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明
內容摘要: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大量的古詩詞,對于這些古詩詞,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以提高學生們的閱讀品位和文化素養(yǎng)。古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多種多樣,點染是其中較為常用的一種。
關鍵詞:詩歌 表現(xiàn)手法 點染 欣賞品位 修養(yǎng)
提到賞析古詩詞,我們自然會想到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手法。如對比、襯托、照應、烘托、渲染、點染、情景交融、想象聯(lián)想、虛實結合、托物言志等以及各種修辭手法。這里筆者不談及其他表現(xiàn)手法,只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點染的理解。請初中語文教學同仁和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我們知道,點染是畫家的手法,即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這種手法在詩歌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中常常用到。請看下面這首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小雅·采薇》中的兩句。若舍去景物渲染,不過是“春去冬來”的直陳,而不是詩,索然無味。詩是用形象、圖畫說話的,要做到蘇軾所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的主觀感情融入“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客觀景物中,詩的意象、色彩、氣氛,才會鮮明地創(chuàng)造出來。從詩的意象、氣氛中,我們才能想象到三千年前戍邊士卒一“去”一“來”的情與景:出征時,楊柳輕拂,春光明麗,依依相別,難舍難分,心情是愁苦的;罷戍還家時,雨雪紛飛,冬色昏暗,冒雪趕路,奔向家園,心情是愉快的。歸途上,戍卒撫今追昔,且喜且悲,感慨萬千的內心活動,都在這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相反相成景物的點與染中描繪出來,抒發(fā)出來。
點染又可分為多種手法,一般地說,多是先點后染。如王安石的《題齊安壁》:
日凈山如染,風暄草欲熏。
梅殘數(shù)點雪,麥漲一溪云。
小詩從多種初春景物中,選取了天上的“日”、高處的“山”、空中“風”、平原的“梅”、“麥”,作為詩的主體,把詩的骨架立起來,而后詩人調動各種感官,再給它們調色敷彩,繪姿描態(tài),一個滿目春光的可感形象、詩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眼前?!叭铡庇谩皟簟保吧健庇谩叭尽?,給“日”灑上明潔的金光,給“山”披上青春的顏色,創(chuàng)造了視覺意象,讓你同詩人一樣看得見、感受得到?!帮L”著一“暄”字,從觸覺落筆,讓你沐浴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愜意、溫柔里?!安荨庇谩把?,又著一“欲”字,把草人格化了,像懂事的小姑娘,借助輕輕的和風為你送來嫩草的縷縷清香?!懊窔垺币灰?,“數(shù)點雪”又一揚,波瀾起伏,雙重渲染,梅花依舊,點點枝頭,鮮明幽靜;“麥”用“漲”,由靜轉動,溪邊麥田平鋪原野,麥浪涌起,很像一片騰空的綠色彩云,漂浮滾動,展開,伸向遠方。渲染之功在于把客觀的物象融入詩人的主觀感情,構成詩的意境。六種意象組合又構成詩的意境,形成詩的氛圍,展示初春的風光,抒發(fā)詩人的感情。
當然,點染也有先染后點的。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保R致遠《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排出九種物象,都是先“染”后“點”,釀成意象群體,像影視中的連續(xù)鏡頭,一一切出,構成一組色調灰暗,情景荒涼、凄清的秋野黃昏旅行畫面,為“斷腸人”的“點”出作背景。“斷腸人”的點出,先從時間渲染,后從空間烘托:時近黃昏,天涯茫茫,走向何方?我們讀詩首先看到的是詩中“點”到的物象,后體會到“染”的意象,經過思考才發(fā)現(xiàn)物象、意象、意境中的層層含義,也就品出了秋思哀愁,意味深長,令人回味不已的“詩味”。
王詩視覺意象的塑造,色調的明麗,語句的整齊、對稱;馬曲物象的篩選,用字感情色彩的斟酌,多種方法的使用;無不看出杰出的作家們在點染上下的功夫。晚清學者江順詒在《詩學集成》中說:“按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閱者無不點首?!笨梢娕濉包c”“染”與形象創(chuàng)造的關系,從中體味其豐富的內涵,對讀、對寫,都會收到“無不點首”稱快的效果。
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州市每年的中考試卷中都有詩歌鑒賞題,都要對詩歌教學情況和學生對詩歌學習情況進行考查,所以我們要對詩歌教學予以高度重視。當然,讓學生了解一些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窯灣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