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華,胡 慧,王 寧
中風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三高”特點,在存活患者中,約75%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喪失,其中40%以上為重度致殘[1]。中風所引起的功能障礙除運動、言語、吞咽功能障礙外,還表現(xiàn)在情緒情感、行為障礙、軀體化不適等心理障礙。其中,中風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風常見的并發(fā)癥,臨床表現(xiàn)為悲觀厭世、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低、注 意 力 不 集 中 等[2]。PSD 對 患 者 的 康 復 和 預 后 具 有消極影響[3],會明顯增加病死率和致殘率[4]。自我管理效能感即在特定情境中,個人對自己實施自我管理行為能力的信心[5]。根據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時的心身反應會影響人們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本研究通過對中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抑郁狀態(tài)進行調查,探討二者的相關性,為制訂中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5月—2012 年8 月在十堰市三所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中風患者。納入標準:符合199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提出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并經顱腦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病情穩(wěn)定、處于恢復期、即將出院;神志清楚、無認知障礙,可進行簡單的溝通;自愿參加此研究。排除標準:年齡>80歲;意識障礙;伴有嚴重的合并癥,如嚴重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等。本研究共調查112例中風患者,男66例,女46例;年齡31歲~80歲(62.29歲±11.26歲),其中61歲~70歲年齡段患者最多,占33.9%;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水平最多,占41.1%。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此次發(fā)作中風類型等。②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6項目量表[6]:該量表共6項,每項以1分~10分進行測評,1分表示“毫無自信”,10分表示“非常自信”。評價指標共兩個:1項~4項的平均分反映“癥狀管理自我效能感”(管理疲勞、疼痛、情緒低落等癥狀的自信心);5項~6項的平均分反映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總體上管理所患疾病,如鍛煉、按醫(yī)囑服藥等的自信心)。③抑郁狀態(tài)問卷(DSI)[7]:該問卷由20個條目組成,每一個條目均按1、2、3、4四級評分。抑郁嚴重度指數(shù)=各條目累計分/80(最高總分)。0.5以下者為無抑郁;0.50~0.59為輕微至輕度抑郁;0.60~0.69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為重度抑郁。經預調查,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6 項目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00,抑郁狀態(tài)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64,因此,本研究所選量表信度較好,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可以使用。
1.2.2 資料收集 對于符合研究條件者,調查前首先征得研究對象同意,當場發(fā)放調查問卷,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說明問卷填寫要求,由研究對象自行填寫或根據研究對象的回答由調查員代為填寫。問卷填寫完畢,調查員當場檢查資料的完整性及真實性,檢查無誤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120份,有效回收112份,有效回收率93.3%。
1.2.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統(tǒng)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Pearson 相關性分析,檢驗水準α =0.05。
2.1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評分 根據自我效能感得分指標的高低,將自我效能感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4分以下為低水平,4分~7.99分為中等水平,8分以上為高水平。中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總評分為6.56分±2.30分,癥狀管理自我效能感評分為5.88分±2.54 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評分為7.91分±2.46分,均處于中等水平。
2.2 患者抑郁評分 患者抑郁評分為41.30分±7.62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33.46分±8.55分[8](P <0.01)。其中無抑郁者占42.9%,輕微至輕度抑郁者占33.9%,中度至重度抑郁者占22.9%,重度抑郁占2.7%。
2.3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與抑郁的相關性 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各維度評分與抑郁評分均呈負相關(P <0.01)。詳見表1。
表1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與抑郁的相關性分析
3.1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現(xiàn)狀分析 本研究顯示,中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評分為6.56 分±2.30分,處于中等水平,與梁蝴蝶等[9,10]的研究結果接近,可見中風患者進行疾病管理的信心有待加強。本研究調查對象為處于恢復期或即將出院的中風患者。雖然病情穩(wěn)定、即將出院,但多數(shù)患者都因自身仍存在運動或言語等功能障礙而對治療效果表示不滿意。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沒有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單純依賴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和家屬的照顧,且多數(shù)患者并不清楚出院后自己該從哪些方面管理疾病。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患者管理疾病的信心,進而影響康復進展。部分患者表示在看到病情一天天好轉時,自己應對疾病、管理疾病的信心會越來越足。因此幫助恢復期患者通過科學的自我管理、康復鍛煉,有效地減輕殘留的功能障礙,將有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中患者的癥狀管理自我效能感評分較低,表明相比遵醫(yī)囑服藥、注意鍛煉等疾病共性管理方面,患者管理疲勞、疼痛、情緒低落等癥狀的自信心較差。Rogers等[11]對治療期間乳腺癌患者進行運動鍛煉的自我效能感進行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患者感到疲勞或惡心時,其進行運動鍛煉的自我效能感最低??赡芑颊咂毡檎J為相比控制疾病所帶來身體上的不舒適,對于不良行為的控制更易于執(zhí)行。這提示醫(yī)護人員除了給予患者生活指導外,更應注重培養(yǎng)患者在出現(xiàn)不適癥狀時的應對技能。
