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琳 孫建
摘 要:以通過“薄利多銷”學習需求價格彈性為例介紹了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步驟:案例導入、介紹基本概念、引入經典案例、案例學習延伸、課后練習鞏固。通過上述五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程度,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并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目標。
關鍵詞:經濟學基礎;需求價格彈性;案例教學法;薄利多銷
《經濟學基礎》作為高職教育中經濟管理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介紹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yōu)勢,也無情地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這門課程包括對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微觀經濟學和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所了解,并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為其他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高職《經濟學基礎》的教學中,筆者了解到學生普遍反映經濟學原理過于抽象、難理解、數理要求高,課程章節(jié)之間存在密切的邏輯聯系。如果學生在課程前面的章節(jié)沒有聽懂,則后面的章節(jié)根本無法掌握。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數學基礎差、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缺乏社會經驗,理解經濟學原理困難重重,“填鴨式”的灌輸、一味地講理論、畫圖表、推導公式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乏味、枯燥、難學的印象,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應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究行之有效的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高職學生進入到經濟角色中,使他們成為消費行為、生產行為的“選擇”“決策”主體,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并了解知識的前因后果,融會貫通,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經濟意識。筆者經過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探索,認為案例教學法可以將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的經濟學原理、方法與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社會經濟行為聯系起來。通過精選與教學內容吻合并富有真實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經濟學知識,還獲得了思維方法,達到學以致用。案例教學法既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又轉變了他們厭學的心理,使得課堂給他們帶來了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體驗。
在《經濟學基礎》課程中,首先接觸到的是需求和供給,需求價格彈性便是其中重要的經濟學原理。本文以需求價格彈性的講解為例討論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歸納案例教學法有如下幾個要點。
一、案例導入
每逢節(jié)假日或是商場超市周年慶期間,商品打折的消息大大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其中,打折的絕大多數商品屬于奢侈品(不一定屬于非常高端的奢侈品,只是相對于生活必需品而言),而像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卻很少打折,產生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樣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呢?教師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使得學生懷揣著疑問,去探究案例背后隱藏的經濟學理論。
二、介紹基本概念
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即商品的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和價格變動的比率的比值。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可以用彈性系數來表示,即需求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如果以Ed代表需求彈性系數,P代表商品價格,Q代表商品需求量,△P/P代表價格變動的比率,△Q/Q代表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則計算公式為Ed=(△Q/Q)/(△P/P)(公式1)
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計算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例如:商場在元旦期間對某品牌服裝進行打折促銷,其價格從500元下降到400元,需求量就從200件增加到500件,求該商品的需求彈性。將數字代入到公式1中,可以得出Ed=(300/200)/(-100/500)=-7.5所求結果表明,該品牌服裝的價格下降1%,需求量會增加7.5%,即需求量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7.5倍。由于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一般與其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所以需求價格彈性一般是一個負數。例題中,該品牌服裝的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非常靈敏,降價可以極大地刺激消費者的需求量,其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大于1,我們將其稱作需求富有彈性。相反,油鹽醬醋屬于生活必需品,人們并不能因為食鹽價格的下降而過多消費食鹽,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不靈敏,其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小于1,我們將其稱作需求缺乏彈性。至此,案例導入中的疑問得出了答案。
三、引入經典案例
教師在針對需求價格彈性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入“薄利多銷”的案例。薄利多銷是指低價、低利以擴大銷售、獲取更多收益的策略。此處涉及幾個因素:總收益TR、價格P和銷售量Q??偸找娴拇笮∪Q于商品需求量或銷售量與價格兩個因素,即:TR=P×Q。根據需求定理,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即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反之,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會減少。所以價格變動時,廠商的總收益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就取決于商品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奢侈品,如汽車、珠寶、出境旅游等屬于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其價格下降時,需求量以及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幅度。教師不妨以出境旅游作為“薄利多銷”的典型案例,案例可以作如下描述:每年的12月份,都是一年中旅游最淡的季節(jié),旅游報價基本達到全年最低。不少年假還未休完的白領忙著拼假出游,其中前往東南亞一帶的出境游報價降幅達4成,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睞。已知從南京出發(fā)的“曼谷-芭提雅5晚6日游”旅游旺季報價為4000元,降價后的報價為2400元,該產品上線后咨詢量逐漸攀升,預訂人數由20人/天增加到40人/天。在旅客享受到較高的性價比的同時,旅行社是否實現了薄利多銷呢?
思路一:假設旺季總收益為TR1,淡季降價后總收益為TR2,則TR1=P1×Q1=4000×20=80000元,TR2=P2×Q2=2400×40=96000元,由于TR1
思路二:在學生通過計算思考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右圖進一步說明。
在右圖中,D是出境旅游的需求曲線。當出境游價格為P1時,銷售量為Q1,此時總收益TR1=P1×Q1即圖中矩形OP1AQ1的面積。如果價格下降到P2,銷售量增加為Q2,總收益TR2=P2×Q2即圖中矩形OP2BQ2的面積。很顯然,圖中矩形OP1AQ1的面積小于矩形OP2BQ2的面積,即TR1 四、案例學習延伸 教師通過案例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程度,但是,對于需求富有彈性的高檔消費品而言,“薄利多銷”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此,教師不妨引用現實中反面的例證,有必要將案例進行相應的科學合理的延伸,以拓寬學生的經濟學思維。例如,鋼筆中的貴族“派克”向來以優(yōu)異的質量和昂貴的價格躋身于高檔消費品之列。1982年,為了回避與克羅斯公司的正面競爭,派克公司決定轉而經營3美元以下的鋼筆。公司總經理預測這樣一定會極大地帶動市場需求,刺激消費者購買。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派克鋼筆的銷量不斷下滑,最后降到了對手銷量的50%,并最終導致派克被吉列特文具集團收購。派克鋼筆失敗的案例源于何處?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跳出經濟學的范疇,從社會學、心理學及消費者行為學的角度去思考。對于消費者來說,派克鋼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讓人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大幅降價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銷量,反而會損害品牌形象和價值,從而影響長期銷售。 這個案例的延伸,不僅讓學生對“薄利多銷”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還認識到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及消費者行為學等諸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學好其他社會科學會為學好經濟學奠定堅實的社會理論基礎。為此,在《經濟學基礎》課程的講授中,教師有必要加大在其他社會學科知識領域的涉獵和延伸,以幫助學生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去認識和學習經濟學,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去探究經濟學的奧妙。 五、課后練習鞏固 通過課堂上的公式計算、圖形分析以及真實生動的案例,學生初步理解了需求價格彈性的相關概念,也初步具備了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高職教學“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理念,要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將知識轉化成技術,為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為學生設置案例分析及相關形式的課后作業(yè),以鞏固在課堂上所獲取的知識。以需求價格彈性這一課題為例,可以設置類似的作業(yè):希望學生到相片沖洗店及復印社進行實地考察,并思考需求價格彈性在上述兩種店鋪定價中的應用是否屬于“薄利多銷”,并舉例說明。 本文以通過“薄利多銷”學習需求價格彈性為例介紹了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步驟:案例導入、介紹基本概念、引入經典案例、案例學習延伸、課后練習鞏固。通過上述五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程度,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并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梁小民.經濟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何璋.西方經濟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劉記紅.高職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 (作者單位 張茜琳:大連汽車職業(yè)技術學院 孫 建:大連中鐵鐵龍集裝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