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南方稱“鷂子”,北方稱“紙鳶”。紙鳶的前身為木鳶,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鴻書》),“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韓非子》)。直到漢代發(fā)明了紙,才開始了以紙糊風箏的歷史,當時名曰“紙鳶”。
為什么稱作風箏呢?“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漢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明·郎瑛《詢芻錄》)。
在古代,風箏曾用于軍事行動,“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圍臺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獨異志》);明代時,在風箏上裝炸藥,飛到敵營上空時,盤香點燃了導火索引爆炸藥,謂之“神火飛鴉”。
但風箏主要是作為一種游藝工具而流傳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歌詠它的詩文,唐人高駢的《風箏》一詩,最為人稱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diào)中?!鼻宕娙岁愰L生《春日信筆》寫道:“軟紅無數(shù)欲成泥,庭草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檐西?!?/p>
放風箏還有益于身心健康,“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nèi)熱”(宋·李石《續(xù)博物志》)。“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放風箏,在民間還有“放晦氣”的說法,當風箏放到天上,然后剪斷線,表示“放”走了“晦氣”,消災(zāi)消病。“正因為如此,民間最忌撿拾人家放掉的風箏。否則,會沾上‘晦氣。北方民間禁忌風箏斷線落到房頂或院內(nèi),以為是不吉的征兆”(任騁《中國民間禁忌》)。
(選自《中國忌諱》/聶鑫森 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