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琴
【摘要】 “教與學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剝離、相互鎖定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單位,不是由‘教與‘學兩個單位相加而成”,所以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這一過程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邏輯展開:一、課堂導入在“怦然心動”時入境,讓“有向開放”推進“過程生成”;二、過程推進在“吐故納新”中建構,讓“交互反饋”豐富“互動深化”; 三、深入探究在“豁然開朗”時出境,讓“互動生成”提升“核心思維”; 四、總結提煉在“回味無窮”處離境,讓“拓展生成”引領“開放延伸”. 【關鍵詞】 互動生成;開放設計;提升思維;學科育人
“教與學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剝離、相互鎖定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單位,不是由‘教與‘學兩個單位相加而成”,所以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因此,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為主導”有了重新的定位,“學生為主體”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然而充分“尊重”主體則“導”少了點,體現不出“主導”的價值,且信馬由韁,結果太“活”;“導”多了又回歸了填鴨式,沒有充分發(fā)揮“主體”的作用,結果太死;也許“開放教學設計,拓展學科價值”——這樣“出神入境”式的課堂才是我們的傾心追求.
一、課堂導入在“怦然心動”時入境,讓“有向開放”推進“過程生成”
“‘有向開放是指教師在確認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標實現的開放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相關資源,為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設平臺. ”在這里,開放的導入主要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富有真實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直接進入教學,引導學生以問題解決為任務驅動,使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得以激發(fā). 這樣的問題,既是基于學生的現實狀態(tài)和發(fā)展可能性的,又能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其能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問題有關的經驗和信息,產生在已有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去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如五年級“圓的認識”教學進入.
課前常規(guī)積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物體上的圓形的面,教師配以有關圓形的各種畫面:水面的漣漪、圓形的拱門、盤旋的螺旋槳以及雙人溜冰造型時形成的圓形圖案等等.
師:如果要畫一個圓,你有什么辦法?
生1:沿著硬幣的四周描一圈.
生2:像蓋章那樣,把物體上的圓面沾上印泥摁一下.
生3:還可以像拓畫那樣把物體上的圓面拓下來……
師:其實大家剛才說的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借助實物畫圓. 如果不借助實物,你還能想到用別的辦法畫圓嗎?
生:可以用圓規(guī)畫圓(用工具畫圓).
師:籃球場中間的圓也能用圓規(guī)畫嗎?
(學生思索……)
生1:哦,我想起了體育老師在操場上這樣畫圓……
生2:像我們課間玩溜溜球時那樣一甩一甩的,不也就畫成了一個個圓……
“畫一個圓”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再簡單不過了,“還有別的辦法畫圓嗎”激起了學生的斗志,“用圓規(guī)畫圓”是學生最先想到的. “籃球場中間的圓也用圓規(guī)畫的嗎?”適時的追問,把學生剛剛解決的問題又逼進了茫然中,“哦,想起了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的圓,想起了課間玩溜溜球時的空中畫圓……”學生在“怦然心動”中一下子從課外進入了課內. 各種畫圓方法的輸入,為抽象、提煉圓的本質屬性提供了大量聚類分析的素材,課堂的推進得以深入.
二、過程推進在“吐故納新”中建構,讓“交互反饋”豐富“互動深化”
“交互反饋”是伴隨著“有向開放”而生的一個步驟,它不僅可以激活各種資源,而且可以初步篩選和提升已有資源的質量. 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教師的“回應反饋”就成了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所在. 通過教師的傾聽和捕捉、點撥和組織,使師生向著有效高質量的目標“互動深化”. 一般來說,這幾種情況需要教師作出相應的回應反饋:第一,當個別學生的資源對于全班學生有價值時,要啟發(fā)全班學生進行思考和體驗;第二,當不同學生對知識有所體悟,并產生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時,盡管這時見解還比較稚嫩,也都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疏理并加以提煉和提升;第三,當課堂出現學生說不清道不明或者無法表達清楚時,也即學生的思維混沌甚至混亂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從混沌到清晰,“提升”正是教師這時發(fā)揮的作用.
還是以“圓的認識”為例:當師生一起認識了圓并了解了各部分名稱后,老師這樣引導學生探究圓的特征.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那么,圓有什么特征呢?請大家動手畫兩個圓,比一比、量一量、或是剪下來折一折,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動手操作幾分鐘后匯報如下:圓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所有的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直徑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 教師一一作了板書記錄.
師:具體說說你們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很多學生說先畫出圓,再畫出它們的半徑和直徑,量一量;也有的是把圓剪下來折一折,這時教師有意識地收集了學生中的幾個大小不同的圓.
師(指著著收集的大小不同的圓):它們的半徑也都相等?
生:是呀,不……(學生陷入似是而非的困惑之中)
生(恍然大悟,興奮地):應該說是在同一個圓中.
師:數學是很嚴謹的. 其實不僅是在“同一個圓中”,這兩個圓的半徑也相等,像這樣的圓叫等圓. 所以我們應該在剛才的結論中添上“同一個圓(或等圓)中”.
