Game”,玩是“Play”。游戲的美妙在于我們借“Game”達到“Play”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身心合一狀態(tài),此時生命是靈動、和諧的,在這個狀態(tài)中,人自然地與他人、外界交流、互動,進而建構起自己的心理世界。
區(qū)分“Game”和“Play”很重要:Game是一個為Play進行的設計,能否在Game中Play要看人;Game是一種可能,Play是一種實現(xiàn);Game是有形的軀殼,Play是無形的狀態(tài)。在“Game”中進入玩的狀態(tài),我們就說玩起來了,否則就是并沒有玩起來。如果一個“Game”常常能幫助人進入“玩”的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個“Game”好玩。
如果我們不清楚這個差別,就不會去關注孩子有沒有玩起來,而會在意游戲有沒有開展起來,于是會強調游戲的規(guī)則、游戲的過程、游戲的水平等。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明確,游戲是為玩服務的!所以,我們不能舍本逐末,讓孩子成為Game的奴隸。所以,如果“超市”沒人光顧,就把“超市”變成別的,就別讓“收銀員”一直空坐著了,也不要非得加上什么劇情去推動孩子的“玩”。
玩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以自然無為的方式體現(xiàn)的,如果想刻意通過“游戲”促進孩子的發(fā)展,例如,想讓這個游戲發(fā)展孩子的社交技能,讓那個游戲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這時“游戲”已然成為工具,“玩”已被看似良好的動機毀了。事實上,孩子在玩警察游戲時自愿學警察站崗,無意間就提高了自己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但如果倒過來,為了發(fā)展孩子的專注力和意志力而讓孩子玩警察游戲,要他站崗,這時孩子就成為“游戲”的奴隸了。馬未都是因為對古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看了許多古籍的,后來的《百家講壇》開講、觀復博物館建立,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絕不是相反。
玩這事兒,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呢。成人得自己懂玩、會玩,才能知道孩子在玩,才會在孩子玩的時候給予守護和支持,讓孩子安心玩。
懂玩、會玩、知道孩子在玩,是一個幼兒園教師需要做的專業(yè)功課。借著這個專業(yè)功課,喚醒我們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玩,是多么美妙的事!
值此“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到來之際,謹以此致我們永遠的童年!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