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春節(jié),豫北冀南農村叫“過年下”。何謂“年下”?母親燒香屢拜念念有詞:“三十‘年上跪神靈,初一‘年下求平服?!痹谖覀兝霞仪遑S鄉(xiāng)下,一進臘月人們便掰著指頭盼著過年了,原因大伙兒心照不宣,能扒拉上幾頓飽飯再說??山呻S之而來,不能打碗碎盆、不能劃破手腳、不能詛咒別人等等,要么就是不吉利,為來年時光埋下禍端。萬一打碎了,就把殘片撿起來,扔到村頭的廢井和大坑里。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我為兩門課抽考全鄉(xiāng)第一得意忘形,先是在床上蹦高把床棖弄折,后又把家北院的土墻騎塌一豁子,挨大人一頓臭揍是沒商量的了。倒也沒埋下啥禍根,四年級時成績仍然優(yōu)秀。但不能否認,鄉(xiāng)下過年不許信口開河、不許糟蹋東西的風俗,能使我們成年后謹言慎行,受益終身。
“臘月二十三,灶神上青天。”真正的年味,要從臘月二十三全家老少圍著灶臺吃芝麻糖算起。傳說中,是日灶爺要上天向“神靈”匯報戶口,這位“天神”,好比現(xiàn)在的戶籍民警。小時候,我們村在外的木工這天都回到了家,為的是能被登記到“戶口本”中,不然,就是“黑人”,得不到神的保護。因為從正月初一五更下凡人間,灶王爺就一直留在每戶家中,呵護看管一家衣食冷暖。到了臘月二十三,他才重返天界,匯報這一家人的表現(xiàn)。上天再根據(jù)他的匯報,把這家人新的一年吉兇福禍的執(zhí)行權交給灶王爺。不說別的,一家老小要填飽肚子,不打發(fā)鍋臺上的“主兒”服服帖帖,有你好日子過啊?所以,圖吉祥也好,說迷信也罷,大人小孩要為這位“灶神”送行,“祭灶”由此得名。印象中,老家能糊得上口的戶子,除了擺花糕和涂醬的肉方做貢品外,再加上一盤芝麻糖,所以,鄉(xiāng)下的芝麻糖又叫“祭灶糖”?!俺匀俗於?,拿人手短”,灶王爺被賄賂得心甜嘴甜,他老人家咋好意思打“小報告”?佑佐下界五谷豐登,才是上策!有意思的是,芝麻糖最終到的是人肚里,嘴甜肚飽了我們自己,就連那塊上貢的肉方也腌放到鹽罐里,成為二月二的盤中餐。不知老灶爺明不明白,這人是“得了便宜賣乖”。呵呵!“人定勝天”,說的就是這檔子事。
特窮人家的灶爺只有遷就著點了。五十歲上還光棍的俊興爺連個好饃都難見,哪來的貢、哪來的甜呀?他一口之家的灶爺“圖”只能是別人代寫的一張薄紙。無奈,我那可憐的光棍爺只好到鄰居灶爺圖上查看“春分”、“谷雨”、“芒種”等二十四節(jié)氣,開春找莊稼說事了。那時候,誰家都不富,上初中前,為節(jié)省一毛錢,一手好木匠的父親要徒步西行到十華里的固城集批發(fā)六袋芝麻糖,回來分給大伯和三叔一家兩袋。二十三那天晚上,一家人圍著鍋臺轉,母親一手拿香,一手挎貢:“灶爺灶奶奶,多吃多用,保俺大人孩子平平安安、不愁吃穿”。我家那兩袋“祭灶糖”,往往是我們姐弟幾個分一根,母親用手粘起撒落下面的碎渣和芝麻幸福地送進嘴里。最后那兩根,則一根留給大隊飼養(yǎng)員鐵柱爺,一根送給東街智障的二紅義。好人有好報,今天,母親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省吃儉用倒使她牙口健康如新,冷熱酸甜,想吃就吃。
大街上稀稀落落的炮聲,讓人們感到年味越來越濃了。“二十四,年下氣?!蔽?3歲那年,大哥結婚。臘月二十四全家總動員,母親說把灶爺送上天后,家里諸神不在,就可以大手大腳干活了。一大早,我們把屋子里能搬出來的桌椅板凳、棉衣棉被和七零八碎搬出來。父母雙親的勤勞智慧在村里是出了名的。那天,父親頭戴一氈舊草帽,將一把笤帚綁在三米長的麥茬稈上,舉著掃落房頂、大梁、檁椽、墻壁以及仡佬縫道里的灰塵。重活兒在煙熏火燎的廚屋里呢,母親觸著圍裙把搬到院子的東西沖洗干凈。那時候可沒有什么自來水,用一瓢就得從甕里舀一瓢。
