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摘 要:在交際英語中,間接語言的使用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诖?,從語用學角度,用實例分析間接語言的話語功能和使用目的。間接語言就是語言使用者通過實施一種言外行為來實施另一種言外行為。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形式,使用間接語言能夠達到多種交際效果,并提高交際效率。
關(guān)鍵詞:交際英語;間接語言;語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3-0131-03
間接語言指的是語言的字面意義和語言使用者所要表達的實際意義之間存在差異的現(xiàn)象,對間接語言現(xiàn)象有兩種比較普遍的解釋:一種是把間接語言看作是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功能之間的不一致所帶來的結(jié)果;另一種是從語言的字面意義和語言的話語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去解釋,當兩種意義不吻合時,就形成了對語言的間接使用。間接語言現(xiàn)象早已引起有關(guān)學者的興趣和注意,盡管字面意義和功能的背離,或者一語多義,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捕捉的都是弦外之音。
1 習語中的間接語言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常常使用一些形式與功能背離的句子,有些句子本身的字面意義似乎已經(jīng)消退殆盡,完全被其他功能意義所代替,甚至被固定在慣用法之列,成為約定俗成的交際模式,Morgan稱之為“用法規(guī)約”,這些規(guī)約用法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定的過程,一旦形成約定俗成的用法,在一定場合下便被認為具有特定的和字面意義不一致的意義[1]。例如英語中的“How do you do?”雖然這句話在字面上是一個疑問句的形式,但已經(jīng)被當成一句問候用語,通常在兩個人初次見面時使用,其答語仍然是“How do you do?”
英語中有些疑問句型更多地被理解成是一個禮貌的請求,而不是純粹的疑問: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Ill be glad to.
聽話者聽到這句話后就要考慮去開門還是不去開門,他必須對這個請求做出反應(yīng)。
在英語日常會話中,類似的話語的言外之力喧賓奪主的句子很多,而且使用頻率極高。它們的字面意義和形式與其實際言語意義并不一致。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是Why+動詞,例如Why stop here? 它真正的語意是lets go on,是一個建議而不是疑問。
下面的問句則表示主動提供:
Could I give you dinner one of these days?
May I buy you a drink?
Can I carry your bag?
有些句子沒有行事動詞suggest這類詞,但實際意義是建議或命令,例如:
You might see if Johns free this evening.
You can start by doing the washing up, and then you can clean the car.
美國語言學家Searle 認為,使用語言就像人類許多其他的社會活動一樣是一種受規(guī)則制約的有意圖的行為[2]95,這里所說的規(guī)則當然包括慣用法和對某些語言形式約定俗成的理解和使用。因此,當我們教給學生 Why (not) do...句型時,我們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建議(不能當成質(zhì)問)。而有些詞,例如could, might, would則被公認為更具禮貌和尊重的色彩,這些被習語化了的用法由于長期的使用,已經(jīng)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和特殊的表達功能,早已被人們固定下來?!斑@種用法在日常語言中如此普遍,結(jié)果人們自然而然地在這種形式和這種功能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久而久之便帶上了習語色彩?!盵2]130
2 間接語言的語用意義
句子的語義表征和話語所真正要表達的思想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定距離。人們說話并不總是說什么就意味什么,有時除了表達一種字面意義之外,更主要的是實施某種“言外行為”。 Searle 認為間接語言現(xiàn)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語言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2]124。因此,語義表征只能反映句子意義,不能解釋話語意義。
人們?yōu)槭裁匆諒澞ń堑乇磉_自己的意圖?在對話時,人們通常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交際目的,另一方面是交際方式,交際目的即說話人通過話語要實現(xiàn)的目的或意圖,交際方式即說話人通過什么樣的話語形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或意圖。實際上,話語形式會產(chǎn)生某些交際效應(yīng)或連帶效應(yīng),甚至會影響到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每個成年人在與人交談時都必須根據(jù)談話的內(nèi)容、對象、時間、場合、社會距離等對交談方式做出調(diào)整。我們常說童言無忌,盡管孩子說的是真話,卻引來笑聲,因為他說得太直白了,沒用任何交際技巧掩飾,如果發(fā)生在成人身上則很可能被認為無禮,沒教養(yǎng),頭腦有問題等。
間接語言是人們對交流方式的一種選擇。比起直接語言,間接語言的語用效應(yīng)更豐富,這種表達方式往往帶有語言本身之外的交際功能,如禮貌、尊重、委婉、含蓄、諷刺、挖苦,顯示力量、地位,照顧面子,表明態(tài)度,避免尷尬等交際效果。例如:
(1)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禮貌請求)
(2)W: Do you mind if I change the channel?
[KG*3/4]M: Actually, I think this program is quite interesting.(委婉拒絕)
(3)M: Would you like to go boating with me?
[KG*3/4]W: What a good idea! (表示非常贊同)
(4)A: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see the new exhibition with us?endprint
[KG*3/4]B: Thats the last thing in the world I ever want to do.(明確堅決的態(tài)度)
(5)W: Water keeps dripping in the bathroom.
