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清涼
1946年,二十六歲的汪曾祺辭掉工作置身來到上海。可上海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他未能及時找到工作,以至于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在經(jīng)歷多次碰壁后,他對自己的能力也產(chǎn)生了懷疑,變得極度失望,甚至有了輕生的想法。當他非常隱晦地把這些情緒波動通過信件告訴自己的老師沈從文的時候,無論如何讓他也沒有想到的是,沈從文在信中狠狠地“罵”了他一頓,甚至是用上了“懦夫”、“渾蛋”等反應相當激烈的詞語。
罵完之后,沈從文在信末寫道:“橫在我們面前的許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卻不用悲觀。社會還正在變化中,驟然而來的風風雨雨,說不定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掃摧殘,弄得無蹤無跡。然而一個人對于人來前途的熱忱,和工作的虔敬態(tài)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后來者以極大鼓勵的!”在看完這封信后,汪曾祺心中的陰霾一掃而光,他為自己有自殺的想法羞愧不已。從這以后,他變得精神抖擻,斗志昂揚,很快就在上海找到了新工作,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
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沈從文對于汪曾祺錯誤的想法,不惜自毀形象地在心中大開“罵”界,一番痛快淋漓的罵后,則是充滿哲理的溫言相勸。這樣的舉動,彰顯出的是沈從文對汪曾祺的愛,也是人與人交往應該持有的本色。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