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19世紀初,一個在柏林洪堡大學就讀的小伙子,經常因為要籌措學費而外出打工,那年的暑假,他來到一家成立沒幾年的玩具作坊里當會計。
玩具作坊的老板是一個非常嚴格和苛刻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每個員工都是最勤勞的人,最好一天到晚都不斷地工作,連洗手間都不要去,可是哪怕如此,作坊效益依舊很不好,而且問題不斷,有時候是產品的質量遭到客戶投訴,有時候是無法如期完成訂單,還有時候則是成堆的產品堆在倉庫里無人問津!
老板納悶極了,自己的員工都是最勤勞的人,可是為什么作坊卻始終發(fā)展不起來呢?老板斷定還是員工出了問題,他開始仔細留意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第二天,他終于揪出了3個不認真工作的懶員工,他們經常會傻傻地發(fā)呆,甚至還有兩次拿著做了一半的產品跑到街上去玩。
老板當天就把他們解雇了,然后讓小伙子重新寫一份招聘書,老板一邊指示小伙子一邊發(fā)牢騷說:“如果把我們作坊比作是一個螞蟻窩,那么每個螞蟻都應該是最勤勞的螞蟻,一旦出現(xiàn)幾只懶惰的螞蟻,那么必定會影響整個蟻窩的覓食效率和成績,最主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士氣,拖團隊的后腿,因為他們的食物也需要別的螞蟻來提供!”
“真的是這樣嗎?”小伙子決定要細心地觀察一下螞蟻的生活,沒想到,他從中找到了與老板截然不同的答案。他發(fā)現(xiàn)在蟻群中,大部分螞蟻確實都很勤勞,尋找、搬運食物爭先恐后,少數(shù)螞蟻卻東張西望不干活。當食物來源斷絕或蟻窩被破壞時,那些勤快的螞蟻只能抱頭鼠竄、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伙伴們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食物源或者新洞穴轉移,原來“懶螞蟻”們雖然不勞動,但卻并沒有偷懶,而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能長期保持對新食物來源的探索狀態(tài),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食物。
當天晚上,小伙子在下班后分別找到了那幾名剛被解雇的員工,經過了解后,他發(fā)現(xiàn)這幾個員工雖然不喜歡埋頭苦干,但他們并不是懶員工,因為相比于埋頭苦干,他們更喜歡思考與探索。有時候他們停下手中的工作發(fā)呆,是因為在思考工序能不能改良得更節(jié)省成本和提高效率;有時候他們拿著半成品跑到街上去,是因為他們想了解怎么樣才能讓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多不多……
小伙子意識到,一個團隊里,應該有幾個“懶螞蟻”,他們的存在,甚至可能比埋頭苦干更有意義!他向老板反饋了自己的想法后,老板大受啟發(fā),把那幾名被解雇的員工重新請了回來,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漸漸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那幾名所謂的“懶員工”都在改良工藝和研究市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坊也很快開始發(fā)展壯大起來!
暑假很快結束,小伙子要回學校上學了,他在臨走前對老板強調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就是懶漢的員工,只有沒有掌握到他們長處的老板,只要多了解員工的長處,善用員工的長處,那么即使是一名‘懶員工,也可能會成為優(yōu)秀骨干!”
小伙子雖然只在這家作坊里打了兩個月的工,但是他留給這家作坊的管理理論,卻讓這家作坊在不到5年時間,變成了一家非常專業(yè)的大公司。
小伙子大學畢業(yè)后,就投身于更加深刻的經濟研究當中,并且成為“懶螞蟻效應”理論的奠基者,沒錯,他就是德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在此后的40年里完成了德國各界在經濟理論上的統(tǒng)一,而他的“懶螞蟻效應”,更是在如今得到了全球的推廣與驗證!
(摘自《致富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