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含
每到寒冷的冬天里,門診中經常有家長陪同孩子來看腰腿痛。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冬天從不穿棉毛褲,僅一條單褲過冬,而且褲腰特別短,前露肚臍后露腰背,豈有不痛之理?處理方法很簡單,暫緩拍片、吃藥,先去穿暖了,觀察一段時間,視腰腿痛發(fā)展狀況再來就診。事實屢屢證明,下肢穿得暖和一點,腰腿痛往往就此痊愈或好轉。
隆冬時節(jié),有時北風刺骨,寒氣逼人,再陰冷天,這濕冷比干冷更讓人寒徹肌骨。如果為了外觀瀟灑,下肢穿得過于單薄,極易發(fā)生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jié)酸痛。西醫(yī)理論早已闡明,寒冷潮濕是引起骨關節(jié)、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的重要物理外因。中醫(yī)理論“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也是指的這個道理。
年輕人與中老年人都需注意保暖
中老年人尤其對風寒濕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經過半輩子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既往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的解剖痕跡,如腰椎骨質增生、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而且中老年人機體內往往存在著微生物性的炎癥,使其對寒冷潮濕等外因的刺激容易表現(xiàn)敏感而發(fā)生痹癥,再加上年紀大了,氣血日漸衰弱,經臨床觀察和測量表明,中老年人機體的產熱能力降低,可能不能根據(jù)生理需要及時地加熱并且升高由于下肢穿得過于單薄而回流血液的較低溫度,勢必影響下肢和全身的營養(yǎng)、生理、生化狀態(tài),極易造成老傷新發(fā)或者新的損傷,從而釀成上述癥狀。
年輕人雖然血氣方剛,氣血旺盛,機體產熱功能好,任憑穿得單薄,暫時也無癥狀,但畢竟經受寒冷潮濕的刺激,根據(jù)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風寒濕可造成機體損傷,如血液吞噬細胞增生并且異常地溢出血管,以及造成肌纖維織炎,按照理論推理還應有血管炎、神經炎等,所以也應引起年輕人的重視與警惕,否則將重蹈中老年病人當初年輕時不注意下肢保暖而終究致病的覆轍。臨床上可以觀察到這些穿得單薄的年輕人,縱然身體無酸痛,但是其臉色往往灰暗呆滯、黑青無華,舌質紅、苔白膩。
下肢保暖與下肢抽筋有關
當從坐位變?yōu)檎疚?,或者從溫暖的被窩里伸出腿來準備起床而遭遇驟冷,或者無意中伸一下懶腰、蹬一下腿時,易引起下肢抽筋,疼痛之劇烈常引起病人恐懼,此時馬上用力伸直患肢或立即用溫暖的被子蓋住患肢以維持保暖以后,抽筋方可好轉或痊愈。這種病況僅發(fā)生于中老年病人,年輕人少見。
原因之一是缺鈣缺鎂,已眾所周知。其二是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具體來說是,中老年病人的靜脈血管往往存在損傷,如靜脈炎、靜脈瓣膜的損害而關閉不全,致使血液回流遇阻,滯留遠端靜脈形成瘀血證。或者動脈的內壁損傷而粗糙,血液流出不暢,造成組織缺血性疼痛而抽筋。還有一種可能是,此類病人本來就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進而形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形成軟組織的缺血性疼痛。這類病人一旦下肢保暖不夠,則更易發(fā)生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的水平降低而發(fā)生疼痛。
中醫(yī)認為,“寒主收引”,“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當氣血不足的病人受寒時,不能溫潤肢體、推動血脈,就容易發(fā)生下肢抽筋和疼痛,此時給予熱療,平時注意充足的營養(yǎng)、睡眠和恰當?shù)腻憻?,“寒則熱之”,“補氣之不足”,就能治療或預防下肢抽筋。
另外,病人最好穿長褲睡覺,或睡覺時使用電熱毯,或白天下肢穿得暖和一些,坐位時下肢蓋一條小毯子,癥狀就能得到滿意的痊愈或好轉。也可以在起床前,先用手按摩下肢,或先做下肢髖膝踝趾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達到下肢有些溫暖之際,或關節(jié)有些靈活之時,就不容易發(fā)生下肢抽筋。還可以用中藥等中醫(yī)治療方法活血化瘀、氣血雙補而獲得療效。
下肢注意保暖不囿于骨傷科范疇,還有利于預防感冒、腦梗塞、病毒性心肌炎、心絞痛、胃痛、月經不調等多種疾病。因此,無論寒暑,下肢注意適當保暖,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就是最好的保養(yǎng)之道。
注意人體有8個部位的保暖防護
人體最怕受到寒氣的侵襲,雖然寒氣看似無孔不入,但人體有8個部位是最容易讓寒氣侵入的,冬天對它們進行保暖防護尤為重要,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雙腳: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于腳,但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往往不足。自身熱能不夠,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辦法是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huán),使全身都暖和起來。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涌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濕性好。
腰部: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一旦它覺得冷就會立刻“鬧情緒”,男性會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因此,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平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fā)熱后,緊按腰眼處(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頭部: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fā)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頭部還是最不善于留住熱量的部位。研究發(fā)現(xiàn),靜止狀態(tài)不戴帽子的人,在氣溫15℃時,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氣溫4℃時,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頭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余次,使頭皮微熱,有利于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脖子: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干,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一旦受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病就會接踵而來。冬天最好穿立領裝,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圍巾,對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膝部: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jié)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jié)疼痛。保護膝關節(jié)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jié)受涼、受潮。
耳朵:耳朵體積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很容易散發(fā)。外加耳朵皮膚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極易長凍瘡。因此外出一定要給它們“穿上”保暖外衣, 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
鼻子: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耐寒能力。
背部:背為陽中之陽,如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之邪入侵,耗傷人體陽氣,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給后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