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可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13001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71)
“明示”與“默示”
——康德與早期維特根斯坦的不同“劃界”
孫江可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13001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71)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均以劃界為首要任務(wù)??档碌膭澖缡敲魇镜?、外在的,而維特根斯坦的劃界是默示的、內(nèi)在的。這種差異根源于二者不同的邏輯方法。康德的先驗邏輯既關(guān)涉形式,又關(guān)涉內(nèi)容,所以在界限之外也有所說;而維特根斯坦的數(shù)理邏輯只關(guān)涉形式,所以惟有沉默。
康德;維特根斯坦;劃界;先驗邏輯;邏輯型式;明示;默示
盡管維特根斯坦的研究風格與康德迥異,許多當代哲學家仍愿意把維特根斯坦稱為“康德式的哲學家”。江怡先生在比較康德和維特根斯坦時,通過大量的篇幅論證維特根斯坦是一位康德式的哲學家[1]。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均以“劃界”為首要任務(wù)??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信腥祟惖恼J識能力,為其劃定一個有效范圍,過界之后,認識無確定性可言;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考察語言的界限,并要求對于不可說的東西保持沉默。這兩種劃界之間的內(nèi)在一致性和深刻關(guān)聯(lián)已被當代學者充分討論,而二者之間的差異尚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
康德批判考察人類的認識能力,確定人類認識的有效范圍??档掳堰@種反思人類認識能力的努力稱之為“理性批判”。這種批判“不是對某些書或體系的批判,而是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獨立于任何經(jīng)驗而追求的知識來說的,因而是對一般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進行裁決,對它的根源、范圍和界限加以規(guī)定,但這一切都是出自原則”[2](3)。
康德認為人類認識只能停留在經(jīng)驗的范圍,人類只能認識到經(jīng)驗現(xiàn)象界,在此范圍內(nèi),人類認識具有普遍必然性,能夠形成具有客觀必然性的有效知識。一旦超出這個界限,用概念范疇去把握超驗的理念世界,必然造成先驗幻相,形成無效的知識。先驗幻相表明人類認識的上限,必須把人類認識限制在經(jīng)驗的范圍內(nèi),超出經(jīng)驗的范圍必然導致錯誤。這里需要注意,康德所確定的人類認識的界限是一個外在的界限,他不但在此范圍內(nèi)論述了認識的有效范圍,還論證認識超出此范圍之后必然導致的錯誤,確證了人類認識的上限,從正反兩方面確證了人類認識的界限。
與康德不同,維特根斯坦給語言劃定的界限僅是內(nèi)在的界限。維特根斯坦通過澄清對語言的誤用,通過區(qū)分可說與不可說,確定思想的界限。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問題源于對語言的誤用,所以“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哲學不是一門學說,而是一項活動。哲學著作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由一些解釋構(gòu)成的。哲學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學命題’,而是命題的澄清”[3](48)。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應(yīng)當為思想劃定界限,在《邏輯哲學論》的前言中維特根斯坦寫道:“這本書的全部的意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下: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談?wù)摰臇|西必須沉默。因此本書想要為思想劃一個界限,或者毋寧說,不是為思想而是為思想的表達劃定一個界限……”[3](23)
外在界限與內(nèi)在界限之間的差異可以直觀地表述如下??档路路鹪诟┮曇粋€沙盤,整個沙盤被一條線(界線)分割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理性的有效范圍,另一部分則是無效范圍。與康德相反,維特根斯坦從來不能居于沙盤之外。他總是謹慎地把自己局限在可說(亦即可思)的范圍之內(nèi),在此范圍之內(nèi)充分地清楚地說、充分地清楚地思;而無論我們?nèi)绾闻Φ卣f和思,那些真正重要的問題永遠無法被我們的語言和思想觸及,所以這些東西必定居于可說(可思)的范圍之外。關(guān)鍵之處在于,維特根斯坦對于界限之外的東西不置一詞。對于不可說者之存在,他既不能給出任何證據(jù)和證明,也不能做出任何說明和討論——否則,不可說就變成可說了!既然界限之外的東西并不存在與我們的世界之內(nèi),界限(以及界線)本身當然也不屬于我們的世界。因此,維特根斯坦所謂的“界限”(“界線”)其實是一個比喻,并不是一個明確而嚴格的“限”(或者“線”)。康德的界限是明示的,而維特根斯坦的界限是默示的。
