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王陽
張
靜一曾經(jīng)是數(shù)家全球500強企業(yè)的全球人力資源高管,為公司在全球名校范圍內搜羅人才時她發(fā)現(xiàn),名校學生,尤其是中國留學生身上存在著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則是缺乏全球化的視野和思維。因此,在女兒到美國常青藤學校讀本科后,她開始訓練女兒的國際化思維。
國際化視野:和全世界的人成為朋友
張靜一在為公司選擇領袖型儲備人才,其中一個標準就是國際化的視野,因為視野決定著一個人的高度和格局。但能夠真正達到這個標準的亞洲人鳳毛麟角。在張靜一看來,有留學經(jīng)歷和具有國際化視野是兩碼事。真正的國際化視野,是能夠深入了解全球的不同文化,真正理解不同國家的人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并能夠與其交流溝通和共事。
作為中國人,張靜一有時也想私心一回,假如有兩個同等能力的候選人,她也許會傾向于選擇中國籍的,可惜她很少遇到能讓她滿意的中國留學生。中國學生大多非常聰明、成績優(yōu)異,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可他們與其他國家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比較差,視野較窄甚至狹隘,很少能掌控住大場面?!熬褪墙o他們機會,他們也抓不住,畢竟這是為海外總部挑選人才,不是駐中國區(qū)。”這些全球跨國公司的HR有個共識:中國學生更適合做專業(yè)型人才,通俗一點說,就是一個“可靠的螺絲釘”。
張靜一為這些沒有充分利用留學資源的中國學生感到惋惜。當她的女兒張敏去美國常青藤學校留學后,她著重培養(yǎng)女兒的國際化視野。
張敏啟程赴美時,張靜一沒有給女兒布置任務,而是給她建議或者點撥—在張敏成長過程中,張靜一一直扮演朋友的角色,母女倆已經(jīng)形成了默契,張敏明白媽媽建議她做一件事時有她自己的道理。張靜一告訴女兒上大學后不要光學習,而要和人交流,多參加社團活動,要跟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成為最好的朋友—不是普通的泛泛之交,而是最好的朋友,她強調。
張敏認為自己不是一個特別善于和別人打交道的人,她更喜歡安靜地看書,“我是一個思考型的人,”她說。為了逼迫自己和別人交流,她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標準:每星期都要認識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剛開始時,張敏覺得很痛苦,有時會跟媽媽說,這個人跟我想法不一樣,不想再跟他聊了。張靜一告訴女兒,你不需要去同意,或者跟他一樣,但你需要理解別人。你需要去了解別人是怎么想的,如果這類人這種人在世界上數(shù)量比較多,那么就必須去了解是什么樣的背景成長經(jīng)歷讓他有了現(xiàn)在的想法,即便他跟你的想法不一樣。
張靜一讓女兒這樣做的深層次邏輯是:如果要在全球化的公司工作,勢必會遇到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他們順利共事、展開合作的前提是足夠了解對方。
美國崇尚多元文化的大學校園為張敏提供了便利。張敏嘗試建立溝通的一個對象是自己宿舍的女生,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農(nóng)場,在上大學前只去過兩次城市,平時和奶牛這樣的動物生活在一起,那是張敏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一種生活方式。張敏覺得和她沒什么共同語言,而舍友也比較內向。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張敏開始沒話找話和她聊,漸漸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孩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她把自然當成了自己的家。當張敏向媽媽提及此事時,張靜一說那個女孩是和自然共呼吸的。張敏終于明白,與人交流,能帶給她更多書本上看不來的東西。
而她也開始明白和經(jīng)歷、想法相似的人聊天是更容易、更開心,但那也是一個局限的安全地帶。張靜一告訴她,做一個勇士,需要勇氣,只有突破自己的想法,跳出“舒適地帶”,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現(xiàn)在的張敏已經(jīng)把和各種各樣的人交流當成了習慣。她最要好的朋友包括哈薩克斯坦人、卡塔爾人等,而且對他們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這超過了張靜一的預期。有時張敏發(fā)現(xiàn)自己最近過得很順暢、溝通毫無障礙了,就會跳出來想,“是不是需要再認識一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了?”