得準備年貨了。我老家在縣城東南十五里的柳格鄉(xiāng),農歷每月逢集二、五、八,二十四以后天天是“年集”,一直到年三十上午。少年的我趕集有兩差事——“跟屁蟲”,“看嘴吃”。先說“跟屁蟲”,就是大人前邊辦年貨,我后面背籃子、看車子。那一年,高趙店一個泥塑藝人的絕活讓我目瞪口呆。泥塑是用黏土(我們那叫“膠泥”,是鄉(xiāng)村廢舊坑壕沉淀下來的復合土質,通常用它拌制蜂窩煤)捏制成雞鴨狗猴鳥等動物的造型,曬干后堅挺且惟妙惟肖,里面是空的,屁股下面留出氣口,安上兩片竹箅兒,一吹便發(fā)出各種動物的聲音。我們那兒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 “吹咕嘟”,藝人吹出的是“百鳥朝鳳”,我吹出的則是“四不像”——管它呢! “擦擦鼻子,走”,如果父親不催,我還是枝杈著兩耳朵站那發(fā)愣。再說“看嘴吃”。那天,十字街飯館落下客人吃剩的半根油條,老楊看四周無人夾起油條就摁進碗里。一邊吃得香,一邊回頭望,“壞菜!”——他老花鏡后面射來的目光和我撞了個對眼。老楊慌了:“啊,啊,……哦,三兒,來喝湯,丸子湯,你大姥爺給你買一碗,來……”,我躲開他的目光,逃也似地跑了。打那以后,看見人吃飯,我都停下來;等到人家看見我說“小孩,來,給你吃個吧”,我又撒腿跑掉。
沒親經歷,誰都不信。臨近年關那兩天,要把一個正月吃的饃蒸完?!岸?,把面發(fā)。”饅頭、包子、花糕和做貢品的棗山、刺猬等等,蒸了一鍋又一鍋,母親的腰疼可能是那時候落下的?!斑@么多東西怎么吃得了?”噓!不準這么說,誰還怕自家缸里吃的多,越多越好。天助人也,北方冬天冷,我們面甕里的饃被風吹干,裂著口子笑,就是不長毛??偹闩蔚饺澳晟稀薄?3歲那年,我在外祖母家過年,當時,土地分包到戶,大多家庭走向溫飽。我姥爺是大隊會計,練就一手毛筆字,三十上午,他擬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人趕好時光莊稼地生金,下聯(lián)打九九活用毛主席著作。三十下午,一家人搟的搟,包的包,擺的擺。一般包出夠兩天吃的。現(xiàn)在的鉸肉機,絕對鉸不出那時的味道。就是到了今天,妻子也是一刀一刀地剁出美味。
“東一撒,西一撒,又喂騾子又喂馬;東一掄,西一掄,雞鴨牛羊一大群?!比ν孀懔嘶丶?,父親在院子里灑滿芝麻稈寓意“節(jié)節(jié)高”。初一早上,聽到踩芝麻稈的咔吧聲,就知道有人來拜年了。
初一在老家拜年得跪長輩,得磕響頭,無論你在外邊如何風光,過年回家磕頭是不可少的,小輩不給長輩磕,鄉(xiāng)親們會說你不懂事?!吧瞎蛱?,下跪地,中間跪父母”。入鄉(xiāng)不隨俗就是另外一種情形。我們鄰村有個在縣城當官的,過年回家趾高氣揚,初一門都不出,說是沒意思,跟精神文明不接軌。左鄰右舍很反感——你自大個啥,誰又不靠你吃喝。半年后,“縣官”的父親去世。結果你猜到了,大伙不抬棺,不起靈,不進前。無奈,他跪天謝地,上煙敬酒。來年磕頭,他比誰都積極。呵呵!
不得不說,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正走向枯燥無味間或冷漠,生活中的很多民俗走向消失。當然,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需要對一些保守環(huán)節(jié)進行挑剔和剝離。但是,對作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民風民俗,我們有理由保護并發(fā)揚光大,因為這象征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寄托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今天,成年的“我”在城里住著電梯房,關著防盜門,看人隔貓眼,對門不相識,登門拜年會把你當騙子?,F(xiàn)代人賀歲,缺少鄉(xiāng)下鄰里串門祝福的溫馨,缺乏一家人紅紅炭火前嘮嗑的愜意。大前年我?guī)鹤踊乩霞?,他說啥也不跟著我磕頭。
挨下來的初五,老家叫“破五”。舊時,初一到初四,婦女不動針和線,男人停下手上活,意思好不容易過年歇歇腳,過了初五才破禁。2014年的“破五”恰逢“立春”,華北還迎來一場久違的中雪!“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在今夕,少‘年猶可夸”。蘇東坡這句詩,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和留戀,又有對未來寄托的美好和希冀。
可現(xiàn)在,過年就像一個頂點兩個方向的射線,匆匆相遇又匆匆離開。多年不見的伙伴“見時容易別時難”,炕沒暖熱就分散在外出打工的列車上。莫言一語中的:如果愿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