維特根斯坦通過分析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確定思維的有效范圍。對維特根斯坦來說,可說的東西是可以被語言描述的東西,是語言能夠作為其邏輯圖像而對其加以描述的東西。語言是命題的集合,我們使用命題描述事實。通過真值函項理論,維特根斯坦邏輯地推演出全部命題,確定可說的范圍。但是對于范圍之外的東西,維特根斯坦和康德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維特根斯坦認為,可說范圍之外就屬于不可說的,對于不可說的,只能保持沉默,“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談?wù)摰臇|西必須沉默?!盵3](23)把可說的東西清楚地說出來,然后閉嘴保持沉默。保持沉默這個舉動本身就顯示了界限的存在,只不過這個界限不是明確地說出來,而是“顯示”其存在。
這里我們可以注意到康德與維特根斯坦的不同之處。康德在演繹說明認識的界限時,邏輯地證明認識一旦超出經(jīng)驗對象的范圍,必然導致錯誤。通過此種方式,康德給人類的認識設(shè)定了一個上限,說明有效認識到此為止,外在地設(shè)立認識的禁區(qū),明確認識的界限和有限范圍。不同于康德,維特根斯坦確定的思維界限是一個內(nèi)在的界限??伤嫉木褪强烧f的,窮盡了可說的東西就是把可思的列舉完了。維特根斯坦通過真值函項一般型式:,從邏輯上窮盡所有可說的內(nèi)容,這些是可說的全部內(nèi)容,其它任何內(nèi)容都屬于不可說的范圍,不可說的東西必須沉默。維特根斯坦沒有像康德那樣給人類認識設(shè)立上限,也沒有明確說明禁區(qū)何在,只是簡單地“沉默”。
康德的劃界一目了然,既告訴你哪些可以認知,也告訴你哪些無法認知,中間的界線清晰明白;而維特根斯坦的劃界相反,他只告訴你哪些可說,而這就是可說的全部內(nèi)容,然后就閉嘴。你只能知道這些內(nèi)容是可說的,至于哪些是不可說的,維特根斯坦沒有像康德的那樣明確告知我們。甚至對維特根斯坦來說,我們連可說的上限都無法明確知道,這個界限本身是模糊不明、無法明確確定的,“因為要為思想劃一個界限,我們就必須能夠想到這界限的兩邊(這樣我們就必須能夠想那些不能想的東西)”[3](23),這對維特根斯坦而言是不可能的。
康德可以明確告訴我們認識的界限何在,而維特根斯坦只能沉默,這種差別的根源在于二者不同的邏輯基礎(chǔ)。
康德和維特根斯坦采用不同的邏輯方法構(gòu)建各自體系,正是邏輯方法的差異導致二者在劃界問題上的差異。沉默與否是由二者不同的邏輯方法決定的??档碌南闰炦壿嫴煌诰S特根斯坦的數(shù)理邏輯。康德的先驗邏輯不僅關(guān)注命題的形式,更加關(guān)注命題的內(nèi)容,通過對人的各種先天思維邏輯能力以及心理機能的概念辨析,確定認識的合法范圍;維特根斯坦使用數(shù)理邏輯的方法,僅僅關(guān)注命題的邏輯形式,并不關(guān)注其經(jīng)驗內(nèi)容,通過分析語言和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從邏輯結(jié)構(gòu)的角度界定可說的范圍。具體來說,康德不但關(guān)注概念的內(nèi)涵,更加關(guān)注概念的外延,通過對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相關(guān)概念的先驗分析,澄清概念的內(nèi)涵,確定其合法外延和有效范圍。維特根斯坦只關(guān)注命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對他而言,命題等同于命題的真值條件。在邏輯解析語言和世界的基礎(chǔ)上,把語言和世界外延化為基本命題和基本事實的邏輯運算結(jié)果,構(gòu)建一個純邏輯的形式化體系。
(一) 康德的先驗邏輯方法
康德批判考察人類認識能力,辨析相關(guān)概念的邏輯內(nèi)涵,在此基礎(chǔ)上論證其必然有效的合法外延,確定各自的合法領(lǐng)地和有效范圍,確立認識的界限。具體說來表現(xiàn)為通過對感性直觀、知性綜合以及理性思辨等人類認識能力的內(nèi)涵分析,確定其合法領(lǐng)地和有效外延。
感性直觀的能力,表現(xiàn)為人使用先天直觀形式(時間空間)把握由物自體刺激感官產(chǎn)生的感受性,使之對人呈現(xiàn)為具有時空秩序的感性對象。康德通過先驗感性論的形而上學演繹,表明時空直觀形式是人所具有的先天能力。其必然作用于物自體刺激感官產(chǎn)生的感受性,證明時空直觀形式對感受性普遍有效,邏輯地確定了感性概念的外延,確立了其發(fā)揮作用的有效范圍。但感性直觀形成的感性對象依然處于無序的雜多狀態(tài),需要知性的綜合作用。
知性綜合作用表現(xiàn)為使用先驗范疇去綜合把握感性對象,形成具有客觀有效性的知識??档峦ㄟ^知性的形而上學演繹,從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判斷表推演出知性范疇體系,具體說明知性范疇的邏輯內(nèi)涵,解釋了范疇的概念。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范疇的先驗演繹,康德先驗地證明知性范疇對經(jīng)驗對象的普遍有效性,確立了知性范疇的有效外延,說明了知性的合法領(lǐng)地和有效范圍。