3.2 患者抑郁狀態(tài)分析 本研究所調查中風患者中無抑郁者占42.9%,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抑郁,與國內相關報道近似[12]。中風所導致的心理障礙以抑郁癥多見,中風后抑郁是神經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中風發(fā)病突然,且多伴有軀體損害,康復期長、預后不確定,由此易致患者出現(xiàn)憂愁思慮、煩躁易怒的情志變化。Turner-strokes等[13]將PSD 對中風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歸納為:增加病死率,阻礙肢體功能、認知功能、言語功能的康復,增加患者的依賴性、不利于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延長住院時間、減少社會活動、增加重返工作崗位的難度等。因此在中風康復過程中,不應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作用。
3.3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與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各維度與抑郁均呈顯著負相關(P <0.01),即抑郁越嚴重,自我管理效能感越低。這與其他相關研究一致,Aben 等[14]研究了中風患者記憶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身能夠有效運用記憶的能力的判斷)與社會心理因素的關系,結果顯示抑郁的高發(fā)生率與低記憶自我效能感有關。此外也有學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與抑郁水平的關系作了探討,均顯示抑郁的存在會明顯降低患者自我效能感[15,16]??梢娨钟羟榫w會嚴重影響患者管理疾病的信心,而良好的心態(tài)則有利于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活動。因此,為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需要兼顧其心理狀態(tài)的調節(jié),避免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干擾。
中風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普遍不高,抑郁情緒較普遍,且二者密切相關。為增強患者應對疾病、管理疾病的信心,醫(yī)護人員應注意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不良情緒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進而促進其自我管理行為,改善生活質量。
[1] 張介眉,陳國華.腦卒中康復指南[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147-154.
[2] 徐廷玉,葉雨菊,王峰.早期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26):3188-3189.
[3] Sinyor D,Amato P,Kaloupek DG,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Relationships to functional impairment,coping strategies,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J].Stroke,1986,17(6):1096-1102.
[4]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l.Mortality at 12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t 1month[J].Stroke,2001,32(3):696-701.
[5] Lev EL,Owen SV.A measure of self-care self-efficacy[J].Res Nurs Health,1996,19(5):421-429.
[6] Stanford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Evaluation Tools: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EB/OL].http://patienteducation.stanford.edu/research/secd6.html.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生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94-196.
[8]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8.
[9] 梁蝴蝶,李靜,李曉靜,等.腦卒中病人自我效能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2011,25(12B):3227-3228.
[10] 周群.中風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
[11] RogersLQ,Courneya KS,Verhulst S,et al.Exercise barrier and task self-efficac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J].Support Care Cancer,2006,14(1):84-90.
[12] 李小波.腦卒中后抑郁情緒表現(xiàn)特點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醫(yī)學工程,2006,14(2):196-201.
[13] Turner-Stokes L,Hassan N.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care pathway.Part 1:Diagnosis,frequency and impact[J].Clin Rehabil,2002,16(3):231-247.
[14] Aben L,Busschbach J,Ponds R,et al.Memory self-efficacy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stroke[J].J Rehabil Med,2008,40(8):681-683.
[15] 王瑩,張清,劉素彥.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58-161.
[16] 馬愛霞.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