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近日,古民居保護問題又被炒得火熱。
這是道難題,古宅子老了,出現(xiàn)了破損,修繕需要大量資金;農民既缺錢,又不愿住在老房子里。怎么辦?浙江省蘭溪市水亭畬族鄉(xiāng)西姜村想了個新的法子,對外招募“榮譽村民”,只要愿意出錢修繕古民居的,就可以擁有古民居10年的使用權。
招募啟事在9月初發(fā)布,并未在蘭溪本地引起多大反響。但浙江省蘭溪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其世代的靈氣,進入人們的視野。本期,我們就帶您走進蘭溪富有特色的古村古落,找尋那份歷史的悠遠和那動人的鄉(xiāng)村故事。
“溪以蘭名,邑以溪名?!边@就是蘭溪,一個名不見經傳、依山傍水的小城市。古時就商貿繁榮,物阜民豐。據《浙江省航政概要》記載,鼎盛時期,在蘭江上揚帆而過的客貨兩用船只有數(shù)千艘,白天黑夜沿江“帆檣林立,碼頭人聲鼎沸”,船夫號子、腳夫號子此起彼伏。蘭溪,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各色貨物的集散地,素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和“小上海”的美譽,是浙江中西部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水韻蘭溪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個可以流傳下來的地名,都蘊含了一處風土人情,都承載了一段歷史碎片,甚至還是一處文化景觀。蘭溪的地名,大到蘭溪市,中到街道、鄉(xiāng)鎮(zhèn),小到村莊、巷弄,“水”的影子無處不在,每個地名都透出特有的水的韻味。
光緒《蘭溪縣志》記載:“邑雖褊小而實當四沖。踞杭嚴之上游,職衢婺之門鑰,南蔽甌括,北捍徽歙。定職方者,謂為浙東之要區(qū),洵不誣也?!辨摹⑨閮山谔m陰山麓匯成蘭江,北行至梅城匯新安江而稱富春江,繼續(xù)北行,至富陽以下,稱錢塘江。正因一條恬靜的溪流終日環(huán)繞著這座城池,所流經西岸的蘭蔭山間又盛開蘭花,花香四溢,蘭溪由此得名。
蘭溪,又名大溪,蘭江,亦名瀫水。據《辭?!方忉專骸啊疄€讀hú,水名,在浙江省境?!睋芯刻m溪市地名志的權威人士胡汝明考證,蘭溪“瀫水”之名是因“水縈迴如瀫紋”而得名,始見于唐《元和郡縣志》。
歷史上,以“瀫”命名是蘭溪的一大地方特色。蘭溪的城隍廟碑上,就曾以“水泛瀫波之紋,山有紫巖之秀”來概括蘭溪山川之秀麗。南宋《武林市肆記》稱:“瀫溪春,蘭溪名酒。明代南門外有瀫水驛,宋代南鄉(xiāng)鸕鶿塢建有瀫東書院?!泵鞒m溪兵部尚書唐龍所作《瀫紋漾月》中又有“潭心淺碧紆蘭月,水面深清漾瀫紋”之句,此景被稱為蘭溪八景之一。明代后五子之一的胡應麟也作詩《春瀫草堂》,“泛泛桃花舟,春江瀫紋起”。
蘭溪水系屬錢塘水系,市內水系眾多。其中主要是三江——衢江、金華江、蘭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馬達溪。并且,還有眾多的人工湖泊,像十里長湖、鳥嘴湖等。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水庫和山塘,其中以芝堰的芝堰水庫、永昌的東風水庫、橫溪的城頭水庫、馬達的高潮水庫最為有名。 ? ? ?當?shù)鼐用駥λY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芝堰村村口的亭子上就有對聯(lián),“南繞桐山通建德,北沿芝水達蘭江”。