康德通過解釋和說明感性直觀能力和知性綜合能力的邏輯內(nèi)涵,從其邏輯內(nèi)涵出發(fā)確定其邏輯外延,確定認識的有效范圍:即人類的認知在經(jīng)驗對象的范圍內(nèi)合法有效。在此范圍內(nèi),人類認識先天有效,能夠形成客觀知識。
如果人類認知超出此范圍呢?康德通過對理性的邏輯推演,證明過界之后的理性認知沒有合法外延,無法形成有效知識。理性不會滿足于知性的確定性,理性要求更高的確定性,即經(jīng)驗整體性或知識的統(tǒng)一性,即理念。范疇無法把握超驗的理念,人類認知只能產(chǎn)生空洞的幻相,無法形成有效知識?;孟嗟某霈F(xiàn)表明范疇的超驗使用必然導致錯誤,其消極地確定了認識的上限,外在地確定了界限的存在:即人類認識必須局限于經(jīng)驗的范圍,不能有任何的超驗使用??档聫睦硇愿拍畛霭l(fā)推演其邏輯外延,最后導致出現(xiàn)幻相;這個類似于反證法的過程表明理性的外延(理念對象)是理論理性不能認知的。理念對象既然不能被理論理性所認知,那么對理論理性來說,理念對象就沒有合法外延,其外延是一個空集。
我們需要注意康德的“理性”概念的獨特性:理性不同于感性和知性,理性只有邏輯內(nèi)涵,沒有合法外延和有效領(lǐng)地??档掠梅醋C的方法向我們展示從理性的邏輯內(nèi)涵推演其合法外延必然導致錯誤。錯誤的出現(xiàn)表明我們無法推演理性概念的外延,它沒有自己的合法領(lǐng)地。理性沒有自己的合法外延表明理念對象無法認知,人類只能認識經(jīng)驗對象,這就明確了認識的有效范圍。康德的過界言說正是論證我們從理性概念的內(nèi)涵推及其外延必然導致錯誤,錯誤的出現(xiàn)表明人類的認識無法達到理念的層次,理性沒有自己的合法外延?!把哉f”的實質(zhì)是從理性的邏輯內(nèi)涵推演其邏輯外延,這個推演在邏輯上必然失敗,從而說明超驗的認識是不可能的,認識只能局限在經(jīng)驗的范圍之內(nèi),從而外在地確認了認識的界限。在此,康德“言說”的是理性概念的內(nèi)涵;關(guān)于理性概念的外延,康德沒有“言說”,僅指出我們無法從其內(nèi)涵推及其外延,其外延是不可知的。正是因為康德的先驗邏輯不僅關(guān)注命題的內(nèi)涵,更關(guān)注命題的外延,所以他才可以通過論證由理性概念內(nèi)涵推演其外延必然會失敗,從而明確認識的上限,確定認識的有效范圍。
(二) 維特根斯坦的數(shù)理邏輯方法
不同于康德,維特根斯坦用數(shù)理邏輯的方法分析語言和世界,在對語言和世界邏輯解構(gòu)的基礎(chǔ)上,描述可說的范圍。維特根斯坦不關(guān)注語言的內(nèi)容,只關(guān)注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和邏輯形式。對維特根斯坦來說,命題的真值條件就是命題的全部內(nèi)容。命題的真值條件就等于命題本身,“與基本命題的真值可能性符合和不符合的表達式,表達了命題的真值條件”[3](57),“命題是與基本命題的真值可能性符合和不符合的表達式”[3](56)。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真值表更好地闡述維特根斯坦的看法,見表1。
表1 以p、q基本命題為例的真值表
上面的表格顯示了如何從兩個基本命題p、q,經(jīng)過邏輯運算所能構(gòu)造的全部命題。特根斯坦認為,命題的真值表和其它的一些表示方法真正說來并不是對命題真值條件的一種解釋,它們本身就是命題符號,它們是相同的命題。對維特根斯坦而言,上面表格中從從f1到f16的每一列都是命題的真值條件,每一列都是一個完整的命題。以f3這一列為例,(TFTT)(p,q)這個表達式和p→q的真值條件完全相同,它們是同一個命題。在此我們看到,維特根斯坦把命題完全外在地視為基本命題的邏輯構(gòu)造,對他而言,命題就就是與這些基本命題真值可能情況一致和不一致的表達。通過描述與諸種真值可能情況的一致與否(類似于上不關(guān)注命題的具體內(nèi)容(即p、q具體表示什么),只要理解了命題的結(jié)構(gòu)(即理解每一列中與諸種真值可能情況的一致與否,T或F),我們就完全理解了命題。
命題之所以能夠描述世界,根本在于通過使用名字命名對象,把語言和世界對應(yīng)起來?!懊}的可能性建立在以記號為其代表物這一原理的基礎(chǔ)上?!盵3](45)。通過名字直接命名對象,由名字聯(lián)接構(gòu)成的基本命題投射由對象直接聯(lián)接構(gòu)成的事體;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對基本命題的邏輯操作構(gòu)成命題,構(gòu)建事實的邏輯圖像,從而使用命題描述事實。維特根斯坦論述可說的范圍有兩個不同的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使用名字命名對象,語言直接接觸世界,基本命題投射事體;在此基礎(chǔ)上把命題邏輯分解為基本命題,命題描述事實也建立在基本命題投射事體的基礎(chǔ)之上。在名字直接命名對象的基礎(chǔ)上,維特根斯坦邏輯地說明了命題如何描述事實??烧f的東西就是用命題描述的東西,通過命題函項的一般型式:,邏輯地構(gòu)造出所有命題,從而把可說的清楚地說出來,確定可說的范圍。給出了所有基本命題,我們就可以通過命題函項的一般型式,構(gòu)建類似上面的表格,枚舉出所有命題,確定語言的范圍?!凹偃缦蛭医o出了所有的基本命題:那么問題就只在于我能用它們構(gòu)造出一些什么命題。這樣我就有了全部命題,而且這就確定了這全部命題的界限?!盵3](61)通過上述方法,維特根斯坦邏輯地枚舉出所有命題,窮盡了可說的東西。把可說的全部說出來的同時,也就內(nèi)在的確定了可說的范圍。
