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婧
今年1月31日,即馬年新春大年初一,我與同事們又在天還未亮時,集結奔赴基層,開啟了《四川日報》“駿馬追風賀新春·新春走基層”欄目的報道帷幕。
這是我連續(xù)兩年在大年初一,與同事在一線采訪、過年。而對《四川日報》則是“新春走基層”第6個年頭:從2008年初那場雨雪冰凍災害后的春節(jié),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第二個春節(jié)……6年來,每一個春節(jié),都由報社的總編輯、副總編輯,或者部門主任、主編親自帶隊,組成6—7個由30余名編輯記者擔綱的小分隊,深入全省多個市州,用零距離的筆墨,找尋最真實的年味。
而時至今日,“新春走基層”小分隊的記者名單,也由最初的“指定”,變?yōu)槿缃竦摹皳寠Z”??勺x性強、真情實感、喜聞樂見等強調新聞生命的“詞匯”,也在這沉下去的過程中,讓記者得到領悟、獲得歷練,更嘗試了報紙與“自媒體”合作的可能性。
“在路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2013年10月,我被報社派駐到二級城市眉山駐站,每天都在“走轉改”。這期間,既驚嘆各個區(qū)縣層出不窮的新鮮線索,又不時出現被老鄉(xiāng)的“土話”繞暈的尷尬,但這些都讓我深刻明白,用腳步縮短與百姓讀者的距離后,激發(fā)文筆活力的重要性。
今年春節(jié)前夕,我毫不猶豫地響應走基層的“集結令”,并與小分隊成員商定,赴“4·20”雅安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現場。
初一清早6:35分,蓉城被一片深灰白籠罩著。省氣象臺發(fā)布大霧黃色預警。預警短信擾亂了我們的心情:擔心路途忐忑,更擔心濃霧沖淡了雅安新春的歡喜氛圍。因成都高速道路封閉,我們選擇大件路,從成都蒲江縣成佳鎮(zhèn)繞上高速,然后困在長假第一天出游的自駕車流中,緩慢地往雅安駛去。
我們并不是唯一組因天公不作美而“被折騰”的小分隊。
因地處盆地,四川春節(jié)期間的氣候濕冷且多霧,加之每年走基層的目的地,涵蓋了全省備具特色的市州,不乏曾遭受極端天氣破壞的地區(qū),如“新春走基層”第一年,四川遭受50年未遇的雨雪冰凍災害,每一支小分隊,都深入最艱苦的一線,直擊交通保障、能源供應、群眾生活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年的春節(jié),報社強勢推出《08新春抗災救災直擊》特別報道,在新春歡愉的氣氛中,不忘那些默默的奉獻者和需要幫助的老百姓;接下來,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我們《走進震后第一個春節(jié)·現場直擊》,我們與災區(qū)群眾《同賀新春歡樂過年》,收獲震后的四川加快建設美好新家園的感動……
霧霾不是問題,反而“成全”了作為媒體的優(yōu)勢:及時路況播報?!皥缶W互動”“全媒體體驗”“二維碼掃描”等新媒體的“玩意兒”已成為所有記者肩負的又一個責任。
我們就地“取材”,一路在“四川日報網”的微博、微信平臺上進行路況播報,并呼吁汽車不要占據高速路上的應急車道。這些及時信息立即迎來不少網友點贊好評?!爸x謝及時通知!正準備出門近郊游,現在打算吃完午飯再去!”還有網友感嘆當記者不容易,“記者們大過年的還要走基層,辛苦了!”