當張敏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時,張靜一會提醒女兒,你是中國人,需要立足于中國,中國的朋友圈是你的根本。
張靜一會帶女兒去各大國家體驗,她認為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對提升國際化視野無實質意義,最關鍵的是,和那個國家的人共事,觀察他的做事方式,如何處理利益關系,怎么和人談判等,快速深入了解一個人和他背后的文化基因。
就是要上臺面兒
張靜一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把自己活出來,是能夠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還是平庸的人生,取決于一個人的事業(yè)、眼界、心胸和韌性。成就事業(yè)有賴于眼界,心胸決定眼界,眼界反過來也會拓寬心胸;事業(yè)的建立、心胸和眼界的培養(yǎng),最終則是依靠持之以恒做事的態(tài)度。和不同身份的人建立聯(lián)系、維護這種關系進而打入某個圈子能很好地訓練一個人的國際化程度。
張敏在完成每周的“了解一個人”的目標時發(fā)現(xiàn),如果要和一個人成為朋友,首先要進入他的社交圈子。最初會和這個圈子沒有交集,但張敏會觀察他們喜歡玩什么然后也去玩,當遇到不太明白的問題時就厚著臉皮去問他們,通常他們會很樂意教她。建立初步聯(lián)系后張敏逐漸參與他們的社團活動,努力認識新的人,加對方facebook,聊一段時間后請對方喝咖啡,或者有活動叫上對方一起去,直至真正進入這個圈子。
張靜一提醒張敏,要和不同層次的人不卑不亢地打交道。中國留學生往往局限于和相近年齡段的人交往,而遇到高層次人士,則露了怯,不知道如何呈現(xiàn)自己,怎么講話,即使畢業(yè)自頂尖名校,也少有落落大方者。“說難聽一點,有些人上不了臺面。”
張靜一會利用自己的職業(yè)身份和人脈資源向諸如五百強公司的CEO引薦自己的女兒,讓她接觸一些高端人士隨意聊天。讓張靜一欣慰的是,張敏的表現(xiàn)通常得體大氣,能夠持續(xù)、自然地和對方互動,讓對方另眼相看。
張敏說這是不斷嘗試、訓練的結果。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往后縮,擔心自己表現(xiàn)不好,以至于從來沒試過和高端人士打交道。“比如你這樣做,人家覺得這樣有點不妥,那下回就不要這樣做了唄,慢慢試多了就懂得怎么跟這種層次的人打交道了,這類人還是有些共性的?!?/p>
張敏覺得并不是因為母親的緣故她才有機會和高端人士對話。其實,留學生擁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在海外名校,經(jīng)常會有各色名人來學校進行演講,在張敏上學期間,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芝加哥期貨交易主席都曾到常青藤學校演講,中國學生一般都不敢和他們聊。張敏看到他們在演講前后無事,就會走過去,將自己準備好的、對方可能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和對方聊天。“你抱著自己是和對方一樣平等的人的態(tài)度,準備好對方領域里的問題,不卑不亢地和對方對話就可以了?!?/p>
人家不是傻子
張靜一從來沒教過張敏具體如何和別人打交道,都是讓她自己去摸索,不過她也會提醒女兒,和任何人交流前都要想一想自己能帶給對方什么,同時需要維護建立起來的關系,需要有心胸。
張敏有時也會和朋友吵架,或者遇到一個和自己觀點完全相反的人讓她覺得很煩。
張靜一告訴她,每個人都會存在問題,而且不見得你就是對的;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應該跟別人沒完沒了地爭執(zhí)。結交很多和你世界觀不同的人,肯定會有沖突,如果你不寬容,是無法維護這些朋友的。
張靜一很反對急功近利的交往動機,她說關系的維護需要建立在自然的互動和給予的基礎之上。張敏覺得有些中國留學生雖然不懼社交,但是剛認識一個人恨不得馬上讓對方幫自己介紹工作。
“人家也不是傻子,你有所圖對方肯定能感覺出來。如果你認識一個人只是為了讓他幫你介紹工作,那這種關系就太淺了。一個人對你視野的開闊,對你看待問題的影響,遠遠超過給你找一份工作。你一輩子能找?guī)状喂ぷ髂兀俊?/p>
張敏認為結識不同的人的真正意義所在是給彼此帶來提升,“我給了你一些你以往不知道的信息,而你的視角是我以往沒有的,這種交往能提升彼此的眼界?!?/p>
張敏和張靜一都認為關系的維護和回報并不是依靠物質。張敏在和芝加哥期貨交易主席聊過天后,得知他對中國市場非常感興趣,就會經(jīng)常給他分享中國正在發(fā)生的事兒,有時也會給他發(fā)一些好玩的圖片。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很好的朋友。張敏最要好的哥們還包括一個歐洲的貴族。
張靜一告誡女兒,在每一個關系中,你需要把給予放在第一位,看能幫對方做什么,能給他帶來什么。哪怕是一次很短暫的接觸,你可以給對方一個微笑。“如果一個人的心很自私,只圍繞著自己要做的那么一點事,鼠目寸光,以自我為中心,那肯定走不上世界舞臺,而且把很多東西自動地給截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