那么,除了這些命題所能描述的東西之外,剩下的東西呢?對維特根斯坦來說,剩下的東西不屬于命題所能表達的范圍,即不屬于可說的范圍,不能用語言加以表達。既然不可說,那就只能沉默!在此可以看到,維特根斯坦之所以對可說范圍之外的東西必須沉默,表面的理由是其不屬于可說的范圍;既然不可說,當然只能沉默。而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維特根斯坦獨特的邏輯方法:維特根斯坦僅關(guān)注命題的邏輯形式,不關(guān)注命題的經(jīng)驗內(nèi)容。對維特根斯坦而言,命題的邏輯形式就是命題的全部;命題的內(nèi)涵也體現(xiàn)在命題的邏輯形式之中,其內(nèi)涵被外延化處理了。對于那些不可說的內(nèi)容,我們無法為它們構(gòu)建邏輯圖像,也就無法用命題來描述它們,所以它們就不能被語言表達,只能沉默。由于維特根斯坦關(guān)注的重點是命題的邏輯形式,我們無法為不可說的內(nèi)容構(gòu)建邏輯圖像,無法把握其邏輯形式,維特根斯坦式的命題就無法發(fā)揮作用,此時我們只能沉默!維特根斯坦無法像康德一樣“言說”,根本原因在于維特根斯坦不關(guān)注命題的具體內(nèi)容,僅關(guān)注其邏輯形式,當無法為不可說的事物建立邏輯形式時,我們也就無法談及它們了。所以,維特根斯坦的邏輯方法決定了他無法像康德一樣過界“言說”,“沉默”的背后是由其邏輯方法決定的。
[1]江怡.對語言哲學批判——兼論英美與歐洲大陸哲學的關(guān)系[J].哲學研究,1990(5): 94-103.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3.
[3]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96.
In silence or not—The difference between Kant and Wittgenstein in drawing the limit of the knowledge
SUN Jiangk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School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Xian710071,China)
Kant wants to draw a limit of knowledge in the book《Critique of Pure reason》;Wittgenstein wants to draw a limit of knowledge in the book《Tractatus》too.Kant tells us clearly that what we can know and we can't get any reliable knowledge if we pass the limit of knowledge;Wittgenstein tells that what we can say at all can be said clearly,and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what we can’t talk about.Kant can express both sides of the limit of the knowledge,but Wittgenstein only draws one side of the limit: what we can say can be said clearly,while the other side we must keep silence.Why is Wittgenstein so different from Kant in drawing the limit of the knowledge? Because they have different logical tools it their books.Kant’s transcendental logic pays attention not only to the logical form but also to the content,while Wittgenstein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form.
Kaut;Wittgenstein;draw a limit of knowledge;transcendental logic;logical form;say what one can say;keep what one wants to say in silence
B516.31
:A
:1672-3104(2014)04-0170-04
[編輯: 顏關(guān)明]
2013-11-04;
:2014-06-19
2012年中央高?;緲I(yè)務(wù)費一般項目“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邏輯基礎(chǔ)的分析及對二語習得的關(guān)系”(72125345)
孫江可(1984-),男,陜西西安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中心博士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哲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哲學,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