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圖形表達有著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表達能力。圖形的表達方式與其他的表達方式相比,顯得更加形象、直觀,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記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茖W課中除了傳統的力學圖、杠桿圖、電路圖等之外,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圖形,讓學生在科學課中結合圖形進行探究,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探究趣味化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在科學課中畫圖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三年級上冊的教材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螞蟻身體的各個部分。上課后我先問學生以前是否畫過螞蟻。學生很自豪地回答:“幼兒園就會畫了?!蔽翼樦鴮W生的這種自豪感,讓每個學生都畫一只螞蟻,并讓學生比一比誰畫得快,誰畫得好。學生知道老師要考他們幼兒園學的本領后,個個喜氣洋洋,很快完成了他們的作品。然后,我要求學生借助工具,觀察真正的螞蟻,并把自己畫的圖與真實的螞蟻進行比較,把不同的地方改正過來。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修改自己畫的螞蟻。最后我問他們:“剛才大家畫的螞蟻好嗎?”學生們面面相覷,搖搖頭。這個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記住了螞蟻身體的各個部分。
二、思維顯性化
學生上課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老師只有正確把握學生的思維,才能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思維。畫圖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更高效、更精確,能讓學生的隱性思維顯性化。我曾聽過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教材先是研究條狀金屬的熱傳遞方向,完成實驗后,教師讓學生畫出條狀金屬條的熱傳遞方向(圖1),學生很快就畫了出來。然后,老師出示一片圓鐵片,提出兩個問題:(1)如果在這塊圓鐵片的邊緣加熱,熱傳遞的方向是怎樣的?(2)如果在這塊鐵片的中心加熱,熱的傳遞方向又是怎樣的?請大家預測一下。學生紛紛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學生的語言不能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老師聽懂了,其他學生也不一定能聽懂。這時,老師就說,大家把自己的猜想畫在紙上。因為有第一次實驗的畫圖經驗,3分鐘后學生就基本完工了。老師讓學生匯報,看看有幾種不同的猜想。通過匯報分類,大致有3種方法(圖2)。這樣一來,學生的隱性思想顯示了出來,比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要完整得多。
圖1
通過畫圖,學生的隱性思維顯性化,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維,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便對癥下藥,少走彎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圖2
三、遷移有序化
知識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教學上較多采用的是正遷移。所謂的正遷移就是學生的前概念對后續(xù)學習所起的積極作用。學生所形成的新概念是需要前概念作為基礎的,前概念對新概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從學生的前概念入手,找到新概念的切入點,從而引出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新概念。畫圖手段,能使學生的前概念自然有序地過渡到新概念。
如五年級上冊“光的反射”一課,教材要求學生制作一個潛望鏡。要制作潛望鏡必須知道光路圖,但對多次反射的光路圖,學生一下子理解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先讓學生畫出光直線傳播的圖,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畫反射光線的光路圖。在以上兩個光路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畫一個多次反射的光路圖。學生很快就畫了出來。最后,我讓學生按潛望鏡的要求畫光路圖。有了上面的基礎,學生畫起來比較輕松,幾分鐘就完成了。有了光路圖作基礎,學生的潛望鏡也做成功了。
四、難點簡單化
科學課中總會有一些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的知識點,如何突破這些難點是每個教師所要面對的問題。畫圖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如三年級下冊“簡單電路”一課,閉合電路中的“電流”概念很抽象,如果學生不借助其他的輔助手段,是很難理解的。于是,我讓學生把電流看成是自來水管中的水流,電池的正極是加壓泵,讓學生把閉合電路中的水流畫出來,并用箭頭畫出水流的方向。畫圖,加深了學生對電流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電流是從正極向負極流動的。要讓水流暢通就必須保持水管的暢通,同樣的道理,要讓電流暢通,就必須讓電路閉合。這為后面的“電路出故障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合理結合圖形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也能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