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舟
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去年看《環(huán)太平洋》的時候。銀幕上閃爍著凜冽寒光的高科技機甲對抗摧城拔寨的怪物軍團,筆者沉浸在出神入化的視覺奇觀里,心情雀躍又激動。而導致荷爾蒙分泌上升到頂點,并不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瞬間,卻是電閃雷鳴中怪獸們踩平摩天大樓的驚悚側影。原因很簡單:這些出現(xiàn)在高層公寓外黏糊糊的鱗甲和大綠眼睛,暗合了小時候睡不著死死盯住窗簾暗影時的胡思亂想,好像隨時會有一只大爪子伸進窗戶把自己抓走。這畫面太美。眼下如此逼真并立體地呈現(xiàn)在面前兼?zhèn)洵h(huán)繞立體聲,怎么能不多看兩眼?
關于怪物電影,還有一個重大的歷史貢獻有跡可循——它教會了人們“正確地尖叫”。在1933年上映的第一版《金剛》中,金發(fā)女郎被攥在大猩猩手里蹬腿兒嘶喊的大特寫,就屬于教學級別的尖叫段落。30年代初,環(huán)球影業(yè)的主要業(yè)務就是鉆研“造怪大法”,德古拉伯爵、狼人、木乃伊、弗蘭肯斯坦……這些宗師級的怪物們一個接一個橫空出世,牢牢地確立了一種新的電影類別。
在早期的電影銀幕上,怪物們都是絕對的悲情男主角,身邊一定有一個有緣無分的長腿大美女等待被拯救,而且,他們都是人類親自扮演的(你倒是想找CG特效渲染建模呢)。弗蘭肯斯坦不擇手段地尋求一個伴侶;狼人在月光下遠離人群孤獨變形;木乃伊跨越千年醒來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信仰都化為泡影……這些怪物集合了人類懵懂的一面,在夸張的妝容背后,露出的仍舊是屬于人類的柔軟欲望。30年代的怪物電影有種純情的浪漫,那是個人們會為怪獸流眼淚的年代。
50年代迎來了另一輪怪物片狂潮,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經濟蕭條和戰(zhàn)爭陰影有關。1953年,《原子怪獸》于好萊塢誕生。一場在極圈進行的原子彈爆炸實驗,釋放了冰層中沉睡了1.4億年的恐龍,這只恐龍跑到紐約市大肆侵略,造成巨大恐慌。這個故事脈絡聽起來有沒有略感熟悉?轉年,日本東寶株式會社以此為原型,制造了日后紅遍全球的“哥斯拉”怪獸。同期出現(xiàn)的,還有激光大螞蟻、深海潛水怪。這一時期的怪物,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大多不再由人類扮演了。演繹怪獸的重任放在了幕后的特效模型大咖們的肩上。其中威利斯·歐布里恩就是最著名的一位。那些怪獸噴火高至10層樓的場景,莫不是在棚里精雕細琢的結果。
到了90年代初,電腦CG技術大發(fā)展。1993年,斯皮爾伯格首次利用電腦特效技術制作了電影《侏羅紀公園》。在那些自由自在甩著脖子的大恐龍身邊,人類演員小得沒了影兒。再后來,外星人大行其道,電腦模擬外太空簡直小菜一碟。似乎只有票房堪憂的時候,才會請怪物們來次江湖救急。雖然它們戰(zhàn)斗力不減當年,3D立體分外逼真,也得像在《環(huán)太平洋》當中的激情出演一樣,甘心當好配角。
麥克戴斯樂隊(Megadeth)曾在歌里唱道:“The world needs a hero。”但沒有挨打的小怪獸,哪來宇宙無敵奧特曼!英雄負責拯救世界,怪物就負責拯救票房。在電影《叢林小屋》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莫過于怪物監(jiān)獄大門全部敞開那一瞬間,讓人眼花繚亂的各類奇葩生物一擁而出,秒滅人類高精尖部隊。怪物們的王者回歸實在太讓人期待,最好是成群結隊而來。如果有朝一日真能看到復仇者聯(lián)盟對抗怪物大隊,這輸贏賠率,還真不好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