……
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不是靈動的課堂. 在學生探究之前,教師沒有作過多的講解,給予了學生較大的探索空間,在學生初步發(fā)現圓的特征正洋洋得意時,教師在透徹理解知識方面進行了追問:“……那怎么說所有的圓的半徑都相等?”“應該怎樣說才嚴謹呢?”打破了學生原有的思維,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在矛盾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概括提煉,最終水到渠成地凸顯出圓的特征及其內涵. 教師的導,應當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有關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更應幫助學生深入領會并逐漸掌握內在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三、深入探究在“豁然開朗”時出境,讓“互動生成”提升“核心思維”
開放的教學,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過程,是以學生思維水平層次的提升為目標的. 就數學的思維方式而言,需要教師把自己對數學學科內涵的重新認識,通過融合滲透的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通過滴水穿石的持續(xù)努力,轉化為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豐富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因此,教學過程中,在對研究對象進行形式抽象時,要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數學的抽象過程,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的抽象性,體驗到數學建模的艱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由疏忽向周密、由大意向嚴謹提升.
如當五年級學生學完了“分數的意義”,已經清楚地知道“分數”可以表示具體的量,也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間的關系,即分率. 練習中設計這樣一道習題.
師:兩根同樣長的鋼管,第一根用去了它的■,第二根用去了■米,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
生:一個表示分率,另一個表示具體的量,因此無法確定. 師(繼續(xù)):有一根鋼管,先用去它的■,還剩下■米. 用去的多還是剩下的多?
生(不假思索地說):也是“無法確定”,和上面的題一樣. 不對……(似乎有點要自我否定)
師:仔細讀題,獨立思考,謹慎作答.
教室里一片安靜,有的畫圖,有的計算,大約1分鐘后小手陸續(xù)舉起來了.
生1:應該是用去的多. 因為已經用去了全長的■,那么不管還剩下多少米,剩下的只占了全長的■.
生2:我畫圖了,一看就明白了. (說著,上黑板畫了線段圖. )
生3:這題與剛才的不一樣,上面一題是兩根同樣長的鋼管,而這里是同一根鋼管.
師:說得太好了!那么上面一題在什么情況下兩根鋼管用去的會是一樣多呢?有沒有可能第一根用去的多些?是怎樣的情況?如果是第二根用去的多些呢?
喧鬧的課堂一下子又恢復了寧靜,動手畫圖、計算,2分鐘的沉默后是小組內的竊竊私語.
匯報:當兩根鋼管的長度正好是1米時,用去的同樣多;當兩根鋼管的長度大于1米時,第一根用去的多一些;當兩根鋼管的長度小于1米時,第二根用去的多一些.
師:分率對應的具體量與具體的單位“1”有關.
妙哉:點撥!壯哉:探究!學生的學習經歷了從“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十指彈鋼琴”的教學智慧體現了在學生亢奮中潑點水,讓浮躁的心靈得以平靜;在無味枯燥中加點佐料,讓平淡的湖面泛出圈圈漣漪. 根據課堂上學生呈現的多種狀態(tài)與具體情境,通過師生的交互作用,不斷重組與生成、推進和提升的教學過程,是具有豐富內涵、智慧靈動與生命活力的教學過程,以我們需要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為核心的“互動生成”得以實現. 引領學生需要我們思考:什么樣的情境下用怎樣的方式處理更加合適,更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四、總結提煉在“回味無窮”處離境,讓“拓展生成”引領“開放延伸”
無論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怎樣推進,它總要結束. 一節(jié)課的結尾,留給學生的不應全是“句號”,有時可以是“問號”,讓學生用新知識再去發(fā)現和解決新問題,使課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之魅力;有時可以是“感嘆號”,讓學生感悟數學魅力,葆有不斷探索的激情,使數學課堂在拓展延伸中變得厚重,達到“課雖終,思未了;趣不盡,情更濃”的境界. “開放延伸”不只是把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更重要的是對所學內容方法結構進行提煉,把當下的學習內容與以往的學習內容進行聯系溝通,還可以對所學內容進行拓展性思考.
如“軸對稱圖形”的結尾.
師:美麗的蝴蝶姑娘(課始由蝴蝶導入)給大家送來了一個禮物(教師出示黑體的“美”字),請你根據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評價它的禮物.
生:這個“美”字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師: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點?
生: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
……
師:大家說得真好,除了這節(jié)課上我們研究到的幾種平面圖形外,以后研究平面圖形時,還可以從“它是否是軸對稱圖形”這個角度入手. 蝴蝶姑娘希望你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去創(chuàng)造美!
課尾的小結不是“千篇一律”的“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或是“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而是教師匠心獨具、建立在新穎活潑、形式各異的基礎上的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新天地. 軸對稱圖形的小結,由翩然而至的蝴蝶姑娘送“美”呼應課題;對“美”字的分析概括了本課的知識要點;用“美”的遐想向往生活;更用純數學味的“對稱性”指導以后研究平面圖形(特別是圓)的一個角度.
開放的雙向互動和動態(tài)生成,是在教學過程意義上實現教與學、繼承與發(fā)展、接受與創(chuàng)造對立的超越. 互動生成,不僅幫助學生掃除了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障礙,形成對知識內涵的豐富認識和體驗,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并形成學生元認知意義上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而且,在促進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智慧也將逐步得到提升. 從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的角度看,互動生成所體現的教育思想,是對師生的人文關懷和生命尊重.
【參考文獻】
[1]葉瀾,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吳章文.數學課有效導入和結課藝術例談[J].中小學數學,2008(7,8).
[4]王志民,莊幼民.理性詮釋理念,別讓課堂“失真”[J].教學與管理,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