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學(xué)
下面是筆者親身經(jīng)歷的一個家庭暴力案例咨詢。再現(xiàn)這個案例的咨詢過程,希望讀者進行思考—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又是如何發(fā)生的?除了離婚,我們該如何用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案例中的男性(施暴者)用A代稱,女性(受暴者)用B代稱。該案例是一個咨詢師同行介紹來的,求助者A是他的一個朋友。因為A的妻子要和他鬧離婚,他希望通過朋友介紹一位咨詢師,以挽留他的妻子。
夫妻倆結(jié)婚已經(jīng)有三年了,三年的磨合期非但沒有讓他們兩個人的關(guān)系越來越融洽,反而讓他們走向了離婚的邊緣。他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吵架。一年前的一次吵架中,A終于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怒火,揮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對方愣了一下,隨即哭著跑進了里屋,這次爭吵就此結(jié)束。在A睡了兩天客廳,雙方也冷戰(zhàn)了兩天后,A向妻子承認錯誤,要求重歸于好,妻子B也原諒了A,兩個人再次回到了如膠似漆的恩愛狀態(tài)。
然而,好景不長,一個月后,雙方又因為一些小事兒而爭吵起來。這一次,A的手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樣,瞬間揮向了妻子的臉……夫妻開始走入了這樣一個怪圈:吵架—A動手打B—B哭著跑開—冷戰(zhàn)數(shù)日—A道歉,B一開始不依不饒—最終,B原諒了A,夫妻重歸于好。一段時間的恩愛平和的日子,讓雙方都感到重溫蜜月般的幸福感,之后,再次吵架……
這次,妻子再也忍受不了丈夫動手打人的惡習(xí),提出了離婚。其實,她不想離婚,她給了A一次機會,要求他去見一見心理醫(yī)生。我的同行希望我能盡快見見他們夫妻倆,幫助他們挽救這段婚姻。但是,我沒有急于這樣做,我讓這位同行先代為問對方,要求夫妻雙方都有一個明確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
對A:你有沒有意識到你自己的行為是暴力?
對B: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配偶對你的行為是暴力?
一天后,對方回復(fù)了。A承認自己對妻子B實施了家庭暴力,并且再次表示愿意積極地解決問題。同時,B也承認,她的確遭遇到了家庭暴力。她過去一直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因為這會讓她感到自己很不幸。
到底什么樣的行為是“家庭暴力”?不少施暴者談起他為什么會打配偶時都會說,他怎么怎么樣,所以我才打他的。我們會習(xí)慣于認為我這樣做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2簧偌彝ヒ舱且驗檫@個原因,才淡化了家庭暴力的現(xiàn)象。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正視它的存在。我們習(xí)慣于將這個行為當作“家丑”而不外揚,同時,自己也在內(nèi)心中有意地回避它、否認它。然而,我們越是不敢正視它,就越是沒有勇氣去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法。
家庭暴力并不只發(fā)生在男性身上。雖然從表面上看,家庭里丈夫打妻子似乎更常見。但研究結(jié)果顯示,作為一個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形式,家庭暴力行為并不對任何一個人免疫。
于是,我第一次約見了這對夫妻,本著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咨詢,我要求他們共同思考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你們是不是還想繼續(xù)這樣下去,任憑婚姻走向終結(jié)?
我告訴他們,這個問題回答“不”非常容易,但關(guān)鍵是要用實際行動來回答。
我這么做是為了讓他們學(xué)會阻斷家庭暴力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暴力循環(huán)”。很多家庭暴力行為都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一次次被放過,一次次升級。
家暴行為干預(yù)專家認為,阻斷暴力循環(huán)是解決這個家庭痼疾的關(guān)鍵,這是在第一次發(fā)生家庭暴力行為的時候就要做的。施暴者的道歉是可以接受的,受暴者也可以原諒對方,但是雙方都必須共同討論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雙方的情緒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應(yīng)該如何解決,而不是以“算了,一切都過去了”的態(tài)度淡然處之。否則,言歸于好后的“蜜月”只不過是掩蓋心理障礙的假象。
我要求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周內(nèi)做這些事情:
必須忍住其中至少一次動手。
覺察自己在忍住沒有動手的那一刻自己的情緒。
雙方都要對自己的感受作詳細的記錄。
這樣的記錄有兩個作用:其一,家庭暴力行為其實是施暴者將憤怒等負性情緒付諸行動的表現(xiàn)。當我們被情緒左右行動的時候,往往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只有當我們克制住自己的行動,努力覺察自己的情緒時,才會發(fā)現(xiàn),我們到底是被什么情緒調(diào)動著自己的打人行為,而這個情緒又是怎么產(chǎn)生的。
一周后,對方交來了這份作業(yè)。
A發(fā)現(xiàn),這一周中有一次想要試圖動手。原來,B是一個做事追求完美的女性,B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家后還會精心地做家務(wù),將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干干凈凈。然而,A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男性,忙了一天回到家感覺很累,把外套脫下,一把扔開就躺倒在了沙發(fā)上。B一下子就生氣了,“你又亂扔衣服,我剛打掃干凈的,你這臭毛病怎么就改不過來?”A很無奈,只好拖著疲憊的身子把衣服撿起來,說了聲“對不起,我累了,忘了。”沒想到這個道歉又勾起了B的另一個話頭:“累了?你上班累,我上班不累嗎?我還得辛辛苦苦打掃衛(wèi)生。你可倒好,衣服隨手一丟就算完了?!敝蟮陌雮€小時,B的嘴巴幾乎就沒有停過,而且越說問題越多—不按時回家、不洗腳上床、不講衛(wèi)生……把A說得幾乎無一是處。聽著B的嘮叨,A的憤怒情緒和羞愧感覺開始逐漸升溫。他覺得如果不打?qū)Ψ揭话驼?,對方就停不下嘴。要是按照平時,他的巴掌早就上去了,但是在那一刻,他記住了我留的作業(yè)。他突然大吼一聲:“你別說了!你知道你這么說我多難受嗎?我都恨不得要動手了!”在那一刻,B愣住了,A也愣住了,因為當A這么說出來的時候,卻沒有動手打人,而B也停嘴了。
他們將這段事情記錄了下來,在一周后帶到了咨詢室里。我對他們的這次努力提出表揚:“你們做得非常好!因為這一次沒有打起來。A成功地控制住了情緒,B也覺察到了是什么點燃了自己的情緒。
第三個問題
自己是否可以作出改變?
一個巴掌拍不響,婚姻和家庭中的任何事情,都和兩個人有關(guān)。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要容易得多,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寄托在對方身上,最終只會變成毫無意義的相互攻擊。要想解決家暴問題,夫妻雙方都必須共同樹立這樣一個信念—這是我的問題,為了這個家庭,我需要作出改變!
在很多家庭,暴力難以消除的原因是雙方都拒絕改變。施暴者堅信只有通過拳頭才能解決問題,而受暴者堅信對方不可改變,所以放棄了努力,要么為了孩子或其他的什么而逆來順受,要么堅持離婚。但是從心理層面,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暴者,其實都是飽受心理困擾的。一般來講,通過家庭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可以解決好家庭問題,但是這需要雙方共同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