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小和尚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朝你招招手,讓你坐下一塊兒聽聽……
不見了的念珠
有座寺廟,因留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里的老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七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钡茏觽兌紦u頭。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钡诌^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钡诙?,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離開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崩献〕謫枺骸澳菫楹我硞€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這名弟子手上。
倒穿鞋的菩薩
很久以前,有一個性格粗暴的農(nóng)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親,但他對母親毫不關心,甚至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
有一天,農(nóng)夫聽說觀音菩薩經(jīng)常會現(xiàn)身于普陀山,他便決定和朋友們?nèi)タ雌兴_。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兒,很多人都說看到了菩薩,卻只有那個農(nóng)夫沒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菩薩的,因此很失望,氣急敗壞地問廟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為什么我看不到菩薩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說:“你知道嗎?剛才菩薩來了,很想跟你說話,但是這里人又多,所以菩薩讓我告訴你他上你家等著呢。你現(xiàn)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薩了!”農(nóng)夫聽后很驚訝,也轉(zhuǎn)怒為喜了,連聲說:“真的嗎?我現(xiàn)在回去就能見到菩薩嗎?但是,我沒見過菩薩,菩薩長什么樣子?”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回答:“要說菩薩的長相,我不會形容,我只能告訴你他的穿著打扮。當你回家的時候,看見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薩了!”農(nóng)夫聽了,連夜就趕回了家。
“兒行千里母擔憂”,農(nóng)夫的母親為兒子出遠門徹夜難眠。當農(nóng)夫到家的時候已經(jīng)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著門。老母親聽到兒子那么晚回來,還那么緊張地大聲敲門,擔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亂地披上衣服,不小心把衣服都穿反了,連鞋子也倒穿了,踉踉蹌蹌走到門前把門打開……
當門被打開的瞬間,農(nóng)夫恍然大悟:原來菩薩一直都在家里。
最大的不幸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
不久,機會終于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驢興奮不已。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大惑不解,還慌忙躲閃,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nèi)绱顺绨菸?。當它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伙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于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寺里,已經(jīng)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嘆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廟。每到用餐時,他就惆悵地盯著菩薩,像在祈盼什么。大師見他可憐,便催促弟子快些給他送去食物。
漸漸地,少年與弟子們熟絡起來,再到餓時,便直接讓弟子去找大師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師,可大師卻總想出各種理由,推遲片刻后才讓弟子備好食物,還吩咐慢些給他送去。
如此這般次數(shù)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問大師:“為何您以前急著要給少年送食物,如今卻總在故意延遲呢?”
大師微微一笑,說:“以前我們給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讓我們送食物給他,我們則成了遷就。成全是幫他,所以要快;遷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撐著不死
大熱天,禪院里的花被曬枯萎了。小和尚趕緊去提了一桶水來準備澆水。“別急!”老和尚說,“現(xiàn)在太陽大,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澆水。”
傍晚,那盆花已經(jīng)成了“霉干菜”的樣子。小和尚見了,嘟囔道:“不早點澆……現(xiàn)在怎么澆也活不了了。”沒想到老和尚卻指示:“少唆!澆!”
等小和尚把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jīng)垂下去的花居然緩了過來,而且生氣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撐著不死。”
“胡說!”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而是好好活著?!?/p>
小和尚問:“這有何不同?”
“當然不同?!崩虾蜕信呐男『蜕?,“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歲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小和尚低著頭,半天答不上來。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說:“笨?。∫惶斓酵砼滤赖娜?,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只有好好活著,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禮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xù)好幾天,好長的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誣蔑、詆毀佛陀。
最后,佛陀轉(zhuǎn)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那人答:“當然還是屬于送禮的那個人?!?/p>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就是在罵自己了嗎?”
于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心頭火
有位久經(jīng)沙場的將軍,十分厭倦戰(zhàn)爭,也厭倦了世間的你爭我斗。于是,他特地來找一位有名的禪師,誠懇地告訴禪師自己已看破紅塵,愿出家為僧。
禪師回答:“你心性火氣太重,還不能出家,再等等吧?!?/p>
將軍急忙說:“我現(xiàn)在什么都能放下,請您立即為我剃度吧?!?/p>
然而禪師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將軍無奈,只能暫時作罷。
一天,將軍起了個大早,趕來寺里拜佛。老禪師一看他就說:“將軍為什么這么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回答:“為了除去心頭火?!?/p>
禪師當場就做了一首偈語給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嗎?”
將軍一聽,大怒:“你這個老和尚,怎么信口開河,言語傷人?”
禪師長嘆一聲道:“輕輕一撩撥,心火就燃燒,你這樣暴躁的脾氣,還談什么除去心頭火呢?”
五個『放』的故事
寺院里新來了一個小和尚,對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紅葉飛舞,小和尚跑去問師父:“紅葉這么美,為什么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么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和尚看見師兄們把院子里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么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冰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干凈。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們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么要弄倒?”
師父正色道:“誰說好好的?沒見雪把樹枝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p>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問師父怎么辦。
師父說:“數(shù)數(shù),柜子里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里還堆了多少柴?倉庫里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判牟皇恰挥眯?,是把心安頓。”
不久,春天果然來了,也許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勝于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門了,小和尚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么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