[KG*3/4]M: Why dont you call a plumber?
對話(5)中的雙方都用了間接語言,W只陳述了衛(wèi)生間漏水的事實,M 聽懂了W的言外之意是想讓他修理,他用一個建議表明他不能修,雙方都很委婉,避免了直白有可能帶來的尷尬。
(6)A: Id like to buy that pen and pencil set. Its $29. and I only have $14.50.
[KG*3/4]B: I can lend you some money. Lets see, how much do you need?
在這個對話里A想借錢,可能出于不把握B是否能借,用了一個陳述句,有點試探性,委婉含蓄。
(7)W: 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typewriter.
[KG*3/4]M: You certainly could if I had one.
試比較: Sorry, I dont have one.只是告訴對方?jīng)]有打字機;You certainly could if I had one.包含更多意義,我沒有打字機,如果我有,我一定借給你,因此它的交際意義更強。
間接語言對于交際活動能起到一種潤滑劑的作用,帶來某種交際效果,這也是人們頻繁使用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間接語言和會話合作原則
美國哲學家格萊斯(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某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他稱之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3],并提出了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它們是: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guān)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單從字面上看,間接語言似乎違反了合作原則。例如:
(1)W: Its lunch time, where do you want to eat?
[KG*3/4]M: Whats wrong with the school canteen?
M所說的話和W的問話并不關(guān)聯(lián),也沒有提供W所要求的信息,因此違反了關(guān)聯(lián)原則。
(2)M:The telephone!
W: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
從字面看,W的回答也不相關(guān)。
仔細分析,如果考慮會話背景或前提,說話人其實只是表面違反了會話合作準則,以(1)為例,這個對話的背景知識是W和M 通常在學校食堂吃飯,或W知道M通常在學校食堂吃飯,因此M的回答包含兩層意義:(1)我知道你不想在學校食堂吃了或我知道我們不能到學校食堂吃飯了;(2)是你不想去學校食堂吃飯還是學校食堂怎么了??梢奙用間接言語實際上是與問題相關(guān)的,并且是直接涉及他想知道的相關(guān)問題,通過言外之意使交談簡潔并具有連貫性,并沒有破壞交際目的和原則。
同樣當然,例(2)中W的回答實際上是委婉拒絕,單從拒絕意義講W可以有其他更符合會話準則的方式,如:
1)I cant
2)Sorry,I cant,
3)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
4)Sorry, I cant. 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
5)I cant, because 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
6)Sorry, I cant, because 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
與以上所有方式相比,“Ive got to catch the school bus.”的優(yōu)勢在于既禮貌得體,能夠維系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又簡潔。顯然間接語言仍然遵守了會話原則,甚至有時兼顧到更多的交際效果。
Father: The phone is ringing. Lisa! Lisa! Please answer the telephone. Im washing the dishes
Lisa: But Dad, Im washing my hair.
Father: Where are the twins? Mary? Linda?
Mary: Im studying. Linda is watching TV.
Father: Linda?
Linda: Im watching the baseball game, Dad!
這段對話中所有的孩子都表示不能接電話,每個孩子都通過給出一個理由做到既拒絕又得體。
此外,間接語言除保持交際內(nèi)容的連貫外,也能節(jié)省交際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
A: How about going to the theater?
B: Have you got a ticket?
對于A的詢問B沒有做出直接回答,而是又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即:(1)表示B可以考慮去劇院;(2)提出B關(guān)心的問題——有沒有票。B的回答顯然省略了一個步驟而直接進入到下一個交談內(nèi)容。這樣“Have you got a ticket?”除了承載字面意義外又多了一個“言外之意”,即表示B愿意考慮去劇院,再看下一個例子:
A: Can you help me with my maths?
B: Whats the problem?
B直接問A有什么問題,這不但代表B愿意幫忙,還使交談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快了交際效率。Searle 認為“在實施間接言語行為時,說話人依賴交際雙方所共有的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以及聽話人的邏輯推理能力向聽話人傳達言外之意?!盵2]127間接使用話語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常識、背景知識和人們的推理能力,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的交談都是跳躍式的,這很可能是因為心智永遠比語言來得快,中規(guī)中矩式的一答一問是浪費時間和力氣的,除非是某種特殊的場合。
間接語言的話語意義揭示了人類語言的復雜現(xiàn)象。Leech 繼Grice的合作原則之后又提出了“禮貌原則”,試圖解釋人們?yōu)槭裁匆`反會話準則含蓄、間接地表達自己。間接語言當然有出于禮貌的需要,委婉語的語用功能是間接言語的重要語用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人們使用間接語言是為了達到所期望的交際效果,其中包括禮貌。某些間接語言的語用意義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交際原則;有些間接語言看上去更像是省略交談步驟,為了提高效率,加快交流速度。
參考文獻:
[1]何兆熊.語用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284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Jabob L.Mey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