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叢叢
與帝王在傳記中的異象不同,很多名人的童年往往具有孩童的本真,他們也會厭學逃課,也會打架混鬧,但在“惡童”的背后,也驗證了一個道理——孩子有多大破壞性,將來就有多大創(chuàng)造性。
逃學造就的藝術(shù)啟蒙
代表:沈從文、黃永玉
對于調(diào)皮搗蛋的“惡童”而言,逃學所構(gòu)成的童年經(jīng)驗是其成才的重要條件。
出生于湘西的沈從文,曾是逃學大軍中的一員。在他的自傳中,有一篇文章《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專門寫了這段歲月——“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對于家中的愛護反覺處處受了牽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時,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好些?!詮奶訉W成習慣后,我除了想方設法逃學,什么也不再關(guān)心?!?/p>
為此,沈父還曾放出狠話,說是再要逃學,就要砍去沈從文的一根手指頭??上Р⑽茨車樀缴驈奈?,他依舊“總不把逃學的機會輕輕放過”。
沈從文說,逃學的日子里,“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同時,也學會了打架。他在自傳中傳授經(jīng)驗,“被他打倒,你活該,只好伏在地上盡他壓著痛打一頓。你打倒了他,他活該,把他揍夠后你可以自由走去,誰也不會追你,只不過說句‘下次再來罷了?!?/p>
多年后,他的侄子,另一位湘西籍的大師黃永玉,也沿襲了這條成才路。
黃永玉有個外號叫做“黃逃學”。他只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12歲就外出謀生,只因留了5次級,同學聚會就來了200多人,由此可見其逃學瘋狂。
逃學后干什么,這位90歲的老人家這樣描述,“鳳凰城里就有30多座廟,城里面、廟里面都是風景區(qū)。廟里有演戲的、街上也有演出的、廟里有時候也唱戲?!?/p>
在湘西,在一次次逃學后的游蕩中,黃永玉完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啟蒙,多年后,他總結(jié),“我沒有叛逆心理,我不是反抗,我只是安排自己的求學之路,是習慣,也沒有什么理想,這樣那樣或者通過叛逆的手段做點什么重要的事情,沒有,這是多少年形成這么一種讀書的習慣?!?/p>
沈從文當年是在北京寫作《邊城》,如今黃永玉也在北京書寫他的“無愁河”。黃永玉用《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回憶童年,從出生寫起,80萬字才寫到十幾歲。
大師們的調(diào)皮歲月
代表:黃萬里、傅斯年
水利工程學專家黃萬里,年幼時因為父親常年在外,母親獨自支撐家庭,而被放羊式管理,這讓他調(diào)皮異常。他姑姑是個標準“剩女”,一日同男友關(guān)起門來說婚事,卻不料黃萬里就藏在床下偷聽,等著兩人敲定了終身大事,他就跳出來大喊,“成功啦,成功啦!”讓兩個新人臉紅不已。
他的一個親戚回憶,“小萬里不僅自己鬧,想出各種花樣在家里鬧,還招來一群村野頑童一起鬧,爬樹鉆洞,大呼小叫,奔走追逐,總之是鬧。”好在他的父親對此十分寬容,要求只有一個——“你總要鬧出個名堂才好!”
歷史學家傅斯年,自幼聰穎,小時候讀書,喜歡將不認識的字記下來問師長,沒有紙時,就寫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一到夏天,身上就黑乎乎一片。出身書香門第的他開辟了一條副業(yè)——作文換燒餅。
事情由來乃是老師馬殿仁出了個現(xiàn)場作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傅斯年文思泉涌,不多久就揮筆而就。鄰桌的任裕山、朱思源想了半日也無頭緒,于是偷偷喚了傅斯年商量,“你為我們代筆,事成之后,我們每人為你買一個燒餅作為報酬如何?”
傅斯年欣然應下,不多時就寫了兩篇風格完全不同的文章,署了那兩人的名字。馬殿仁對此心知肚明,雖然也曾教育:“以后不得如此,不然要打板子?!钡邓鼓陮嵲诳诒己?,生意不斷,時間長了,馬殿仁只能無奈地問句:“傅老大,這次又換了幾個燒餅?”
“殺了先生,燒了私塾”式的反抗
代表:毛澤東、蔣夢麟
“殺了先生,燒了私塾”,是著名教育家、曾經(jīng)的北大校長蔣夢麟,在五歲的時候喊出的“惡語”。
他的父親是當?shù)丶澥?,喜愛動手,曾自己蓋過洋樓,造過輪船,前者成功,后者卻因知識淺薄而失敗,于是教育成為重中之重。
五歲的蔣夢麟就在這樣的原因下,被送入了私塾,每日跟著老師搖頭晃腦地背誦《三字經(jīng)》、《千字文》。
痛恨這種死板讀書生活的蔣夢麟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逃學。他直接奔赴回家,栽到母親懷中,說了上述話語。只是因為年歲太小,無人當真,蔣夢麟依舊被送了回去。
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苦讀生活,“在最初幾年,家塾生活對我而言簡直像監(jiān)獄,唯一的區(qū)別是:真正監(jiān)獄里的犯人沒有希望,而家塾的學生們都有著前程無限的憧憬?!?/p>
他說,“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啟發(fā)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diào)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逐末的辦法。只有以啟發(fā)理想為主,培養(yǎng)興趣為輔時,興趣才能成為教育上的一個重要因素?!?/p>
當然,通過逃學反抗的不僅僅是他一人。
1936年秋天,毛澤東在陜北一個窯洞里接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曾說起過自己小時候逃學的故事。彼時他不過十歲,因為天太熱帶著同學下池塘洗澡,恰被老師鄒春培看到,要用竹篾片懲罰他,毛澤東眼見不好,轉(zhuǎn)身就跑了。
在自傳《一顆紅星的幼年》中,毛澤東寫道:“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為那個城是在某處一個山谷里面的。我飄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jié)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