除此之外,來自省外并回家過年的報社記者,也都“無意識地通過報社微博、微信等,發(fā)布來自全國各地的路況、景區(qū)信息及文化習俗等訊息,“所有非小分隊的‘編外人員,只要在路上,就有‘走轉改的意識?!?/p>
“采訪對象的感受往往令你意想不到”
走基層報道會預設大的主題,但絕不會主題先行,因為收獲的感動與素材,多到不需要擔心。這也解答了“新聞從何而來”的問題,從身邊、從基層、從一線。沉得越深,走得越近,筆墨的落腳點才越佳。
初一上午10點,當我們還堵在高速路上時,陽光漸漸刺破霧霾,灑向大地。我們的小分隊成員之一、在雅安駐站的記者,已從當地滎經縣傳出第一組新春現場報道:該縣兩個鄉(xiāng)鎮(zhèn)800多人的巡演隊,讓小縣城進入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從微博的圖文看出,拉起的“遇到巨大困難,感謝有您幫忙”的紅色條幅,讓小鎮(zhèn)的喜慶透露出真摯的感恩情。
而平日頗讓人煩心的堵車,也讓我們發(fā)現,諸多“云”“貴”“京”“滬”牌照的自駕游車隊,正在我們前后左右,魚貫進入雅安。他們或許就以雅安為長假目的地,或許只是他們自駕行的其中一站,但這卻讓我們仿佛看到“4·20”地震后,也是這些牌照的汽車,或獨自或成群結隊有序而來,向雅安施以援手……這些“正能量”,成為我們當天傳回的稿件里,鮮活的案例、真誠的話語。
一位前輩曾告訴我: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比采訪對象高明,因為他的感受往往令你意想不到。
當天,在途徑雅安西蜀天梯景區(qū)時,與登高祈福的四代同堂的王仁偉老人一家9口歡暢聊天,老人熱情地介紹弟弟一家人,告訴這背后的故事:弟弟全家是“舍棄”西昌的陽光,專程奔雅安而來,“就是為了給全家的重建打氣、加油。”88歲的王爺爺還“和盤托出”:除夕夜,他高興地親自下廚烹制年夜飯,藿香鯽魚、蒜苗炒臘肉、臘味拼盤、耙耙菜、涼拌豬頭肉、涼拌土雞、香酥花生米……“這七道菜是我們雅安人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的年夜飯菜,也是我們最平凡、最珍視的‘年味。”
這份五顏六色的“菜單”,被2300公里外的電臺“嗅”到,上海廣播電臺的編導立即來電,邀請我們參與他們與東廣新聞臺兩臺聯播的新春特別節(jié)目《過年這點事》,“‘隔空為我們連線講述一下災區(qū)新貌、當地百姓的過節(jié)氛圍與新年愿望。”
可見充滿溫度的“鮮活”事例,被所有媒體視為“香餑餑”。因為走得深入,這也是我們最不需要“準備”的一次連線。通過電波,上海、江浙乃至全國的聽眾,也身臨其境地“看”到了當地村民任學康家中,親自裝修完畢的二層小洋房讓“團聚”成為新年新貌,他家10余平米的大廚房內,有備好的新鮮食材與腌臘肉類;在蘆山縣鄉(xiāng)間村頭的陽光下仍忙碌在工地上的身影;在村委會空地上等待夜幕降臨放映電影的白色屏幕;有栽下初苗的生態(tài)葡萄園;還有近十年來從沒出過四川,卻要在初六啟程去非洲打工的年輕人;更有盼回在廣東打了5年工兒子的老大爺……
夜幕降臨,當我們小分隊準備離開時,多了一份希望與這些樂觀向上人們多呆一會的不舍,而當我們電話連線來自上海的電波時,則傳遞出川人深深的感恩:感恩過去的一年,感恩祖國和時代。
隨后的幾天,四川的天府新區(qū)建設工地、邊陲小鎮(zhèn)、高原藏區(qū)、革命老區(qū)等,其圖文并茂的群眾喜迎春節(jié)歡樂過年的熱烈氣氛,熱氣騰騰地呈現在報紙上。“駿馬追風賀新春-新春走基層”的總欄題下,內容變得豐富而全面,“產業(yè)策”“人物志”“文化秀”“微言直播”“新年景”等子欄目,承載小分隊成員辛勞,匯聚成獨一無二的喜慶年味。
而記者同樣是“受益者”,每一次接地氣的新春行,都會成為新年工作的起點,提醒自己要勤于邁開腳子去縮短與基層的距離,將每一次的所見所聞,從一個記者的角度,看到責任;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學會感恩。只有把百姓們可親、可愛、可敬的風貌凝結成文字、定格成圖片,才能走得踏實,轉得真誠,改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