蘭溪人愛水,所取的地名常常與水掛鉤。蘭溪市下轄6個街道,有一半的名字溢出十足的“水”味,分別為:蘭江、赤溪、女埠街道。
女埠,曾是一個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是唐相舒元輿和“八婺名儒”章楓山的故里,也是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的隱居之地。明朝時稱平渡鎮(zhèn),設有平渡卡和巡檢司。文史專家魏橋說,浙江古今地名中,以“女命”名的鎮(zhèn)僅此一處。傳說,孫吳時,有新上任的東陽(即金華)郡守,泛舟江中,途經此地,恰好遇見一群少女在江邊浣紗,遂名“女兒浦”。后演變?yōu)椤芭畠翰骸?,直至“女埠”,航運通達。又一傳:明太祖下婺州時,曾在此憑一葉扁舟,平安渡江,稱女埠渡為“平安渡”,故又名平渡鎮(zhèn),設有平渡卡和巡檢司。唐建縣以后屬望云鄉(xiāng)建業(yè)里,聚落由瀫、滸兩溪蜿蜒合抱,依江傍水,宛若蛟龍,故俗稱雙龍鎮(zhèn)。宋時為純孝鄉(xiāng)循義里,是蘭江西岸的一個小商埠,統(tǒng)稱為女埠。
蘭溪七鎮(zhèn)之六,名字都離不開水。
馬澗是瀫北古鎮(zhèn)。在市區(qū)東北16公里處,有一條山澗,“驥溪橫貫境內,驥者馬也,溪者澗也,故名馬澗?!毕鄠鳎艜r有一將士騎馬過澗定居于此,故名馬澗。此鎮(zhèn)號稱“水果之鄉(xiāng)”,每年的端午時節(jié),滿山的楊梅熟紅枝頭,凝翠凝碧,閃紅爍紫,邊摘邊吃,別有風味。
蘭溪的香溪,只因“集鎮(zhèn)東南香山盛產無葉玉蘭,蘭花飄落溪流,幽香十里”,故稱“香溪”。古時,若遇上久旱,人們常常會集于此地,進行接龍求雨的儀式。接龍儀典莊嚴,主持者率村民到深山尋找“龍?zhí)丁?,在“龍?zhí)丁边吺┮浴暗婪ā?,把“龍”(小動物)裝入“龍瓶”,快速把“龍”接進村。接龍期間婦女不得入溪、塘洗滌衣物,村民不準戴笠帽。
商埠之韻
提到水,自然會聯(lián)想到因水而建的橋。古有民諺,“運河水鄉(xiāng)處處河,東西南北步步橋”。橋的魅力,不僅在于橫跨水面或雄壯或柔美的姿態(tài),更在于其帶來的人來人往,帶來的商賈云集,帶來的村民故事。
蘭溪西北有座一孔石拱橋,橋中央的青石上刻著“甘溪橋”3個字。過去,這里沒有橋,兩岸百姓都是踩著石子過河,每逢山洪暴發(fā),人們只能望洪嘆氣。雨季一過,溪水很快干了,人們又可以暢行無阻了。時間久了,當?shù)卮迕窬桶堰@條“三滴毛雨山洪發(fā),三日天晴斷水流”的溪叫做“干溪”了。
民國元年,附近村里有個紳士,說要集資造橋,結果他卻把錢獨吞了。百姓們氣憤,一邊找紳士算賬,一邊推選長工邵茍仂再湊錢造橋。但是,村民七拼八湊的錢還不夠造一個橋墩,邵茍仂看著大家整天愁眉苦臉,便說 :“錢不夠,我就是討飯也要把橋造起來。”下定決心后,他就出門討飯去了。邵茍仂一邊討飯糊口,一邊積余銅鈿,用了3年時間,才湊足了造橋的款項。之后,邵茍仂討飯造橋的事傳開,遠近村里的村民都紛紛趕來參加造橋。石拱橋造成那天,人們才想起要取個好名字。大家請來了夏塘村的一個教書先生,先生對邵茍仂講:“干溪上造這座橋,您老是甘苦自知,鄰近的百姓是久旱逢甘雨,享福了。‘干溪也叫做‘甘溪啦,橋就取名‘甘溪橋吧!”自此,干溪里的水就長年不斷流了。
而位于永昌鄉(xiāng)樟林村的賜袍橋,相傳,元末朱元璋率兵路經此村,遇陣雨濕袍,天晴,曬戰(zhàn)袍于橋欄上,故又名“曬袍橋”。
蘭溪港,因其發(fā)達的水運,成為浙江中西部唯一能通航靠泊500噸級船舶的內河港,也是錢塘江水系中地處浙江省最西南的能通航500噸船舶的終端港,有“三十六碼頭”之譽。
水運發(fā)達,必以河埠連接,河埠俗稱碼頭。曾經,碼頭貫通街市,人來舟往,與江水相依,與古城緊鄰,市井氣息濃厚。據蘭溪博物館內對當年繁華商埠的光影“復原”,碼頭周圍舟車頻繁,商賈林立,人聲嘈雜。
