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20年前,一部《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風靡一時,而影片中舞動的獅頭更是一道奪目風景,不僅威武、華麗,更有噴火、暗箭等利器,掩藏在顧盼的眼輝中。南派舞獅一炮而紅,但獅頭制作者卻一直鮮為人知。本期,讓我們走近佛山獅頭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帶您一起體味彩獅風采。
16歲入行
我國舞獅分南北兩派,南派稱之為醒獅,脫胎于唐代宮廷獅子舞,明代時出現(xiàn)在黃飛鴻的故鄉(xiāng)——廣東佛山南??h西樵鎮(zhèn)。作為南獅的發(fā)源地,清朝時期扎作獅頭行業(yè)在佛山曾鼎盛一時,然而,自上世紀30年代起,扎獅行業(yè)逐漸走向衰落,時至今日,僅“黎家獅”這面大旗尚在?!袄杓要{”的第五代傳人,黎婉珍與長兄黎偉是目前佛山僅存的能夠獨立完成獅頭扎作的人。
兄妹倆居住在廣東佛山市禪城區(qū)福祿路,一棟20多年的老樓里。進門迎面,一座落地玻璃櫥窗,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工藝品,陶瓷的、塑料的、木制的,很多都是獅頭的造型 ;兩邊不大的墻面上,貼滿了彩扎獅頭的照片,客廳正中的大茶幾上擺著兩個三尺見方、威武霸氣的大獅頭,襯得周圍4個用來擺玩的小獅頭精致可愛。
年近70的黎偉,典型的廣東人,一口粵語,普通話講不出3句整話。矮矮瘦瘦的身材,套著老款的灰色外套和黑褲子,一大串鑰匙掛在腰間,走起路來叮當作響?!拔?6歲入行,2005年11月退休,做獅頭43年又5個月?,F(xiàn)在,我時常給一些工廠做技術(shù)指導。”談起做獅頭,黎偉的眼睛總是熠熠生輝。
黎偉介紹,黎家做獅頭已有200多年歷史,相傳清代道光年間,黎家獅第一代傳人黎振輝在紀崗街開了間“黎祥新”扎獅作坊,此后,黎家獅代代相傳。最風光的時期是在民國年間,第四代傳人黎華三兄弟,在“獅頭一條街”——石路頭上開了“黎祥泰”“黎祥興”“黎祥新”等3間扎獅店鋪,飲譽海內(nèi)外。在當時,一代宗師黃飛鴻及眾多武師都認準黎家獅。
新中國成立前,獅頭店鋪寥寥無幾,很多師傅都轉(zhuǎn)行。他們有的甚至靠賣菜、賣雜貨度日。1956年佛山幾間扎作獅頭的小作坊被合并,成立了文娛工藝合作社。之后又改為文娛工藝廠,后來又改為獅棋社、樂器廠、得聲樂器工藝有限公司,幾經(jīng)變革。
“我在工廠入行,那時工廠的名字叫獅棋社。”黎偉回憶說,當時,他是由父親帶入工廠的。白天在工廠,父親手把手教他技藝;晚上回到家,父親還會不停地指導。黎家7個孩子,只有黎偉和小妹黎婉珍接過了父親的班。
1993年,《獅王爭霸》上映,片中那些威風凜凜、多姿多彩的醒獅,均出自“黎家獅”。當時,小獅頭在佛山做好后直接拉到北京片場,大獅頭則在佛山做個大概,再拉到北京由黎偉和黎婉珍組裝。至今,黎偉還保留著兩袋厚厚的檔案,里面裝滿了他手寫的文字資料和他手繪的獅頭上的不同花紋、錄像帶、黑白照片。
四大工序
關(guān)于扎獅頭的歷史,在民間有一段傳說。相傳明代時,佛山一帶有只獨角獸出沒,聲大如雷,在田間毀壞農(nóng)作物,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眾人用竹篾和紙做成獅子的形狀并涂上顏色,套在頭上扮成獅子。鑼鼓齊鳴,爆竹聲響,“群獅”向怪獸沖去,嚇得怪獸馬上逃跑,從此不敢再出現(xiàn),而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佛山獅頭多以劉、關(guān)、張等擬人化的臉譜為造型,每位扎獅師傅,都會有自己的風格。而黎家獅的特點,黎偉的總結(jié)則是“枕企額高、眼精眉亮、背寬、飽額、杏鼻、面頰飽滿、口闊帶笑、明牙震舌、雙龍腮、竹筍角”,看起來四方飽滿、眉精眼大、口闊帶笑、明牙震舌,特別威武。獅頭的紋樣以民族傳統(tǒng)的“唐草紋”為基調(diào),運用民間喜愛的紅、黃、綠等色作主色調(diào),使其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獅頭的制作,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
