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龐大的國家機器如何運行,權力是如何通過金字塔一般的系統(tǒng),人大開會形成的大政方針是怎么在政府里執(zhí)行下去的。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政府里,到底誰說了算。
許多黨所制定的大政方針,最終會通過一個個具體“部件”,比如條例與法律來形成國家意志。這需要全國人大通過,也要靠最高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機關——國務院去執(zhí)行。
國務院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組成。其中,副總理、國務委員按分工負責處理分管工作。不過這些分工尚未對外公布,所以筆者也不知道。
國務院辦公廳是協(xié)助國務院的領導層處理日常工作的,不過它的一把手不叫“廳長”,而稱“秘書長”,目前的國辦秘書長由國務委員楊晶兼任。黨內一個類似的機構是“中央辦公廳”,其長官也不稱“廳長”,而是“主任”,現(xiàn)任中辦主任為栗戰(zhàn)書。
國務院決定哪些大事?
事實上,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在內,它們都只承擔國務院交辦、授權的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而如果涉及到整個國務院層面的工作——國務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必須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兩種會議各不相同,后者的參加人員是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和秘書長;而前者,與會人員還必須加上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人民銀行行長、審計長。
它們討論通過的事項也不同,根據(jù)《國務院工作規(guī)則》,重大事項,由全體會議討論通過,而重要事項,以及討論審議法律法規(guī)的草案,由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哪些是“重大事項”?來看看上屆政府的情況。在這五年工作期間,上屆政府共舉行八次國務院全體會議。其中五次在全國兩會之前,主題都是討論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另外三次,一次由新一屆的國務院宣布領導同志分工和機構設置;另外的兩次,分別任命澳門和香港的行政長官。
這些,就是“重大事項”。
相比之下,國務院常務會議開會頻繁,一般每周一次。而經此討論通過的“重要事項”,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需要國務院決定的、超越各部委專門職責的事項。
部委有具體分管,國務院層面也會開會定奪的,但誰能最后拍板?
和黨中央不同,國務院并非實行“集體領導制”,而是“總理負責制”。新華社下屬的《瞭望新聞周刊》解釋說:“國務院的所有權力集于總理一人”。也就是說,國務院有什么猶豫不決的大事,總理一個人就可以拍板算數(shù),他擁有“最終決定權”。
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