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迎
教材中實驗存在的問題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八年級)第28頁的“探究分子的特征”實驗,實驗設計是用量筒分別量取100 mL酒精和100 mL水,將其充分混合,觀察混合后體積是否是200 mL。依據(jù)此設計進行操作,暴露出以下問題:所用酒精量太多;多次量取,操作繁瑣;多次讀數(shù),出現(xiàn)誤差。筆者利用長頸漏斗肚大、頸細長的特點改進了實驗,取得較好的效果。
實驗儀器及藥品 儀器:長頸漏斗1個、50 mL的燒杯1個、20 mL注射器1個、大小橡膠塞各1個、黃色橡皮筋1根、60 mL細口瓶2個。試劑:酒精若干、水若干、品紅若干。
實驗操作步驟及現(xiàn)象
1)制作實驗裝置。先用大橡膠塞把長頸漏斗口塞緊,再用小橡膠塞(平時橡膠塞打孔時打出的橡膠柱即可),將實驗裝置倒立放置于水平的實驗臺上,在長頸漏斗的頸上套上黃色的橡皮筋。
2)加入藥品。用注射器先取約8 mL的水注入長頸漏斗中,再用注射器吸取約8 mL加入少許品紅的酒精,使其沿長頸漏斗內(nèi)壁緩慢注入,將橡皮筋移動到液面處,做好標記,如圖1所示。
3)將藥品充分混合。用小橡膠塞將長頸漏斗細口處塞緊,如圖2所示,反復顛倒長頸漏斗4~6次,直至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4)倒立靜置片刻,觀察現(xiàn)象。如圖3所示,混合后液面低于橡皮筋標記處約2 cm,非常明顯。
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
圖1 混合前
圖2 充分混合
1)實驗效果明顯。長頸漏斗的頸細長,將兩種液體混合前后液面差最大程度地凸顯出來。由于密度的差異,酒精原本停留在上部,酒精與水分層明顯;混和時品紅的顏色逐漸擴散到水中,形象地說明了分子通過運動擠占相互間的間隔。
2)節(jié)省時間。直接采用注射器注入兩種液體——水和酒精,很易控制液體加入量,省去了用量筒、膠頭滴管進行傾倒、滴加的操作,節(jié)省了時間。
3)節(jié)約藥品,儀器常見,易推廣。改進后的實驗只需8 mL的水和8 mL的酒精,藥品取用量極少,節(jié)約了藥品。長頸漏斗和注射器是初中化學實驗裝備中的常見儀器??傊?,改進后的實驗便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圖3 混合后
教材中實驗存在的問題 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第三頁有關(guān)“探究氫氧化鈉溶于水能量的變化”與“探究硝酸銨溶于水能量的變化”實驗,實驗設計是分別測量氫氧化鈉和硝酸銨溶于水前后的溫度,從而得出結(jié)論。實驗原理很明確,實驗操作也很簡潔,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是未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具體應用時,這反而成了易錯點。
為了促進對物質(zhì)溶于水伴隨能量變化的直接感知,且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筆者改進了實驗,改進后實驗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印象之深,令學生終身難忘,當然在具體應用時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驗儀器及藥品 儀器:大小試管各1個、試管夾1個、酒精燈1盞、火柴1盒、100 mL燒杯1個、木板1塊、藥匙1把、60 mL廣口瓶2個、60 mL細口瓶1個、吸水紙若干。試劑:氫氧化鈉少許、硝酸銨25克、冰水混合物若干。
實驗操作步驟及現(xiàn)象
1)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的實驗。先向試管內(nèi)傾倒入約10 mL水,擦凈試管外壁的水后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至沸騰,離開火焰后停止沸騰;立即向停止沸騰的試管中加入少許固體氫氧化鈉,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如圖4所示:水立刻重新沸騰,非常劇烈,并且持續(xù)一段時間。
圖4 水重新沸騰
2)硝酸銨溶于水吸熱。先向100 mL燒杯中傾倒約30 mL 0 ℃的水,再向小木板上滴6~7滴0 ℃的水;隨后向燒杯中加入25克硝酸銨攪拌;最后將盛有硝酸銨的這只燒杯放在小木板上,并在燒杯內(nèi)放一只裝有1~2 mL 0 ℃水的試管。等待2分鐘,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如圖5所示:小試管內(nèi)的水結(jié)冰,燒杯被凍粘在木板上,用手掰不掉木板,非常結(jié)實。
友情提示:硝酸銨溶于水這個實驗所用的水需要取自于0 ℃的冰水混合物,這樣會大大節(jié)省時間和藥品。
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
1)實驗現(xiàn)象明顯。一加入氫氧化鈉,水重新劇烈沸騰;水結(jié)冰現(xiàn)象,燒杯被凍粘在木板上的現(xiàn)象,都非常明顯。
圖5 燒杯凍粘在木板上
2)節(jié)省時間。無需長時間等待,現(xiàn)象隨即發(fā)生,大大節(jié)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3)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貫穿于學生化學學習的始終。
[1]王大華.酒精與水混合實驗改進[EB/OL].http://www.pep.com.cn/czhx/jshzhx/rjwy/shychx/chgzhsh/yiqyj/201109/t20110901_1067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