據宣統(tǒng)年間的一次調查,縣城附戶,即外省、外縣來蘭溪經商未正式入籍者,占縣城總戶數(shù)的28.6%,縣城內10個商人中,徽商占到5人。于是,碼頭會按外商的地域分布命名,如江西會館碼頭、新安(徽州府)閣碼頭、永康碼頭。
鹽,是過去官家嚴格管制的一種特殊商品,成為鹽運中轉站,說明這些古鎮(zhèn)或碼頭在當年的地位不一般,而這樣的地位大多是靠其優(yōu)越的水運節(jié)點和繁忙的商業(yè)環(huán)境而取得的。女埠、佛堂等處以前都是鹽運中轉站,并設有鹽公堂、鹽公所等管理機構,這些地方的碼頭就以此命名,以顯示其商業(yè)的繁華。
蘭溪舊時的碼頭,今多已不存,最集中的當數(shù)西門城墻沿蘭江的幾處:官碼頭、柳家碼頭、朱家碼頭。它們相隔百余米,一字排開,1997年成為蘭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官碼頭等處,現(xiàn)在,埠已不復當年之用,而是成為周邊居民浣洗之所。對百姓來說,這些碼頭于他們沒有什么宏大敘事,只有不知不覺的生活瑣事。
之后,蘭溪的經濟持續(xù)繁華,出現(xiàn)了很多專業(yè)碼頭。像煙草、藥業(yè)碼頭多為周邊縣市的貨物集散地,轂西藥業(yè)公所碼頭輻射閩浙贛皖等地,號稱全國三大藥材市場之一。
蘭江水悠悠,蘭溪之前純客運的碼頭西門碼頭依舊,雖然不時有運沙運貨的機動船只快速駛過,但已經看不見當年那一艘艘卸貨靠岸的船只。蘭江邊城墻仍然挺立,從城門洞口進出的人流中,也沒有了負重的碼頭工人和各色商賈。每當夕陽西下,落日余暉里,碼頭上盡是熙熙攘攘、悠閑漫步的市民,城墻下則是匆匆駛過的車流。
牌坊之韻
據文獻記載,舊時蘭溪城鄉(xiāng)的牌坊不下200座,極盛時期,僅城區(qū)就有五六十座之多。時至今日,蘭溪城鄉(xiāng)現(xiàn)存的牌坊共有51座,一個縣級市有如此眾多的牌坊,堪稱“牌坊之鄉(xiāng)”。這些牌坊,年代有別,形制各異,有的古樸莊嚴,有的精致典雅,有的小巧玲瓏,有的高大雄偉,有飛檐斗栱的樓閣式、四角式,也有比較簡單的沖霄式,就材質來分,有木構、木石混合構、石構、磚雕之別,形成了一道道獨特的風景。
從蘭溪現(xiàn)存的牌坊來看,最早的是長樂村金盛的進士牌坊,木石混合結構,建于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現(xiàn)上部木構部分已毀。其次是竹塘村的進士木牌坊,建于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蘭溪的純石構牌坊,始建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而且結構較簡單,雕刻簡練。內容以表彰功業(yè),指示引導為主。
而至清代,據光緒《蘭溪縣志》記載,入列女傳的有1600余人,其中因戰(zhàn)亂特別是太平軍于咸豐辛酉攻占蘭溪時而殉難的婦女有500余人,節(jié)孝石坊的建筑從雍正開始直到清末,尤以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最多,規(guī)模最為宏偉。從蘭溪明清牌坊建筑的大致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明代及以前,對婦女的思想禁錮尚不嚴厲,而越到封建社會的末世,特別是雍正、乾隆以后,統(tǒng)治階級對程朱理學的提倡和對封建禮教的維護更加不遺余力,牌坊的建筑也以表彰孝道為主,達到鼎盛,至清王朝滅亡后,才告衰微。
