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琳 覃慧敏 葉豐 馮芳 譚宏祜 沈雁冰 方清
【摘 要】新時期傳染病疾病譜的變化與目前傳染病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不相適應;我們在調整教學內容的同時,采用全方位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比較教學法等組合模式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傳染病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傳染病學;教學模式
自古以來,人類的歷史就是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傳染病的流行,不僅會奪取無數的生命,而且嚴重破壞著人類的文明甚至國家的安全,深刻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傳染病學是一門研究各種傳染病在人體中發(fā)生、發(fā)展、傳播、診斷、治療和預防規(guī)律的學科,是臨床醫(yī)學的重要課程之一,是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季節(jié)性、流行性、地域性等特點,當前我國傳染病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fā)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規(guī)律打破,天花、白喉早已絕跡,百日咳、流腦、麻疹等也得到有效控制[1];消化道、自然疫源性及蟲媒傳染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下降;血源及性傳播的發(fā)病率卻逐年呈上升態(tài)勢。一些過去基本控制的傳染病有死灰復燃、卷土重來的態(tài)勢,如結核病、梅毒、血吸蟲病等;而新發(fā)傳染病不斷出現(xiàn),目前,世界范圍內共有新發(fā)傳染病40余種[2]。新時期傳染病疾病譜的變化使得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的照本宣科的灌輸式、填壓式單向臨床教學模式不再能夠滿足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傳染病的教學中我們嘗試了組合模式教學方法,以適應新形勢下傳染病學教學的需要。
1 全方位多媒體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由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組成,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靈活多樣、信息量大等,帶給學生的是形象生動的多感官的綜合刺激。與以往的單純的幻燈片放映比較,更形象、更生動、更直觀,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將各種疾病典型癥狀體征的照片制作成多媒體呈現(xiàn)給學生,增強其感性認識,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各種疾病的特點。如在介紹瘧原蟲生活史時,采用瘧原蟲在按蚊內繁殖、感染人體、在肝細胞及紅細胞內的變化過程的Flash動畫,完整地將瘧原蟲在按蚊及人體的發(fā)育階段的整個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效果形象生動、逼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講傳染病總論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及危害時,鏈接有關傳染病主題的電影如《恐怖地帶》、《傳染病》等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傳染病對人類的傷害不亞于洪水猛獸。采用全方位的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將所需要的圖片及動畫、視頻插入課件,按照講課的需要隨時播放,大大增強了授課的連貫性,提高了教學效果[3]。
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以臨床病案為引導,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開展教學,是一種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臨床工作中收集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的臨床資料,把典型病例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轉歸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個案中用討論的方式挖掘提煉出疾病共性,如傳播途徑、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特點、治療原則、預后、預防方式等,即通過臨床典型病例,發(fā)揮病例模擬作用,典型病例的講述有利于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橫向聯(lián)系,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4],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
3 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有目的性地設計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在尋找答案中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傷寒”時,以故事“傷寒瑪麗”引入,根據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結局,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傷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及慢性傷寒的定義、危害等。這樣能避免枯燥的灌輸式的講解,學生也能透徹理解記憶。
4 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就是把癥狀體征相似的疾病放在一起橫向比較講解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排課時,有意將癥狀體征相似的疾病排一起講解,在共性中找不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問題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并能加深記憶。比如把水痘、猩紅熱、麻疹、傷寒等發(fā)熱出疹類的傳染病放在一起講,指出它們出疹的時間、順序,疹子的形態(tài)的不同,可用“水(水痘)仙(猩紅熱)花(天花)莫(麻疹)悲(斑疹傷寒)傷(傷寒)”來記憶,即水痘指第1天出疹,以此類推;在講病毒性肝炎時,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學、潛伏期、傳播途徑等進行比較講解;在講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感染時,將“流腦”和“乙腦”一起講,讓學生區(qū)別理解記憶這兩種疾病的病原學、臨床特征、治療原則等。
為適應傳染病形勢的變化,在傳染病的教學工作中,只要我們教學工作者認真研究,針對不斷變化的形勢隨時調整教學觀念、方法等,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傳染病教學的質量,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許海玲,李旭.中國近60年傳染病疾病譜變化情況綜述[J].安徽醫(yī)學,2012,33(6):770-772.
[2]張之倫,周萍.新發(fā)病毒性傳染病研究近況[J].天津醫(yī)藥,2006, 34(11):827-832.
[3]陳軍,唐曉鵬.突破傳染病學教學困境的有力手段——多媒體教學[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2):163-164.
[4]李玲.案例式教學法在婦產科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