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南洋基地
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fā),這是同盟會歷年來組織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起義,全國為之震動。這場起義的起點,就是馬來西亞的檳城。
當時的檳城和新加坡、馬來半島都屬英屬馬來亞。這一時期的檳蜮,既是同盟會在南洋的輿論中心,也是起義行動策劃中心。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城召開秘密會議,討論未來的革命問題,史稱“庇能會議”。
1911年4月27日,革命黨人在廣州起事,800多名革命黨人在黃興的率領下攻打兩廣總督衙門等地。但最終由于清兵人數(shù)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革命軍傷亡慘重,起義失敗。86名烈士喋血廣州街頭,其中有 16人是馬來亞華僑。
吉隆坡的華僑工人李晚,把自行車賣掉作為盤纏,歸國參加起義。在進攻兩廣總督府的時候,他扛舉起義大旗,在最前面勇猛沖鋒,中彈犧牲;檳城華僑李雁南負傷被捕,臨刑前痛斥審訊他的清吏“甘為奴隸”,“可恨我現(xiàn)在身中兩槍,不能復戰(zhàn)”。霹靂州華僑青年郭繼枚在參加黃花崗起義時,結(jié)婚還不滿三個月,臨行前對妻子告別:“我誤你了,此行成敗還不知道,不要掛念我?!?/p>
中國革命在馬來
在檳城,處處都有中國革命者的遺跡。檳城下轄的喬治市打銅仔街120號,1909年至1911年間,孫中山曾多次住在這里,并創(chuàng)辦了《光華日報》。這份原本為推翻清廷而創(chuàng)設的報紙,經(jīng)過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后,至今仍在出版,乃全球最“長壽”的中文報紙。
新加坡和檳城先后成為同盟會在南洋的總機關(guān)所在地,而南洋又是全球華僑最為集中的地方,這兩地很自然地成為最受孫中山重視的中國革命策源地,他曾十余次到新加坡、檳城活動,最長的一次長達8個月之久,如果不是屢屢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遣送出境,他到英屬馬來亞的次數(shù)可能會更多,影響也會更大。
在孫中山之外,同盟會元老黃興、胡漢民等人也多次來到檳城以及怡寶、芙蓉、吉隆坡等馬來亞各地。除了策劃起義,英屬馬來亞還為起義失敗后撤退的革命黨人提供了避難地。
武昌起義前后,馬來亞華僑為民國的創(chuàng)建又籌集了大批捐款。如果沒有華僑的鼎力支持,中國革命的進程必會大幅改寫。
摘自《看天下》