蘭溪的明清牌坊富有地方特色,展示了蘭溪的民風民俗。以牌坊上雕飾的圖案為例,五爪盤龍代表了神圣的君權,所以雙龍戲珠都雕于“圣旨”“恩榮”匾的周圍,象征皇帝的權威。鯉魚跳龍門象征科場高中,麒麟表示仁德,仙鹿表示官高祿厚,大小獅子諧音太師少師,表示位至高官,豹子和喜鵲表示報喜,瓶案表示平安,松竹表示堅貞,江牙海水表示皇恩浩蕩,仙鶴表示長壽,馬表示忠,羊表示孝,漁樵耕讀則表達了耕讀傳家的理念,八仙則表示了一種民間的神道信仰,他們手中的道具也各有寓意:石榴表示多子,牡丹表示富貴,萱花表示老母在堂,蝙蝠表示幸福,蓮花表示冰清玉潔,一斗三升的斗栱則寓意連升三級,金錢圖案表示富裕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蘭溪的牌坊中,有一類如焦石村邵氏祖墓前的邵氏凌云石坊,一類是寺廟前、宗祠前的牌坊,如舊時城隍廟前的默相坊,旬宣坊(已毀),渡瀆村章氏家廟前的章氏家廟石坊等,都有空間分界、標識引導的作用。有的門坊如諸葛村“鄉(xiāng)會兩魁”磚雕坊,三泉村世德堂“東魯”磚雕坊,雖有牌坊的功能,但一般歸入門樓,為宗祠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
風肉之韻
“殺豬一口,斬成八塊,每塊炒鹽四錢,細細揉擦,使之無微不到。然后高掛有風無日處。偶有蟲蝕,以香油涂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少,以蓋肉面為度。削片時,用快刀橫切,不可順肉絲而斬也,此物常以進貢?!?/p>
這是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對風肉所做的介紹,這里說的進貢之物,所選用的就是蘭溪一帶的風肉。
相傳,在元朝末期,朱元璋一日途經蘭溪梅江鎮(zhèn),吃了一次農家風肉,其美味令朱元璋久不能忘。建立明朝后,朱元璋遂將風肉封為貢品。命蘭溪將風肉每年定期定量地有償供給宮中,其后雖然帝位更迭,但明朝皇室仍對風肉青睞有加。到了清朝入主中原,大革宮中制度,卻唯獨沒有更改蘭溪風肉進貢的陳習。蘭溪風肉之美味,可見一斑。
“蘭江兩岸三寸雪,風過懸肉掩梅香?!边@是近代文學家曹聚仁重回蘭溪故里時曾寫下的詩句。在蘭溪一帶,風肉算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年貨。早年時,農村人家中養(yǎng)豬,每年入冬以后,家家戶戶便開始宰豬做風肉了。而做風肉的過程,其實遠非《隨園食單》所述中的那般簡單,殺豬后取肉,其肉須得胸腔腹前之膘,剔除肋骨,洗凈后用干凈的毛巾吸干水分,以10:2的比例在膘肉上擦上細鹽,再懸掛到陰涼通風處。雖說風肉要避免日曬,但實際上這也不是絕對的,若陰雨連綿,空氣中水分過多,雖通風卻也會讓風肉沾了濕氣。因而待到天氣轉晴后,須得在日下曬上一小會兒,但是時間不能過久。大約十來天后,風肉便能散發(fā)出濃郁的香味,其色剔透如玉又略含血色,白中泛紅。風肉做得成不成功,觀其色可知大概。
好的風肉,因為已經趨于風干而且略帶咸味兒,所以具有天然的防腐性,可以從頭年年底存放到次年的端午、立夏。以風肉為料的菜肴,種類繁多,蒸、煮,煲、炒,不一而足。蒸與煮,算是風肉最普遍的烹制方法了,風肉油性重,蒸煮時配以嫩筍或千張等原料,尤其美味。
在蘭溪當?shù)兀汗S蒸風肉相當有名,先將春筍切成滾刀塊置于盤中,再將風肉切成薄片覆蓋在上面,蒸約10分鐘后取出,此時的風肉分解出的油脂被春筍吸收,而春筍所發(fā)之香氣又被風肉吸收,二者相得益彰,香鮮異常。若將風肉、春筍煮食,味道亦佳。鍋中凈水,將春筍與風肉加蓋同煮,小火慢燉10分鐘后啟蓋,香味撲鼻而來,湯色乳白,撤上蔥段若干,更是既可增香又能綴色,令人觀之愉悅。趁熱夾出一塊,風肉在箸尖顫顫而動,嫩如晶糕,送入口中,油而不膩、酥而不碎,甚是有吃頭。據說,當年朱元璋所吃的風肉,正是配以春筍小火慢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