“扎”是扎作,以細細的竹篾扎成獅胚,竹篾交接處用紗紙固定。大獅頭須經(jīng)過1300多步扎作,關(guān)鍵在于左右對稱、牢固精巧。而且扎出的獅型必須具有黎家獅的特點,是四大工序中最緊要的工序,因為只有大約的標準尺寸,一切得靠師傅的經(jīng)驗來判斷每一條竹篾的長短,扎成的獅胚會直接決定獅頭的形狀及特點,所以拿捏要得當。扎作時完全靠藝人的眼力、手藝熟練和實踐經(jīng)驗。扎獅胚,選料嚴格,講究用廣西的竹子,獅頭方能輕盈、靈活,舞動自如。而牢固的獅頭,可承受100多斤的重量而不會損壞或者變形。
“撲”是撲紙,在用竹篾扎好的獅胚上撲上紗紙,內(nèi)外皆要撲上,但每一層紗紙中間不容有空隙,紗紙要拉得夠狠才不會起皮,要做到表面光滑,更要根據(jù)獅胚形狀,用紙、綢撲出來。
“寫”是寫色,在白色的紗紙面上色,通常是鮮明的紅、黃、綠、黑,對比強烈,畫上吉祥如意、熱烈喜慶的圖案,配以各種花紋。寫獅要生動,粗細要適中。
“裝”是裝配,在獅頭上裝貼各種裝飾品:在獅額正中裝上一塊明鏡,是從前嚇退怪獸之用;在眼蓋、鼻、嘴、角等裝上各色兔毛、羊毛;把馬尾須裝成睫毛、眉毛、胡須等;在其他適當?shù)胤郊由辖q球、金屬片等。這些都是十分繁復細致的工序,亦是令獅頭栩栩如生的最后一步。
四大工序,1300多個步驟,竟無一步可由機器取代,全人手制作,這也是獅頭的可貴之處。
一徒難求
退休后,黎偉并沒有閑下來,慕名上門者多,他時不時還要扎幾個獅頭供應客商。更多的時候,他潛心搜集舞獅、扎獅方面的資料,研究、整理其歷史、文化、技藝等。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獅頭扎作最興旺。因為有市場,佛山同時有二三十個師傅在做?!崩鑲フf,特別是在珠三角、港澳一帶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區(qū),企業(yè)開張、宗族祭祀、村社慶典等場合,都是舞獅大展身手的舞臺,更有國際性的專門比賽,養(yǎng)活了不少舞獅隊,也給日漸萎縮的扎獅行業(yè)帶來了春天。
更讓黎偉激動的是,不僅民間歡迎,政府也意識到了保護民間傳統(tǒng)工藝的重要性。2006年6月,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邀請黎偉開會商討彩扎獅頭申遺一事。因為在行內(nèi)最知名、最權(quán)威,黎偉扛起了申遺的主要準備工作。他花了3個月時間,幫助彩扎獅頭進入了廣東省非遺行列,繼而是國家級非遺;他本人也于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現(xiàn)在,最讓黎偉頭疼的是收徒的問題。他說,經(jīng)濟發(fā)展了,“也好也不好”。好的是,有錢人多了,扎獅的市場有了。不好的是,賺錢的門路多,后生仔大多不愿學扎獅頭。即便是有些人做這個營生,也多是引進了工廠流水線作業(yè),生產(chǎn)效率提升了,但能夠從頭到尾完整扎作獅頭的人越來越少。
過去,這一行都被叫做“手作仔”,辛苦,還不掙錢。黎偉到臨退休那年,月工資才400多元。“如果自己開檔口,一個獅頭快的一兩個星期,慢的要一個月才能扎好,也就賣一兩千元。平時大部分時間都閑著,到了年尾就通宵加班加點趕工?!?/p>
學扎獅頭不需要什么天分,男女不限,關(guān)鍵是要有耐性、能吃苦。黎偉說“說這一行門檻低,但精通難,非得一天8個小時坐下來慢慢學、慢慢練,學夠五六年才能出師?!?/p>
黎偉只有一個女兒。女兒嫁人后,一邊做全職主婦,一邊跟父親學手藝。但黎偉清楚,她的興趣不在這,“很多家務(wù)活要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地學,不可能學到我這個程度?!?/p>
妹妹黎婉珍帶了3個徒弟,其中學藝時間最長的是她自己的女兒,“學了兩年,扎、撲、寫、裝4個工序中,‘寫已扎實掌握,目前在學‘扎。另外兩個徒弟,一個是香港的業(yè)余愛好者,另一個是鐵軍小學一名教師。3人都有正職,只能利用周末時間習藝?!崩柰裾湔f,“說不準哪天沒興趣就不再學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